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查阅2008至2018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RVC的21例住院病例以及2008至2011年诊断为RVOT并行射频消融术的31例住院病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窦律时常规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结果 ①ARVC与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Hoffmayer心电图积分鉴别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v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和特发f生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早/室速患者57例。其中明确诊断为ARVC患者4例,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53例。由两位电生理医生在不知道确切诊断的情况下,依据Hoffmayer心电图积分对上述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总积分≥5分,各单项积分诊断ARVC伴发的室早/室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Hoffmayer心电图积分≥5分诊断ARVC伴发室早/室速的敏感度75%,特异度96.23%,阳性预测值60%,阴性预测值98%、诊断符合率94.7%。结论Hoffmayer积分≥5可有效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是ARVC伴发的还是特发性的。应用此项积分具有简单、快速、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的优点,具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21例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右室心肌病(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RVCM)的诊断除依靠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心肌活检等外,心电图也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方法,并可对病情及预后作出评估。本文将我院近三年收治的21例RVCM患者的心电图作一分析,旨在揭示其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资料和方法 入选病例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5.27(15~55)岁,病史平均6.51(0.25~20)年。患者住院后常规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X线心肺远达片检查,条件许可时进行核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遗传因素、形态学特征、病因、心电图(ECG)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6岁,以间断胸闷2年入院.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史2年.2009年2月因脑出血住院,住院期间两次发作室颤,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电除颤抢救成功.无特殊家族史.体检:心率87次/min,血压135/70 mmHg.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室增大,其它房室大小正常,房室间隙连续,室壁不厚,室壁运动不协调.右室局部向外膨出,范围约44 mm×27 mm,提示右室室壁瘤形成,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硬化,右室舒张功能减退,收缩功能测值正常范围.入院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D/C);高血压病2级;脑出血后遗症期等.  相似文献   

6.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电图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ARVD/C)是一种主要以右心室心肌组织不同程度地被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的心肌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猝死。其是在1977年由FontaineG[1]首次报道的典型的右室明显增大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进行性右室心肌被纤维或脂肪组织替代的一种遗传性疾病。近时,Rodriguez在心律失常杂志发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电图诊断新标准"一文并提出,对高度怀疑ARVC但不符合1994年诊断标准者,可应用新的心电图诊断标准而能提高ARVC的诊断率。适应证:诊断或怀疑ARVC的患者。方法:在V1~V3导联,测量QRS波的S波最低点到QRS波结束点之间的间期(图1)。  相似文献   

8.
自1950年发现长QT综合征以来,遗传性心律失常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渐揭开。迄今为止已有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短QT综合征等数十种被确认。多数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致死性强、危害性大,了解和掌握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遗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儿的护理体会。方法评估患儿危险因素;注意病情观察,持续24 h心电监测,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扩血管药物,做好药物的观察及护理;重视健康指导使患儿得到正规治疗并按时复诊。结果 14例经治疗后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出院。结论做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儿的护理工作是其康复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律失常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01例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 所有病例均出现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ST段改变.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多有频发的室性心律失常,而ST段改变提示的心肌损害会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若不及时了解并有效控制,则会在多种诱因的作用下发展成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跳骤停、猝死,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正>1 病例资料患者,男,38岁,主因间断气促1个月入院。1个月前起始爬两层楼或平卧时出现气促,休息后或坐起后症状好转,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外院查肌钙蛋白阴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脏超声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3%,全心增大,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为进一步诊治于2020-12-02就诊我院。既往吸烟7年。否认糖尿病、长期饮酒病史。患者的小姨有“心律失常右心扩大病史”。体检:生命征正常,心界扩大,向左下扩大为著。  相似文献   

12.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表现为右室游离壁心肌的部分或全部为脂肪组织所替代,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起源于右室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右心功能衰竭。1病因及病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由...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研究的进展,目前已不再认为ARVC只是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累及右室的遗传性心肌病.ARVC可以由非桥粒蛋白的多种基因突变或非遗传因素引起,并且可以首先累及左室.因此,2019年制定ARVC诊断标准的国际专家组提出了该病的新的临床分型,并对2010年的诊断标准作出了新的评价.本文就ARVC的临床分型、致病基因、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旧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Frank Fontaine等1978年首次报告。广义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包含一大类临床表现为右室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组织结构相似但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如ARVD/C,Naxos病,Uhl’s anomaly、Venetian心肌病  相似文献   

15.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临床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3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结果心电图记录到Epsilon波12例,QRS时间(V1+V2+V3)/(V4+V5+V6)≥1.2共15例,终末激动时间延长17例,出现QRS波群碎裂23例,可见异常Q波8例,V1~V3T波倒置且不存在束支传导阻滞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28例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结论Epsilon波、QRS时间(V1+V2+V3)/(V4+V5+V6)≥1.2、终末激动时间延长≥55ms及QRS波群碎裂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特征性的体表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6岁,18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住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及三尖瓣成形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V 1导联Q RS终末小棘波;5年前因心脏扩大、心力衰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治疗,心电图V1~V6导联Q RS终末小棘波;心电生理标测记录到心室晚电位;此次入院心电图示V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特征。方法分析60例ARVC患者的体表心电图aVR导联的波形特征,并与71例正常人心电图作对照。结果 ARVC患者aVR导联呈QR型、rSr型及rSR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3%vs 5.6%,26.7%vs 8.5%,6.7%vs 0,P<0.01);而呈Qr型者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46.5%,P<0.01),与对照组相比ARVC患者aVR导联呈碎裂QRS波明显增多(33.3%vs 8.5%,P<0.01);ARVC患者aVR导联Q波或S波振幅减小(0.42±0.26 mV vs 0.62±0.25 mV,P<0.01);且R/S比值明显增大(0.52±0.67 vs 0.21±0.23,P<0.01)。结论 ARVC患者的体表心电图aVR导联特征性改变可作为ARVC的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9岁。34年前因“细菌性痢疾”住某院,查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律紊乱,心动过速”(具体不详),经异搏定等治疗无明显疗效。21年前因长期存在的“心律失常”而就诊于某军区总医院,出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心扩大,交接性心动过速,心功能Ⅱ级”。出院后定期在我院随访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基本心律为加速的房性逸搏性心律伴交接性期前收缩,窦性夺获心律,心室率100~120次/分。一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7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0余年,加重半年入院。心电图QRSV1呈rSr型,可见Epsilon波,TV1~V3倒置。动态心电图单个室性期前收缩600次,形态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超声心电图示右心室扩大,右心室壁变薄,右室壁运动幅度减弱,右心室小梁小房形成。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遗传性心肌病的一种,以右心室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在年轻人及运动员猝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该文就ARVC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特点和核磁共振成像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