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探讨罗格列酮导致水肿的机制.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组在目前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mg/日(n=10),胰岛素组继续胰岛素治疗(n=10).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测定立位血浆醛固酮水平,监测患者水肿情况及体重.结果 罗格列酮可以导致水肿、体重增加.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组血浆醛固酮水平2个月时较对照组有升高的趋势(P>0.05);治疗4个月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6个月时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组血浆醛固酮水平较前下降,与胰岛素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罗格列酮治疗早期出现的水肿可能与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2型糖尿病在应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类药物治疗前后血浆胃促生长素水平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4周及12周血浆胃促生长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认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格列酮类药物可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而格列酮类药物对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罗格列酮对老年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抗高血压作用探讨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Li GW  Wang JP  Li CM  Chen YY  Yang WY  Xing XY  Liu KL  Tang YL  Li H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907-910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在超重和 (或 )肥胖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或辅助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超重及肥胖 (体重指数≥ 2 5kg/m2 )的非糖尿病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14 0mmHg <收缩压 <190mmHg ,(1mmHg =0 133kPa) ]患者 89例。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点血糖及胰岛素浓度 ,排除糖尿病。原服用降血压药物者停用药物 2周后进入试验 ,原生活方式不变。仅服用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 8mg/d ,疗程 4周。分析血压下降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1)治疗 4周后收缩压平均降低了 17mmHg ,舒张压平均降低了 11mmHg。 (2 )治疗后比治疗前空腹、糖负荷后 1h及 2h血胰岛素水平分别下降 2 7%、35 %、4 1% (P <0 0 0 0 1)。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了 30 % (P <0 0 0 0 1)。(3)在基线血压水平较高、胰岛素抵抗程度较严重及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中罗格列酮的降压幅度更大。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超重或肥胖非糖尿病人群显示了良好的抗高血压效能 ,提示此类胰岛素增敏剂可能在某些人群原发高血压治疗或辅助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日前,美国学者对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单独应用磺脲类降糖药相比,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可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危险。并且,无论是单用噻唑烷二酮类的病人,还是服用“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的病人,与单用磺脲类降糖药比较,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评价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多中心开放、马来酸罗格列酮单一或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12周。结果 2308例患者入选,2134例完成,174例退出。各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主要为血脂紊乱(9.77%)、上呼吸道感染(6.11%)和水肿(5.32%)。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极低,其中除1例不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可能性外,其余10例均与试验药物无关。12周治疗后,ALT平均值(22.8IU/L)较基线值(25.5IU/L)轻度下降;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轻度下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轻微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持不变。空腹血浆血糖:马来酸罗格列酮单一治疗组下降1.70mmol/L,合用磺酰脲类药物组下降1.47mmol/L,合用二甲双胍组下降1.36mmol/L。结论 大样本的患者单一服用及在磺酰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是安全的,可良好耐受,并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连云港市 方X 我去年查出2型糖尿病,虽然已经在服用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但是血糖仍然控制不好。检查显示我的胰岛素抵抗比较明显,我以前从杂志上看到格列酮类药物减轻胰岛素抵抗的效果非常好,但医生说这药会引起心衰,最好不要用。 问:格列酮类是否不能用了? 答: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索分泌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其中很大比例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将精神分裂症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注射甘精胰岛素及服用吡咯列酮;对照组22例,每日单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12周后评价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餐后2h血浆胰岛素及胰岛素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浆胰岛素、餐后2h血浆胰岛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岛素用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用量较小。吡咯列酮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且胰岛素剂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类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细胞、炎症因子、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其积极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30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服用吡格列酮30 mg(早饭前),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早晚餐前)。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第2周后空腹血糖、饭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含量及饭后2 h胰岛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用药2周后空腹血糖含量、饭后2 h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空腹胰岛素和饭后2 h胰岛素均呈现上升趋势,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观察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患者,病程在6~12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用文迪雅片4mg,1次/d,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胰岛素、甘油三酯(TG)的变化。结果空腹及餐后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PINS)明显降低(P〈0.001)。结论文迪雅可明显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副作用主要是双下肢水肿和低血糖反应,无肝肾功能损害,在糖尿病中使用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于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PG、Ins、胰岛索抵抗的影响。方法5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仅予改善生活方式;罗格列酮组28例,予改善生活方式和罗格列酮4mg/日。治疗12周。测BMI、空腹及负荷后PG、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结果12周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PG及Ins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罗格列酮组治疗后空腹及负荷后PG及Ins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体重及BMI较治疗前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体重及BM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对照组ISI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罗格列酮组IS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o.05)。结论对于合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IGT患者,罗格列酮可以明显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部分改善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2(TCF2)基因多态性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瑞格列奈或罗格列酮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209例并随机分配到瑞格列奈治疗组(104例)和罗格列酮治疗组(105例),单药治疗48周,测量治疗前后人体基本参数及糖脂代谢相关指标,以及TCF2基因rs4430796变异。并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这2种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异。结果(1)209例患者中完成48周随访181例,其中AA、GA、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2%,39.2%,10.6%。(2)罗格列酮治疗组,TCF2不同基因型患者在基线时的空腹胰岛素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有显著差异。(3)罗格列酮组不同基因型患者在治疗24及48周后精氨酸刺激试验一相胰岛素分泌反应存在显著差异。(4)经瑞格列奈治疗24周之后,不同基因型患者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较基线时的改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TCF2基因rs4430796变异与罗格列酮及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4.
因单用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而不加用克罗米芬,能引起排卵性月经的比例较低[1],考虑到二者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作用部位不同,且不直接刺激卵巢间质和生殖细胞,无引起多胎妊娠的危险,本研究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以观察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本试验是中国患者在服用磺酰脲类药物的基础上,加服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次大型临床试验。方法 患者在服用磺酰脲类药物基础上,随机接受马来酸罗格列酮4mg(2mgbid)或8mg(4 mg bid)或安慰剂对照治疗24周。其中,34%患者合并使用格列苯脲,25%的患者合并使用格列吡嗪。治疗24周后,观察患者HbA_(1c)、空腹血浆血糖(FPC)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530例患者随机进入治疗(平均年龄为59岁,其中45%患者为男性,55%患者为女性),105人进入磺酰脲类药物合用安慰剂组(安慰剂组),215人进入罗格列酮4mg合用磺酰脲类药物组(R4+su组),210人进入罗格列酮8mg合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组(R8+SU组)。与安慰剂组对照相比,R4+SU组和R8+SU组平均HbA_(1c)值分别下降1.04%和1.44%(均P<0.001),FPG分别下降1.2mmol/L和2.0mmol/L(均P<0.001)。R4+SU组和R8+SU组治疗24周后,血中胰岛素水平较基线值分别下降23.3pmol/L和30.4pmol/L(均P<0.001)。尽管本试验入选人群中56%患者基线时的肝炎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阳性,但试验中无明显肝毒性反应。血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罗格列酮合用磺酰脲类药物能明显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学阳性的患者,对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16.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受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真 《山东医药》2008,48(42):52-53
将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对照组)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糖、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血糖、胰岛素、HOMA-IR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吡格列酮能改善IGT和胰岛素抵抗,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则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68例冠心病患者在扩冠、抗凝等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34例加服罗格列酮和辛伐他汀,34例未服上述两药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服用罗格列酮和辛伐他汀3个月后,IR显著下降(P<0.01),ISI显著上升(P<0.01)FINS、FBG、TC、TG、LDL-C均显著下降(P<0.01)HDL-C显著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罗格列酮与辛伐他汀联用能提高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并有明显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的影响.方法对102例体质指数(BMI)≥25 kg/m2且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T2DM患者,在重新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盐酸吡格列酮15 mg/d连用12周,对照组使用原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FBG、HbA1c、Ins、BP、TG、LDL-C及HOMA-IR较较对照组均下降.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9.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评价其降压作用,探讨其降压机理。方法 3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血压分组,口服罗格列酮(文迪雅)4~8mg/d,共8w,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抵抗指数。结果 罗格列酮分别降低了两组的血压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抵抗指数降低。结论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的时候,在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改善IR的同时,能够明显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2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