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与前凸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病理机制及颈椎持续前屈与两者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10月间经颈椎中立位侧位片诊断前凸生理曲度异常的患者146例,均在1周内行常规MRI扫描,并按年龄分为A组(16~30岁),B组(31~40岁),C组(41~55岁),分析不同年龄组前凸生理曲度改变时相应椎间盘的MRI表现。结果:颈椎前凸生理曲度异常改变时,其大部分椎间盘均已变性,变性的部分椎间盘存在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年龄较轻,病程越短,椎间盘变性相对较少(A组与B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变性椎间盘增多,但在一定范围内无明显差异(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间盘变性后,多数椎间盘会有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不同年龄组膨出和突出分布不全相同,其中A组与B组及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持续的前屈活动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致病原因,而椎间盘退变则是颈椎生理曲度最终变直、消失或后凸异常改变的病理基础;年龄越小,变性椎间盘越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MRI中的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颈项痛而就诊的患者512例,男186例,女326例,年龄15 ~ 85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均行颈椎MRI检查.回顾性分析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中节段、退变程度、颈椎曲度、性别、年龄中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与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结果 512例患者3072个椎间盘中,59例(11.5%)93个椎间盘(3.0%)发生了Modic退变,其中Ⅰ型7个,Ⅱ型57个,Ⅲ型29个.C2~3、C3~4、C4~5、C5~6、C6~7、C7~T1发生Modic退变的发病率分别为0、0.36%、0.55%、1.20%、0.85%、0.07%.40岁以上是颈椎Modic退变的好发年龄. 结论 MRI是颈椎Modic退变的首要检查方法.颈椎Modic退变Ⅱ型最常见,最常发生在C5~6、C6~7节段.颈椎Modic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曲度、年龄存在相关性,还与颈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移植术后中远期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疗效,探讨颈椎曲度及脊髓面积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例相关资料,平均随访6.1年,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结果①颈椎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变病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7.5±27.2)%,创伤病例有1~2个Frankel级别改善;另外,患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没有明显变化(P>0.05)。②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及手术节段曲度维持满意,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变化。③术后病变节段脊髓横截面积明显增加,由(112.7±20.5)mm2增至(172.2±29.6)mm2;而移植椎间盘髓核灰度值则有明显降低,由0.36±0.17减至0.21±0.15;上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髓核灰度值由术后即刻0.33±0.15降至随访时0.30±0.12,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①异体颈椎间盘移植术后疗效满意,重建了颈椎稳定性及生理功能,安全可靠。②虽然中长期随访移植椎间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变,但影像学显示术后椎间盘可以存活,有效维持并改善了颈椎的生物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飞行员脊柱健康评价--X线、CT、MRI所见及临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歼击机飞行员脊柱健康的评价标准。方法 顺序采集46名歼击机飞行员特别设定的体检资料,包括脊柱临床评价,全脊柱立位X线前后位及侧位摄片,腰椎双斜位摄片,颈椎MRI,腰椎CT等资料。将脊柱的生理曲度及异常曲度情况,结构退变情况和脊柱临床评价都给予量化,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结果 ①飞行员的年龄和飞行时间与其颈椎和腰椎问题的大小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②颈椎曲度异常和脊柱侧弯情况普遍存在,但与脊柱临床评价并无相关性。③脊柱退变的各项指标(包括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椎体楔形变、椎体骨刺等)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脊柱的临床评价并不相关。结论 歼击机飞行员的脊柱健康的临床评价与其结构形态的退行性改变并不平行;单纯以脊柱结构的改变来确定飞行员脊柱健康的标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5例临床怀疑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片,摄片时患者头颈部体位为立位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结果 在125例中,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见于76例(60.8%),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消失32例(25.6%),颈椎生理曲度呈节段性向后凸出13例(10.4%),以及颈椎椎体间发生局限性偏移或错位4例(3.2%).结论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表现,在排除外伤等其他因素后,可提示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凸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症状或 X 线症,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将站立正位 X 线片 Cobb 角>10°定义为脊柱侧凸,这其中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最为常见,约占全部脊柱侧凸患者的74.7%[1]。该病发展迅速,不仅可以引起患者身体外形的改变,严重者还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甚至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 40~ 60岁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60岁以后反而少见。它包括颈椎退变及并发的骨突关节病、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 (DISH)、脊柱后纵韧带钙化 (OPLL)及椎管狭窄等。其命名一直较混乱 ,曾称为颈椎综合征、颈椎骨质增生、颈肌劳损、颈椎失稳、颈脊柱病、颈椎关节病、颈椎退行性改变等。现在已基本达成共识 ,称颈椎病 ,并下有明确定义 ,即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本身及其继发改变所致失稳、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 ,称为颈椎病。1 颈椎的解剖特点1 1 颈椎的关节  (1 )椎弓关节 :即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关节 ,是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方法 对54例症状性退行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一体化钢板融合器置入术.术后行日本脊柱学会(JOA)评分,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随访12~79个月,甲均53.2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显示椎间隙高度和脊柱前凸已恢复,无器械断裂、远期不稳定或假关节形成.1例急性椎间盘突出脊髓部分损伤患者和3例症状严重脊髓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余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术后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6.1分,术后改善率为86.7%,融合率100%. 结论 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生物力学优势,是颈椎前路融合固定一项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使用颈椎曲度牵引器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48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治疗时间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43例,无明显改善5例,治疗前颈曲值测定为(2.61±1.43)mm,治疗后为(9.07±2.31)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头部自重牵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评估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腰弯侧凸(AIS)腰椎间盘(腰1/2-腰5/骶1)早期退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38例临床诊断为AIS的女性患者及与其年龄相匹配的2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椎间盘常规MRI和DTI检查,根据T2WI图像椎间盘进行Pfirrmann(Pm)分级。将38例AIS患者中腰1-骶1椎间盘未发生任何退变(PmⅠ级)为未退变组(24例),任何节段存在退变(分级高于PmⅠ级)为退变组(14例)。测量AIS两组患者及对照组腰椎间盘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弥散率(MD)值,应用ANOVA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比较3组腰椎间盘间以及每组各节段椎间盘间FA值和MD值的差异。结果 AIS退变组腰椎间盘MD值显著低于未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两组腰椎间盘M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退变组腰椎间盘FA值显著高于未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两组腰椎间盘F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退变组腰1/2、腰2/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仰卧支点加压侧屈位片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柔韧性的价值.方法 (1)实验研究:在同侧2个支点A-B与对侧1个支点C之间放置塑杆作压力测试,支点C位于支点A-B的中点时对塑杆加压,测量支点C加压后塑杆A侧端投影的移位数;A-C距离加倍时重复前一次的加压试验.分析加长力距对降低压力强度产生的影响.(2)临床研究:45例(男16例,女29例)AIS患儿术前检查包括全脊柱站立位正位X线平片、支点侧屈位和卧位侧屈位片,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并计算带结构性弯曲的主弯柔韧性.结果 (1)支点A-C距离为25 cm,在支点C加压,压力定量刻度数分别在测量尺的1和2格时,塑杆投影移位分别为5 cm和10 cm;支点A-C距离为50 cm,在支点C加压,压力定量刻度数分别在测量尺的1和2格时,塑杆投影移位分别为8 cm和15 cm;加压支点间距越长,使塑杆投影移位的力越小.(2)45例患儿的卧位侧屈位与支点加压侧屈位片比较:男性组Cobb角分别为28.6°±4.4°、16.70°±4.6°,柔韧性分别为47.6%±8.1%、69.4%±8.5%;女性组Cobb角分别为24.5°±2.7°、12.6°±2.4°,柔韧性分别为53.4%±5.2%、76.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AIS患儿的脊柱主弯的柔韧性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仰卧位支点加压技术可弥补仰卧侧屈位片主动矫形力的不足,是一种简便、安全、能准确地评价侧凸脊柱柔韧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过伸性颈椎损伤退变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5例急性过伸性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根据影像学和临床查体情况后行改良Frankel分级。根据神经损伤平面结合颈髓髓内高信号征象判定脊髓损伤节段,凡神经平面下整个节段或节段内大部分呈高信号改变者是主要受损脊髓节段,节段内呈现斑片状高信号改变者为一般受损脊髓节段。设计头面部受创、高速运动受创或头面部挫裂较重为重伤力,创伤较轻者为轻伤力。据MRI T2加权椎间盘信号强度判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并进行退变最严重椎间盘分级代表整体颈椎退变分级,轻重程度由0~4级分析外伤力、颈椎退变与受损脊髓节段的关系。结果轻伤者12例,重伤者33例,轻伤组较重伤组脊髓损伤轻、年龄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受损节段38例共45节,其中C4、5最多;一般受损脊髓节段21例39节。所有患者的颈椎均有明显退变,其中22例发生3级退变,退变严重节段为C5、6。椎间盘处发生退变的受损脊髓节段数为0级无,1级9节,2级20节,3级14节,4级2节。结论外力大小、颈椎节段性退变在颈脊髓过伸性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芳  李春丽  廖盈盈  王丹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376-137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10岁以上儿童至发育成熟前的一种脊柱侧凸畸形,是小儿骨骼肌肉系统中最常见的畸形之一,约占青少年人口的2%~3%,占整个脊柱侧凸发病率的80%,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1〕。我院从2005~2010年对7例脊柱侧凸病人实施了矫形手术,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世怀  俞杨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1):1398-1400
目的配合临床评价支点弯曲位X线片在预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矫形融合术效果价值。方法对4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45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站立位,仰卧正侧位,仰卧正屈位和支点弯曲位X线摄片。结果术前对胸弯和腰弯仰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3°和22°,支点弯曲X线片测量平均Cobb角分别为38°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37°和19°。严重侧弯组和中度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2°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为49°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45°和22°。结论支点弯曲位X线片比传统摄片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5.
MRI诊断颈椎病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1995年3月—1996年3月期间经MRI诊断为颈椎病的病例151例,男95例,女56例,平均年龄49.5岁。均应用西德SINMENS公司MagnetomImpact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检查,均行矢状面及横断面颈椎平扫。结果:发现颈椎、椎间盘、颈髓及韧带均有改变,其中,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1例,椎体骨质增生83例316个;椎间盘退变151例378个;颈髓变性23例。结论:笔者对151例颈椎病的MRI表现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其MRI表现特征如下:1.颈椎:生理曲度可反弓、强直或保持正常;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2.单/多个椎间盘膨出、突(脱)出,髓核可脱水变性;3.预髓亦可出现受压变形、缺血、水肿、变性,甚至形成软化灶。  相似文献   

16.
实用投照角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其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精确图像数据信息.方法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 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或介入治疗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被选择血管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本组病例均对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等相关血管进行常规正侧位DSA图像采集,有针对性地进行斜位投照.结果 基底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向足侧斜(CAUD)28°±5°;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右前斜位(RAO)25°±3°或者左前斜位(LAO)25°±3°;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 20°±5° 向头侧斜(CRAN)15°±5°;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 20°±5°;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RAO 40°±7° CAUD 20°±7;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 50°±6°;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的最佳投照角度为RAO 15°±5°或者LAO 15°±5°;大脑中动脉M1段靠近分叉处狭窄病变的最佳实用投照角度为LAO 25°±5°或者RAO 25°±5°.结论 应用最佳实用投照角度,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与长节段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按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28例)和长节段组(22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影像学指标(侧凸Cobb角、Cobb角矫正率)、OD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短节段组融合节段2.4个(1~3个),长节段组5.7个(4~7个),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短节段组侧凸Cobb角为(21.4±3.7)°,术后(13.6±214)。,矫正率36.4%;长节段组术前(32.9+6.2)。,术后(11.3+3.5)。,矫正率65.7%,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侧凸Cobb角纠正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节段组6例发生并发症,长节段组10例发生并发症,长节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短节段组高。两组患者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加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肯定;侧凸Cobb角较小、脊柱平衡保持较好者可以选择短节段融合,侧凸严重甚至侧方严重滑脱者宜选用长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T2 mapping成像定量参数对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应用。方法 对临床因颈痛就诊的80例颈椎间盘退变患者行颈椎T2WI、DKI及T2 mapping定量成像扫描,按照Miyazaki分级进行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类,对颈椎髓核的DKI定量参数值平均扩散系数(MD)、平均扩散峰度(MK)及T2 mapping参数T2值与Miyazaki分级、被检者性别和椎间盘形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MD值与Miyazaki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850,P<0.01),MK值与Miyazaki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85,P<0.01),T2值与Miyazaki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851,P<0.01)。C6/7节段T2值(56.51±24.58)高于C2/3(50.43±18.13)、C3/4(49.96±17.5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颈段(C1~C4)颈椎退变性颈肩痛的临床特点并比较不同康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临床诊断为颈肩部肌肉筋膜炎的患者分为三组:上颈段颈椎退变1组(A组,16例),上颈段颈椎退变2组(B组,15例)和非上颈段颈椎退变组(C组,21例).三组均采用相同的推拿和中频电治疗.不同的是A组增加了颈椎牵引和针对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3组的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次数均不超过10次.治疗前后进行VAS疼痛评分,并对各组疗效进行Odom评定.结果:三组之间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无显著差异性.上颈段颈椎退变性颈肩痛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伴随斜方肌张力升高和压痛的锁骨水平以上部位的颈肩部肌肉筋膜炎表现.治疗后A组和C组V.AS评分明显改善,均好于B组(P=0.000).Odom评定结果显示:A组治疗优良率(93.8%)和C组(95.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692),均优于B组(P=0.001).结果提示:对于伴有斜方肌张力升高和压痛的颈肩部肌肉筋膜炎患者应常规摄颈椎X线片了解上颈段颈椎退变情况.对于伴随上颈段颈椎退变和上颈段椎间孔狭窄的患者,建议按神经根型颈椎病而不是单纯颈肩部肌肉筋膜炎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椎病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1995年3月-1996年3月期同经MRI诊断为颈椎病的病倒151例,男95例,女56例,平均年龄49.5岁。均应用西德SINMENS公司Magnetom Impact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检查,均行矢状面及横断面颈椎平扫。结果:发现颈椎、椎同盘、颈髓及韧带均有改变,其中,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1例,椎体骨质增生83例316个,椎间盘退变151例378个;颈髓变性23例。结论:笔者对151例颈椎病的MRI表现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其:MRI表现特征如下:1.颈椎:生理曲度可反弓、强直或保持正常;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2.单/多个椎间盘膨出、突(脱)出,髓核可脱水变性;3.颈髓亦可出现受压变形、缺血、水肿、变性,甚至形成软化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