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判定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ICU病房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7分的昏迷患者,昏迷后24 h内行BIS监测,同时行GCS评分和GCS-匹斯堡(Pittsburgh)评分,观察6个月预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BIS与GCS评分、GCS-Pittsburgh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IS与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r分别为0.820、0.873;预后良好者BIS显著高于预后不良者(P〈0.01)。结论 BIS监测在评估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脑损伤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脑损伤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73例,应用BIS检查动态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的变化,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2个月的预后.根据预后的意识水平分为死亡组、意识障碍组和清醒组,分析BIS值和预后的关系,GCS评分与BIS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意识障碍组、清醒组的BIS值分别为35.3 ±24.9、54.8 ±16.6、68.4±14.7;预后越差,BIS值越低,预后的意识水平与BIS值具有线性相关(x2=11.090,P<0.01),BIS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1,P<O.01).结论:BIS与脑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监测在评估NICU脑损伤患者昏迷程度和预测转归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期脑氧利用率(O2 UC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监测对老年人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重度-氧化碳中毒(ASCMP)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钠肽(BNP)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41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2例)和死亡组(19例),在入ICU当日予以连续的BIS监测,记录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于监测当日取静脉血检测GFAP和BNP的水平;分析BIS与GCS评分及GFAP、BN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高于生存组,入住ICU时间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3.86,均P0.05)。死亡组患者的BIS、GCS评分均低于生存组,GFAP和BN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87、2.35、3.61,均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BIS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3.21,P0.05),与GFAP和BNP水平呈负相关(r=-2.79、-3.49,均P0.05)。结论 BIS、GFAP和BNP水平能反映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其预后有很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5.
冯璐 《山东医药》2011,51(44):72-73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准确性及实用性,并评价体温对BIS的影响。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8例分为学龄前组(A组)和学龄组(B组),均以相同给药方案进行麻醉,记录各点BIS值,术后24h内随访患者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记忆。结果诱导前A组BIS值低于B组(P〈0.05),其余各点两组间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鼻咽温有正相关关系(P〈0.01),3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术中知晓。结论学龄前组与学龄组术中监测BIS值无明显差异,BIS值与鼻咽温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准确性及优越性.方法 择期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BIS监测组(A组)和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判断麻醉深度组(B组).A、B两组,均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的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用芬太尼、丙泊酚...  相似文献   

7.
孙燕 《山东医药》2011,51(27):88-8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麻妇科手术镇静的指导作用。方法将300例择期行妇科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根据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持续泵入瑞芬太尼、异丙酚,间断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观察组根据BIS值指导异丙酚诱导及维持用量。观察两组诱导时(T0)及手术30vain(T1)、印min(T2)、90vain(T3)异丙酚用量,记录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T0、T1、T2、T3异丙酚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术中监测BIS值可指导评估麻醉深度,减少异丙酚用量,缩短麻醉清醒、拔管时间,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8.
吴优  张林  王世端 《山东医药》2004,44(16):49-50
2003年9~12月,我们对新型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的应激反应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探讨其对气管插管期应激反应和BIS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指数(BIS)能够较好地监测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被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包括镇静深度的最为敏感、准确的客观指标。熵指数(Entropy)能够监测麻醉镇静深度,是全身麻醉过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水平进行监测的全新参数。熵指数模块有两个指标:状态熵(SE,数值0~91)以及反应熵(RE,数值0~100)。本研究旨在比较RE、SE和BIS对右旋美托咪定镇静深度评价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CCU)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需镇静治疗的CCU患者40例,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同时进行B1S监测和Ramsay评分,并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的效应部位浓度值(Ce).结果 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Ramsay评分逐渐增高,Ce值逐渐增加,而BIS逐渐下降,P均<0.05.Spearman等级性相关分析显示,Ramsay评分、Ce值与BIS呈负相关(r=-0.827、-0.836,P均<0.05).结论 BIS能准确反应镇静深度,可用于CCU镇静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李欣  朱鹤  段卫东 《山东医药》2008,48(35):47-48
择期全麻下全髋关节人工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32例,记录术毕(T0)、Ramsay评分5分(T1)、Ramsay评分4分(T2)、拔管(T3)、拔管后10min(T4)及出室(L)各时点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从I)、脑电双频指数(BIS)、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与T0比较,AAI、BIS值在T2、T3、T4、L均有显著升高,且AAI在T1即显著升高(P〈0.05);MAP、HR仅在T3时显著增高(P〈0.05)。AAI和BIS比血流动力学指标能更好的反映麻醉恢复期麻醉深度的动态变化,且AAI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昏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昏迷的患者30例,分为生存组20例和死亡组10例,记录BIS_(min)、BIS_(max),计算BIS_(mean)。同时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随访3个月,评估格拉斯哥结局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出院后3个月内有无死亡为终点评价指标。结果与生存组住院时间(30.2±5.1)d比较,死亡组住院时间(41.0±7.3)d明显延长(P<0.01);死亡组BIS_(min)、BIS_(max)、BIS_(mean)分别为45.1±1 9.2、51.1±20.0、48.1±19.5,生存组分别为69.1±1 3.6、74.5±1 3.0、71.8±1 3.1,死亡组BIS_(min)、BIS_(max)、BIS_(mean)较生存组明显降低(P<0.01)。死亡组BIS_(max)与格拉斯哥结局评分呈正相关(r=0.486,P=0.03)。结论 BIS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大面积脑梗死昏迷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准确、可靠地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麻气管拔管期间常常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会增加高血压全麻病人在围拔管期的危险性.如何预防和处理全麻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方法已有很多报道[1].本文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高血压全麻病人围拔管期应用丙泊酚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EEG)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昏迷病人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昏迷病人行动态脑电图和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将动态EEG、BAEP结果及临床指标与病人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动态脑电图与BAEP联合检查对预后评估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高于Glasgow组、单纯脑电图组和单纯诱发电位组(P<0.05)。结论动态EEG结合BAEP是判断昏迷病人临床预后的客观、经济、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判断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脑功能状态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检测神经科住院患者中31例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的BAEP和SEP。分析四条通路的异常情况与Glasgow评分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极重度、中重度异常者预后不良9例,预后良好6例;轻中度异常预后良好16例,无预后不良。与Glasgow评分情况一致:结论 BAER和SEP可作为判断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预后的一项可行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麻醉趋势指数(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麻醉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老年腹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BIS组、NI组各40例,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相关指标、NI及BIS变化情况。结果诱导前、插管时、切皮时、术毕,BIS组与NI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插管时,NI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切皮时、术毕NI组HR、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插管时BIS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切皮时BIS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BIS组、NI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NI组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 05); NI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IS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IS组(均P<0. 05);术毕NI值均明显低于BIS值,诱导前、拔管时NI值明显高于BIS值(P<0. 05)。结论 NI与BIS应用于老年腹部手术麻醉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减少麻醉用药量,缩短苏醒时间,降低术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且N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麻醉诱导插管期间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比较两者对伤害性刺激(如气管插管)的反应能力.方法 20例择期手术病人入室后同时连接熵指数和BIS监护仪,进行常规气管内全麻,记录诱导前、意识消失时、插管前即刻、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各时间点所对应的RE、SE、BIS数值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数值.结果 RE、SE、BIS值在诱导开始后逐渐下降,气管插管即刻RE、SE、BIS数值较插管前均明显升高,其中RE值升高最明显(P<0.01),随后恢复到插管前水平.气管插管后1 min MAP较插管前显著升高(P<0.01),气管插管后HR数值较插管前显著增加(P<0.01).结论 熵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能及时反映气管插管刺激,其中RE值较SE、BIS值升高更明显、更快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新生儿期脑损害高危患儿的筛查及其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疑有脑功能损害、日龄为5~30 d的住院新生儿698例,采用丹迪公司产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其进行BAEP筛查,并对其中88例BAEP异常患儿分别在临床干预后1、3、5个月进行BAEP复查。结果 698例新生儿中,BAEP筛检正常476例,异常222例(异常率为31.8%)。导致BAEP异常的主要因素为早产儿(31.1%)、新生儿感染(26.1%)、高胆红素血症(21.2%)、缺血缺氧(16.2%),其他因素仅占5.4%。88例BAEP异常患儿随治疗疗程及患儿月龄增加,其BAEP异常率明显下降。结论对新生儿期有脑损害危险因素的患儿早期行BAEP筛查及后期连续监测,对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脑损害、评估其后期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30例,根据病情予咪达唑仑或丙泊酚镇静,监测脑电BIS及Ramsay镇静评分,以Ramsay评分2~4分为合理镇静,分析BIS值与Ramsay评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同时监测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饱和度(SpO2).结果:镇静后的生命体征较镇静前平稳,HR、RR、MAP在镇静后数值均较镇静前下降(P<0.05);SpO2镇静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BIS值明显下降,BIS与Ramsay分级评分相关性较好(r=- 0.891,P<0.01).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BIS值与Ramsay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BIS值不仅可量化监测镇静深度,还能减少护理量和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动态脑电图(AEEG)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昏迷患者进行ERP、AEEG及BAEP检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昏迷患者AEEG分级和BAEP分级与GOS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ERP、AEEG联合BAEP对昏迷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昏迷患者入院1 w内AEEG分级与昏迷发生3个月后GOS评分呈负相关(r=-0.715 2,P=0.000);昏迷患者入院1 w内BAEP分级与昏迷发生3个月后GOS评分呈负相关(r=-0.632 6,P=0.000)。患者入院1 w内行ERP、AEEG联合BAEP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其敏感性(SE)、特异性(SP)、对预后评估的准确率(AC)优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ERP、AEEG以及BAEP(P<0.05),而预后评估的错误率(FA)均低于GCS、ERP、AEEG以及BAEP。结论 ERP、AEEG联合BAEP可以作为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