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介入术经皮冠状动脉(PCI)已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手段,其中斑块消除术(如冠状动脉旋磨术、定向旋切术、准分子激光成形术)、血管内超声(IVUS)、血管内镜、激光相干断层显像(OCT)、虚拟组织成像(VH)、弹力图、温度图(热图像法测斑块温度)、近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血管内MRI和冠脉内血管镜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药物支架的问世明显的降低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临床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一直是该治疗领域的难点。进入药物支架时代,新器械的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急性并发症及中、远期的靶血管重建率、再狭窄率。该文简要介绍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和技术应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日渐增多,占总介入治疗的15%。其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叉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扩张分支血管。最近研究报道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因此主张对于分叉病变仅在主支的置入支架,在分支的则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一直是该治疗领域的难点.进入药物支架时代,新器械的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急性并发症及中、远期的靶血管重建率、再狭窄率.该文简要介绍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7.
分叉病变仍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CI)的一个难点。 PTCA对分叉病变效果不佳 ,容易使斑块移动 ,产生堆雪现象。其成功率低 ( 75 %~ 85 % ) ,并发症率高 ( 8%~ 2 2 % ) ,再狭窄率高 ( 40 %~ 60 % )。1 治疗决策严格的分叉病变是指血管病变处有较大的分支 (直径常>2 mm ) ,且分支起始部及 (或 )近段亦有严重狭窄的病变 (常>70 % )。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以保证主支尽可能理想的开放为主 ,边支残余狭窄 <5 0 %即可以接受。处理分叉处病变时可采取一些办法来保护边支以免发生闭塞 ,最常用的是先送入 2根导丝 ,1根送入主支 ,1根送入… 相似文献
8.
9.
综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要分型,病理生理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介入治疗现状及介入新技术的开展,认为介入新技术的发展可最大程度保护不可丢弃的边支血管,降低术中风险,最大程度挽救心肌,降低心功能受损,为病人争取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0.
1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的15%左右。由于受分支血流动力学影响,分支血管处血流速度低、血流剪切力小的原因,该部位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受分支血管开口解剖特征、管径大小及斑块特征影响,分叉病变的治疗操作费时、技术复杂、接受放射线量大,手术成功率相对低而再狭窄率高,一直是介入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及药物治疗的进步,使主支血管的再狭窄率降低,但是边支血管再狭窄仍是值得临床关注的问题[1]。本文拟对分叉病变的分型、治疗策略的选择及现有的各种支架置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一…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病变中分叉病变较为常见,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5%~20%[1]。由于存在斑块移位、病变弹性回缩及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存在许多难题[2]。经典挤压(Crush)支架技术支架可完全覆盖分支开口,但是与其他技术相比,Crush支架术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似乎有增加的趋势[3]。我们近年来采用改良mini-Crush支架技术(原mini-Crush技术采用两次对吻球囊扩张,而我们的技术只采用一次最终球囊对吻扩张,简化了步骤)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温尚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17(5):284-285
在当代冠心病治疗中,分叉病变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病变之一。和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不但治疗技术复杂,成功率低,而且再狭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高[1]。Culotte技术是治疗分叉病变的一种常见方法,操作相对简单,远期效果理想,但适应证受血管直径限制。我们将其改良,使其操作更加简便,几乎可以治疗所有解剖结构的分叉病变。 相似文献
15.
<正>冠状动脉分叉处由于受血液涡流及剪切力的影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可累及冠状动脉主支和(或)分支血管,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左右[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称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特殊性[2]。因此,对分叉病变各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并予以及时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分叉区域是动脉粥样硬化容易累及的部位,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20%。尽管如今处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但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心血管介入医师通常会根据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斑块分布、分叉角度、主支/边支血管直径)选择相应的PCI处理策略。与其他病变相比,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成为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最后的堡垒"。成功开通闭塞病变,可改善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和远期预后。慢性闭塞合并分叉病变时,介入治疗操作更复杂。随着各种正向/逆向技术发展和新型器械的应用,闭塞血管开通率逐渐提升,但分支闭塞风险仍较高。分支闭塞导致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慢性闭塞合并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和假腔,影响分支血流。使介入手术难度增加、成功率降低和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改良的裙裤(Culotte)技术处理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单环Culotte支架术处理的15例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记录患者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定量分析患者病变长度、术前和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百分比,观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手术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手术时间为(34.3±9.6)min,X线透视时间为(18.1±3.8)min,对比剂用量为(112.0±24.5)ml。术前主支病变长度[(26.5±11.2)mm比(12.2±4.8)mm,P=0.001]、参考血管直径[(3.44±0.60)mm比(2.77±0.43)mm,P0.001]和直径狭窄百分比[(80.8±11.8)%比(70.3±12.6)%,P=0.002]显著大于边支血管,而最小管腔直径显著小于边支血管[(0.64±0.36)mm比(0.82±0.35)mm,P=0.044];术后主支参考血管直径[(3.54±0.67)mm比(2.90±0.49)mm,P0.001]和最小管腔直径[(3.18±0.61)mm比(2.61±0.46)mm,P0.001]均显著大于边支血管,而直径狭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2.5)%比(10.2±5.3)%,P=0.932]。结论单环Culotte支架术安全易行,或许优于传统的Culotte支架术。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药物支架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介入治疗中颇具挑战的领域之一。介入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导丝、球囊不易进入分支血管,以及由于斑块移位导致分支血管急性闭塞等技术问题。与非分叉病变相比,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