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吸附(IA)治疗降低肾移植受者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柱免疫吸附装置对32例拟行。肾移植术的高致敏(PRA阳性率〉25%)受者(观察组)进行特异性IA治疗,每次治疗重复循环使用吸附柱15次,时间10~12h,累计血浆循环量6000—9000ml,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共治疗7~8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PRA—IgG水平,同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特异性IA治疗不良反应,肾移植手术情况,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血浆PRA阳性率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PRA—Ig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②观察组仅1例对特异性IA治疗发生过敏反应;28例(87.5%)顺利接受肾移植术;肾移植术后均未发生超急或急性排斥反应,肾功能均恢复正常;23例获术后4~36个月随访,复查PRA阳性率为0~5%,一般情况良好。结论特异性IA治疗可有效降低肾移植术受者血浆PRA—IgG水平,为具有免疫性高危因素患者创造一个交叉配型阴性、低PRA的“窗口”时间,有利于提高其肾移植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高度致敏受者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肾移植高度致敏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案。方法:报告10例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连续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和抗体特异性,行供-受者HLA配型,7例患者采用血浆置换(PE)治疗;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6例患者采用5-7天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治疗。结果:2例患者(4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未采用ATG诱导治疗的患者术后第1个月发生急性耐激素性排斥反应,6例患者术后第1个月末发生急性排斥。随访3-24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毛霉菌感染死亡,7例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对受者HLA抗体特异性的鉴定和良好的HLA配型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基础,PE对降低高度致敏受者的PRA水平,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以及对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66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抗HLA抗体检测在亲属活体肾移植的应用,及其与移植效果的关系。方法:移植受者及其亲属供体采用PCR—SSP进行HLA配型,移植术前行补体依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CDC)交叉配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筛查和监测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结果:够例受者接受了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手术。63例术前抗HLA抗体检测为阴性,其中供受者HLA配型错配(MM)者0-3MM受者57例,3例(5.26%)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2例(3.51%)发生急性排斥(AR);HLA4~6MM受者6例中分别有1例(16.67%)和2例(33.33%)发生DGF和AR。HLA0~3MM组AR发生率显著性低于4~6MM组(P〈0.05)。而不同临床免疫抑制方案组之间AR发生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甲基泼尼松龙(MP)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冲击等治疗措施后,所有AR得以逆转。3例术前预致敏(PRA35%~87.5%)的受者,HLA2~3MM。1例致敏受者肾功能顺利恢复,PRA维持不变。另2例致敏受者术前自然或经血浆置换后PRA转阴,术后发生AR,ATG冲击治疗后肾功能也恢复正常,抗体有轻度反弹。结论: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组织配型良好,配合抗HLA抗体监测,使得受者移植的机会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但错配者多,术前致敏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高,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致敏受者处理措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肾移植中,习惯上将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的受者称为致敏受者。这些受者体内往往存在针对供体的特异性抗体(DSA),包括HLA—Ⅰ,Ⅱ类抗体和一些非HLA类的抗体,是移植术后排斥的高危人群。受者术前体内如果预存大量的DSA,术后会立即引起超急性排斥,直接导致移植肾丢失。即使预存少量的DSA(尤其是HLA—Ⅱ类抗体)也能导致术后短期内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影响移植肾的存活率。不过,致敏受者接受移植的风险虽然比较大,但是移植后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通过努力仍然在不断的提高,因此不能剥夺这些患者接受移植的权利。为了使高敏受者获得移植机会,移植界一直在不懈的努力,采取各种手段以改善这些受者的预后。致敏患者的处理一直被视为临床肾移植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部分肾移植受者由于妊娠、输血、感染或二次移植等导致群体反应抗体(PRA)增高,另外由于供体短缺导致一部分患者采用与供体血型不合的供肾行肾移植,使这类受者成为高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和急性排斥(AR)明显升高,由此严重影响移植肾存活。如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术前预处理、术后如何维持治疗和处理排斥反应已成为肾移植界的一个难点和热点,也成为提高肾移植近期和远期存活率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这类患者的处理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抛砖引玉,向移植界提供可行的操作原则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术前非供者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弱阳性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移植排斥反应、移植肾存活情况。方法 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肾移植受者57例,依据肾移植术前HLA抗体检测结果分为HLA抗体弱阳性组26例、HLA抗体阴性组31例。观察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以术后1周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率表示。对术后怀疑发生排斥反应的受者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和病理诊断,测算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随访满5年,观察并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结果 移植术后1周,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DGF率为34.62%(9/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DGF率为9.68%(3/31),两组相比,P<0.05。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6.92%(7/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45%(2/31),两组相比,P>0.05。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73.08%(19/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87.1%(27/31),两组相比,P>0.05。结论 与HLA抗体阴性受者相比,术前非供者特异...  相似文献   

7.
由于移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型高效免疫抑制剂的问世,肾脏移植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高危肾移植受者接受移植也越来越多。所谓高危顾名思义应该是同时存在有可能危及肾移植受者生命安全或影响移植肾近期或远期存活的诸多因素。如合并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传染性肝病,或二次移植、多次输血、长期血液透析及妊娠等原因,使受者致敏,有广泛的多价抗HLA抗体,移植时易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排)及各种难以逆转的急性排斥反应(AR),导致移植失败,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受者生命。笔者主要针对后者即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术前处理作一粗浅阐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急性排斥反应(AR)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肾移植AR中存在一些新的损伤机制。例如AR的移植肾组织中,可见CD20^+胞聚集;难治性排斥反应组织中存在C4d沉积。尽管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出现,但人们仍在寻找能够有效拮抗B细胞的药物。Rituximab(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对B细胞上特有的CD20抗原具有高亲合力的单克隆抗体,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清除B细胞,在治疗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PTLD)、高致敏移植受者的脱敏治疗及ABO血型不符患者的移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Rituximab的作用机制,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评价肾移植术前检测ML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 ,作为预测急性排斥反应指标的临床价值。  方法 : 选取 48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患者为检测对象。在手术当日 ,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与供者单个核细胞进行混合培养 (反应组 ) ,同时以受者单纯自身PBMC进行培养 (对照组 )。在培养第 1、3、5天测MLC上清中IL 2和TNF α水平 ,并观察其分泌动态变化。 结果 :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 ,在 3次时间点上 ,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 ,差异显著。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肾功能稳定的两组受者中 ,反应组较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都有增加 ;急排的患者增加量高于肾功稳定的受者 ,差异显著。排斥组与肾功能稳定组两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规律基本一致 ,但排斥组峰值都高于肾功能稳定组。 结论 :检测ML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可以作为合理选择供受者、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即复宁)与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ALG-P)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将120例首次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即复宁组(44例)、ALG-P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随访1年后比较三组血白细胞、血小板、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值、肾功能恢复程度、过敏反应发生情况、继发感染与急性排斥发生率和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等. 结果:小剂量即复宁组、ALG-P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更明显,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在术后3d、9d、1月、3月、6月均能明显下降(P<0.05);同时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延迟,1周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DGF发生率更低(P <0.05),肾功能恢复情况更好(P<0.05);虽过敏反应及血小板严重下降增多(P<0.05),但并未导致严重后果.小剂量即复宁组患者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术后3月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值较ALG-P组下降更明显,以CD4+T淋巴细胞为著(P<0.05);小剂量即复宁组急性排斥反应及DGF发生率更低,肾功能恢复情况更好;但两组患者继发感染、过敏反应、血小板和白细胞等严重下降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小剂量即复宁和ALG-P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使用是安全而有效的,小剂量即复宁效果更佳,可作为免疫抑制诱导治疗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Four highly sensitized patients awaiting thoracic organ transplantation were treated immediately preceding transplantation with 1 plasmapheresis and infusion of high 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All 4 underwent successful surgery and have had minor to no rejection episodes over a range from 5 1/2 to 12 months. All 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 (PRA) were dithiotheitol (DTT) resistant, and 1 patient had IgG specific alloantibodies to a donor alloantigen. All 4 patients had positive donor cross matches prior to transplantation, and 3 of the 4 patients remained PRA negative for up to 9 months after allografting.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is therapy include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ng alloreactive B cells or suppression by antiidiotypic antibodies. Further study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受者同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0只为受体,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MSC处理组,每组10只,行Lewis大鼠→Wistar大鼠颈部心脏移植。空白对照组手术后24h,经尾静脉注射3ml 0.9%氯化钠注射液;MSC处理组手术后24h,经尾静脉注射MSC2×10~6(悬浮在3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术后1周,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进行组织学检查及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白介素(IL)-2及IL-10水平。其余6只用以继续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 (1)空白对照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7.2±1.3)d,MSC处理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14.8±2.9)d,差异显著(P〈0.01)。(2)血清IL-2空白对照组为(233.99±30.19)ng/L,MSC处理组为(249.11±20.34)ng/L,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L-10空白对照组为(81.44±11.01)ng/L,MSC处理组为(158.39±18.70)ng/L,差异显著(P〈0.01)。(3)病理学分级,空白对照组3B级1例、4级3例,MSC处理组2级1例、3A级2例、3B级1例,MSC处理组病理分级总体较空白对照组低。结论静脉注射受者同系骨髓MSC,可以延长大鼠颈部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对肾移植大鼠慢性排斥移植肾组织病理变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SD-W istar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模型,完整保留受体右肾作为每个移植肾的内对照。选取移植成功受体15只,随机分成治疗组8只与对照组7只。治疗组受体大鼠自术后10 d起每日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80 mg/kg至术后12周;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12周取受体大鼠移植肾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移植肾中的TGF-β1。结果移植后12周,两组受体移植肾均存活,体积较正常右肾略小,色泽较苍白,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等慢性排斥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Banff评分(6.40±1.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7±0.55)分,P〈0.01。TGF-β1主要表达于肾小管和间质细胞。治疗组肾组织的TGF-β1表达强度为6.55±0.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4±0.97,P〈0.05。结论丹参能够减轻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损害,下调移植肾组织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We are describing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two cases of late Class II 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 status postkidney transplantation. The first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plasmapheresis,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and stenting of the transplanted renal artery. The second was treated with IVIG and pulse steroid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对霉酚酸酯(MMF)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的意义。方法 107例肾移植患者分别于术后1、2、3、4-6、7-12个月5个时间段内化验霉酚酸谷浓度(MPA-C0),并记录患者期间发生的急性排斥及药物毒性事件,将患者分为排斥组(Ⅰ组)、药物毒性组(Ⅱ组)、正常组(Ⅲ组)。比较各组MPA-C0水平。结果排斥发生率为12.1%(13/107),药物毒性发生率为35.5%(38/107)。Ⅰ组和Ⅲ组(1个月)、Ⅱ组和Ⅲ组间MPA-C0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显示,MPA-C0水平为1.55 mg/L是识别排斥反应是否发生的最佳截断值,MPA-C0水平为2.50 mg/L是识别毒副反应是否发生的最佳截断值。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患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排斥反应和药物毒性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医用三氧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血流量和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医用三氧治疗重型肝炎对肝肾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9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医用三氧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为基础治疗加医用三氧治疗系统进行治疗,采用基本自血疗法,抽出患者静脉血100ml,然后与100ml(35μg/ml)的医用三氧混合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隔天一次,疗程20d。对照组用基础治疗。用美国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作肾血流量的检测,找出肾动脉,电脑自动计算出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血流量V=π·(D/2)2·V(平均)·HIR(心率)。用放射免疫竞争抑制法检测PRA、AngⅡ、ALD。结果治疗后20d,治疗组PRA、AngⅡ、ALD较治前下降(P〈0.01),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0d(P〈0.01),肾血流量较治前升高,也多于对照组治疗后20d(P〈0.01),肾功能损害(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础治疗加医用三氧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使PRA、AngⅡ、ALD下降,肾血流量增加,一定程度的防止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山东医药》2011,51(25):6-8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 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136例AC I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易损及斑块稳定各68例,两者均随机抽取34例分别给予小剂量(小剂量组)和大剂量(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检测患者的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治疗后,两组LDL-C、TG、TC、hs-CRP、IL-17和MMP-9均下降,大剂量组均低于小剂量组(P〈0.05或〈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AC I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载脂蛋白E(Apo 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oll样受体4/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TLR4/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8只10周龄雄性C3H小鼠作为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另取24只同周龄雄性Apo E-/-小鼠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功后按随机数表法分成3组:模型组、吡格列酮低剂量(5 mg·kg-1·d-1)组和高剂量(10 mg·kg-1·d-1)组各8只。干预4周后,HE染色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对照组和干预组动脉粥样硬化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1/2、JNK1/2及p38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组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TLR4表达增强,其中ERK1/2与JNK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均为P<0.05),但p38MAPK水平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吡咯列酮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ERK1/2与JNK磷酸化水平均降低(ERK1/2:吡咯列酮低剂量组比模型组:0.5037±0.0438比0.8800±0.0436,吡咯列酮高剂量组比模型组:0.3843±0.0236比0.8800±0.0436;JNK:吡咯列酮低剂量组比模型组:0.5037±0.0437比0.7900±0.0308,吡咯列酮高剂量组比模型组:0.3843±0.0237比0.7900±0.0308,均为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影响TLR4/MAPKs/ERK1/2与TLR4/MAPKs/JNK信号通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观察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CHF的效果。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及5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进行比较。然后将甲状腺素水平降低的52例CH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和常规抗心衰治疗+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CHF组与对照组相比,T3、FT3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心力衰竭程度越重,T3、FT3水平降低越明显(P0.05),T4、FT4、TS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CHF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CHF观察组(P0.05)。结论:CHF患者常伴有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下降,且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短程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CH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不同剂量的垂体后叶素治疗老年病人中、小量咯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无垂体后叶素绝对禁忌证的老年中、小量咯血病人51例,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雾化吸入大剂量组(16例)、小剂量组(20例)和生理盐水吸入对照组(15例),观察各组病人急性咯血时雾化吸入治疗的即时止血作用、吸入治疗3 d后的临床止血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急性咯血时垂体后叶素雾化吸入即时止血有效率为72.2%,高于对照组33.3%(P0.05);吸入治疗3 d后大剂量组、小剂量组的止血总有效率分别为81.3%、75.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的40.0%(P均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小剂量组为15.0%,对照组为13.3%,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低钠血症发生。结论垂体后叶素雾化吸入有一定的即时止血效果,可有效治疗老年人中、小量咯血,且平滑肌收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