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浙江省2003-2005年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浙江省2003-2005年新发现感染者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毒株基因亚型分布和变异情况。方法对2003-2005年浙江省境内检测新发现的HIV-1感染者进行一般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样,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对gag基因区进行扩增并测定其序列。结果采集143份血样,112份扩增阳性,检出CRF01-AE亚型43例,CRF07-BC 37例,CRF08-BC 11例,B亚型20例,CRF02-AG 1例。CRF01-AE分布在11个市中的9个市,主要存在于异性性途径感染者中(53.5%),并已成为外省籍注射吸毒感染者的主要构成(44.8%)。CRF01-AE和CRF07-BC的亚型组内平均离散率在静脉吸毒感染者和性传播感染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省2003-2005年新检出感染者HIV-1毒株呈现多重组型别特征,CRF01-AE成为分布最广的类别,呈现扩大流行的趋势。HIV-1在性乱人群之间的传播要比在注射吸毒人群复杂,变异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昆明市2006年注射吸毒者中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基因亚型流行情况,为更清楚地掌握昆明市HIV流行模式,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及HIV感染危险行为信息,采集血样,利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HIV前病毒的gag基因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在线比对来判定序列所属基因亚型。结果62名研究对象所感染HIV—lgag基因被成功扩增、测序、判定基因亚型。其中1人所感染的HIV-1为CRF01-AE重组型,其余均为CRF07BC重组型或CRF08-BC重组型。12名对象除注射海洛因外,还发生过商业性行为,感染CRF01-AE的对象就是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注射吸毒者。结论2006年发现的HIV-1阳性注射吸毒者中,CRF07-BC、CRF08-BC重组型毒株占据了绝对优势,同时存在CRF01-AE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和宾阳县吸毒人群中流行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的亚型及各种亚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对HIV-1阳性的10例吸毒人员和1例受血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抗凝血,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并对获得的gag区基因的核酸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宾阳县的6份样品为CRF08-BC重组株,凭祥市的4份样品均为CRF01-AF重组株,一份输血引起的样品为B’亚型。结论在凭祥市和宾阳县吸毒人群中流行的是不同的HIV-1重组株,而且在同一地区的亚型之间进化比较接近。以上资料表明,CRF08-BC和CRF01-AE在这两地区的静脉吸毒者中成为主要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武汉市HIV感染人群中的HIV毒株的亚型分布特点和流行规律。方法采集武汉市60名已被确认为HIV-1感染者的抗凝全血样品,提取前病毒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nested-PCR)扩增病毒膜蛋白env基因的C2-V5区及gag基因的部分区段,对PCR纯化产物直接测序,并应用GCG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得到60份样品的结果,其中env基因序列45份、gag基因序列52份。依据env和gag区基因序列,与HIV-1各个亚型国际参考株比较,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最后确定武汉市样品分属5个亚型,分别为HIV-1B亚型中的泰国B(B’)亚型32份,流行重组型CRF07-BC12份,流行重组型CRF01-AE9份,A亚型1份和C亚型6份。结论武汉市存在多种HIV-1亚型,应加强对HIV-1毒株亚型变异的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出入境人群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毒株基因亚型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1年以来上海口岸HIV抗体检测确认阳性的血样标本,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体外扩增,获得包膜蛋白区基因(env)的核酸片段,测定其序列和进行亚型分析.结果 获得20例标本的亚型分析结果,共检出8个亚型,包括B亚型7例,CRF02-AG 3例,C亚型3例,CRF01-AE 2例,A亚型2例,B、CRF07-BC和CRF08-BC亚型各1例.上海口岸HIV-1毒株亚型分布于1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流行B亚型.结论 上海口岸流行的HIV-1毒株复杂多样,出入境人员是我国HIV毒株输入的主要渠道,流行毒株以性接触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基因分型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IV-I流行株在福建省感染人群中的基因亚型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2003-2005年发现的70例HIV感染者血样,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获得核心蛋白(gag)、包膜蛋白(env)及pol区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序列分析。结果选取46份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不同基因区域序列资料完整的样本进入亚型分析,结果显示目标人群中存在B、C2种亚型以及CRF07-BC、CRF08-BC、CRF01-AE3种流行重组型,以及国内未见报道的B/F重组毒株、A1/D重组毒株等,其中以CRF01-AE重组毒株为主,占69.56%。基因亚型的流行特征分析显示,本省感染的HIV患者中以CRF01-AE重组型占多数,可能的新型重组型全部分布于境外感染者中;在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71.74%)中呈现多种亚型分布的特征;随着时间变化福建省HIV感染者的亚型分布发生变化。结论福建省HIV-I亚型分布众多,各亚型在不同感染地分布不平衡,性乱人群中的亚型分布较为复杂,从总的亚型流行特征来看,HIV-1在我省有流行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途径感染人群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亚型分布特点。方法从感染者的血浆样品中提取病毒RNA,反转录后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HIV-1 gag和env基因的部分片段,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所获序列与各亚型国际参考株序列比对,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基因型。结果对154份HIV-1感染者的样品进行扩增,得到了146份样品的HIV-1基因片段。发现6种HIV-1亚型和重组型,其中B’亚型61例(41.8%),CRF01_AE 59例(40.4%),CRF07_BC 16例(11.0%),CRF08_BC 6例(4.1%),C亚型和B01重组株各2例(1.4%)。血液途径传播为B’亚型,男男性行为传播以CRF01_AE和B’亚型为主。结论河北省不同途径感染人群HIV-1亚型分布具有明显的人群特征。血液途径传播者为单一B’亚型,性传播人群中亚型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省1型艾滋病病毒(HIV-1)新型重组毒株的出现和传播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福建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未明确分型样本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分三段nested-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获得HIV-1近全长基因片段序列。利用MEGA构建系统进化树,Simplot进行重组断点分析,最后通过Recombinant Drawing工具绘制重组镶嵌模式图。结果福建省56份未明确分型样本主要来自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且集中在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壮年男性人群,主要以性传播为主。亚型分析显示,其中38份为CRF01-AE/CRF07-BC混合亚型,9份为01B/01-AE/07-BC混合亚型,9份为CRF55-01B/CRF07-BC混合亚型。对3株HIV-1近全长基因序列进行重组分析显示:XM03025是以CRF07-BC为骨架,在1916-2186bp、2786-5526bp、8726-8776bp、9216-9366bp处分别插入4个CRF01-AE的片段;XM03050是以CRF07-BC为骨架,在4916-6256bp处插入1个CRF01-AE片段;而XM06004是以CRF01-AE为骨架,在6490-6680bp、6920-8290bp、8950-9190bp处分别插入3个CRF07-BC片段。经鉴定该三株为新的独特重组型毒株。结论福建省已出现新的独特型重组毒株,并有可能在局部传播流行;应密切监测其流行趋势变化,并积极采取精准干预加以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凉山州艾滋病病毒I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传播途径和病毒在人群中的分布。方法运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2009年凉山州266份血浆样本中HIV的gag基因片段。对获得的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凉山HIV-1的流行毒株为CRF07_BC和CRF08_BC毒株,其中CRF07_BC比例为98.3%,为最主要的流行毒株。266份HIV-1阳性样本中,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的比例为63.5%,其次为异性性接触感染者,比例为14.3%。结论凉山HIV-1感染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静脉注射吸毒,最主要的流行毒株是CRF07_BC毒株,具有共同的病毒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重庆市医疗机构中艾滋病病毒(HIV)1型(HIV-1)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中的HIV-1基因亚型、群体动力学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重庆多家医疗机构HIV-1感染者/AIDS病人血浆,通过提取核糖核酸(RNA)、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发育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方法,扩增及分析HIV基因组pol区序列,并检测耐药相关突变。结果共收集657份HIV-1感染者/AIDS病人静脉血样本,扩增及测序得到256份有效的pol基因片段,HIV基因亚型分析显示,重庆医疗机构中流行的HIV-1毒株以CRF07_BC(43.8%,112份)、CRF01_AE(34.8%,89份)为主要基因型;随后依次为CRF08_BC(8.2%,21份)、B(3.5%,9份)、CRF55_01B(2.7%,7份)、CRF68_01B(0.4%,1份)和CRF86_BC(0.4%,1份)。检出耐药基因突变者94例(占36.7%),无耐药基因突变者162例(占63.3%)。不同基因亚型间,pol基因蛋白酶区和反转录酶区的基因突变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优势群体CRF07_BC、CRF01_AE和CRF08_BC的群体遗传学分析,证实重庆市医疗机构中的HIV-1部分基因型群体正在经历扩张。结论重庆市医疗机构中HIV-1病毒基因突变和重组普遍存在。HIV-1CRF07_BC、CRF01_AE和CRF08_BC基因亚型正在经历缓慢扩张的过程。需持续研究和监控重庆地区HIV-1在感染者中的遗传分化及耐药进展。  相似文献   

11.
广东口岸HIV流行毒株基因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广东口岸国际旅行人员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亚型分析,监测出入境口岸HIV毒株的流行状况及其变化。方法从36例HIV-1抗体阳性样品中提取病毒RNA,逆转录后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gag基因核心蛋白p17/p24片断,对PCR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所获序列与各亚型国际参考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型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36例样品gag区序列分析共发现8种HIV-1亚型和重组型,其中CRF BC重组型14例(38.9%)(CRF07 BC重组型13例,CRF08 BC重组型1例),CRF01AE重组型12例(33.3%),CRF02 AG重组型3例(8.3%),B亚型2例(5.6%),Al、C、G及J亚型各1例(2.8%),1例样品分型不明确。这些不同亚型的感染者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结论广东口岸国际旅行人员中HIV-1亚型和重组型种类复杂多样,通过监测国际旅行人员中HI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其变异,发现和鉴定新型毒株,对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HIV分子流行病学及不同亚型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对429例HIV-1感染者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提取外周静脉抗凝血中的病毒核酸,RT-PCR巢式扩增病毒的包膜蛋白(env)和核心蛋白(gog)基因的核酸片段,结合HIV数据库和Mega软件分析测序结果,建立进化树,确定每个基因的亚型.结果 在400份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CRF07-BC亚型病毒的完整gag基因和部分pol基因进行基因重组和耐药位点突变分析。方法从确诊的HIV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用Simplot软件进行序列重组分析以确定重组断点区域,并分析其pol基因的耐药位点突变。结果在所研究的基因区段内,2份样本均未发现重组断点的变化,在蛋白酶区(PR)出现2个次要耐药相关突变,而未发现主要耐药相关突变。结论所研究的2株HIV-1CRF07-BC亚型病毒与在我国新疆地区广泛流行的CRF07-BC模式毒株非常接近,且不存在天然耐药的情况,适于抗逆转录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甘肃省流行的艾滋病病毒(HIV)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对23份甘肃省HIV-1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前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膜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并对C2-V3及其邻区30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甘肃省流行的HIV-1分属B'亚型(6例)、C亚型(1例)、CRF-BC亚型(16例).其中CRF-BC亚型(70%)为主要流行毒株.结论甘肃省HIV-1流行亚型以重组毒株CRF-BC为主,在吸毒人群中广为流行;加强对高危人群监控,是遏制艾滋病在甘肃省蔓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