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松峰  张晓坚 《中草药》2018,49(17):4085-4092
目的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建立臭椿酮抗肿瘤的"化合物-靶标-通路-疾病"网络,并探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于Pharm Mapper服务器寻找臭椿酮抗肿瘤的潜在靶蛋白,并通过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获取的靶点进行相关通路分析,进一步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臭椿酮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疾病"相互关联网络。结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臭椿酮对人源靶蛋白的102个潜在活性靶点、17条KEGG通路的作用与肿瘤相关。臭椿酮抗肿瘤作用于MAP2K1、PI3KR1、EGFR、GRB2、MDM2、MET等靶蛋白,其中有18、14和11个靶蛋白基因分别富集在肿瘤通路、蛋白多糖肿瘤通路、前列腺癌通路中,有6个靶蛋白基因分别富集在胶质瘤、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非小细胞肺癌通路中,主要通过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起到抗肿瘤的作用。结论臭椿酮有望作为治疗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胶质瘤、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一个新的潜在药物,该研究为臭椿酮治疗肿瘤的靶标研究、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黄连温胆汤治疗Z综合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中药成分数据库(TCMID)筛选并收集黄连温胆汤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标。利用Uniprot数据库获取药物活性成分对应靶标的基因,并与通过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所获得的人Z综合征(OSAS合并MS)相关基因进行比较,获得黄连温胆汤与Z综合征重合的潜在作用靶标基因。使用Cytoscape3.7.2软件绘制黄连温胆汤的"疾病-药物-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潜在作用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数据表,然后导入Cytoscape3.7.2软件构建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然后基于bioconductor提供的人类基因注释数据库org.Hs.eg.db,利用R语言的clusterfiler程序包对黄连温胆汤治疗Z综合征的潜在作用靶标进行GO分类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得到黄连温胆汤治疗Z综合征有134个候选活性成分,包括木犀草素、槲皮素、黄芩素、小檗碱、黄芩苷等;65个潜在作用靶标,包括AKT1、IL6、VEGFA和MMP-9等;116条通路,包括MAPK,核因子-κB,PI3K-Akt,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木犀草素、槲皮素、黄芩素可与3个关键候选靶蛋白(IL-6、AKT1、MMP-9)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黄连温胆汤可能通过作用于IL6、VEGFA和MMP-9等靶标及MAPK,核因子-κB,PI3K-Akt,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干预Z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检索计算系统生物学实验室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疏风解毒胶囊所有有效活性成分的干预靶点,并与GeneCards数据库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基因靶标相映射得到交集靶标;通过Cytoscape3.7.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标"网络;通过String得到交集靶标的PPI网络;运用数据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将疏风解毒胶囊中关键有效成分化合物与PPI中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药物-活性成分-靶标"网络图中涉及交集靶标48个,关键性化合物主要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汉黄芩素、刺槐黄素,关键靶点涉及CALM1、NOS2、PTGS2、DPP4、PTGS1等。GO富集分析包括1335条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34条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以及86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unction,MF)。18条KEGG相关通路,涉及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核心化合物与核心靶蛋白亲和力较高。结论:疏风解毒胶囊中的化学成分通过与关键靶蛋白IL-6、ALB、MAPK3等结合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及通路治疗COVID-19。  相似文献   

4.
贾静  刘增娟  朱臻宇  柴逸峰  陈思 《中草药》2019,50(18):4364-4371
目的研究槲皮素抗阿霉素诱导心肌毒性的网络多靶标机制。方法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阿霉素组和槲皮素组(每组8只)。给药结束后收集血清,用于测量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同时快速取心脏组织液氮冷冻,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将得到的差异蛋白与槲皮素已知靶标蛋白进行网络分析,筛选其抗阿霉素诱导心肌毒性所靶向的蛋白。结果槲皮素能显著抑制阿霉素诱导的血清CK和LDH的升高,缓解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损伤。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通过调节40个差异蛋白的表达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基因本体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主要通过调节氧化还原、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高密度脂蛋白和凋亡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进一步的网络分析结果筛选出了槲皮素调节以上生物过程和通路靶向的11个靶标蛋白。结论槲皮素主要通过靶向11个靶标蛋白调节氧化还原、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高密度脂蛋白和凋亡来缓解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构建苦参碱抗肿瘤的"靶点-通路"网络,探讨苦参碱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harmMapper服务器及CTD数据库收集苦参碱的潜在靶蛋白,并利用KOBAS数据库对获取的靶点进行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 3.6.1软件进行"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结果:苦参碱潜在作用靶蛋白共76个。通路分析显示苦参碱主要参与11条肿瘤相关通路的调控,在结直肠癌通路中的作用较强。苦参碱主要通过NRAS、TP53及MYC作用于各种肿瘤通路,其与这些靶蛋白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探讨了苦参碱抗肿瘤的分子机制,提示苦参碱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反向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姜黄素的潜在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借助Pharm Mapper在线服务器,以姜黄素为研究对象,反向分子对接筛选其作用的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运用Cyto Hubba插件筛选关键靶点。对潜在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获得与肿瘤机制相关的靶标,进一步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姜黄素“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最后用Autodock Tools 1.5.6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反向筛选得到43个与姜黄素具有较高亲和性的人源靶蛋白,KEGG通路富集到17条与肿瘤相关的通路。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的核心靶标有SRC、EGFR、GSK3B、RXRA,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姜黄素主要作用于肿瘤、前列腺癌和胃癌通路;其次姜黄素靶标还相对显著的富集在非小细胞肺癌、大肠癌及乳腺癌等癌症通路,主要通过PI3K/Akt、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Wn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癌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姜黄素与核心靶点SRC、EGFR、GSK3B及RXRA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姜...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2):195-201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癌(Esophageal cancer)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两种方法,检索并收集葶苈大枣泻肺汤候选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标。利用UniProt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结果相对比,获得葶苈大枣泻肺汤与肺癌重合的潜在靶标基因。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候选成分-作用靶标"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通过Cytoscape3.7.1软件制作网络图,展示靶标蛋白之间相互关系。通过DAVID数据库,对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作用靶标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该方共获得39个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β-谷固醇(beta-sitosterol)、豆固醇(Stigmaster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酚(kaempferol)等;207个作用靶标,包括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抑制因子(TP53)、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因子(Wnt)、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信号通路与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癌的关系较为密切。结论: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影响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转移,促进凋亡、自噬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散结消瘤方治疗乳腺癌的主要作用靶标和主要通路。方法:通过TCMSP平台检索散结消瘤方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标。利用UniProt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潜在靶标基因。使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散结消瘤方的“成分-靶标”网络。使用Bioinformatics平台将药物靶蛋白和疾病靶点相映射,并绘制Venny图。结合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tabase for Annotation、DAVID生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散结消瘤方的作用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散结消瘤方主要活性成分196种,包括β-谷甾醇、木犀草素、甘草查尔酮及槲皮素等,其中与乳腺癌相关的作用靶标有112个,包括肿瘤蛋白P53、雌激素受体1、丝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1、原癌基因、氨基端激酶等。涉及的生物过程为激素应答、无机物反应等;细胞组分为激酶结合、蛋白质激酶结合等;分子功能为转录调节复合物、膜筏等。主要涉及癌症途径、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金银花-连翘”(Jinyinhua-Lianqiao,JYH-LQ)药对治疗川 崎病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 数据库筛选“金银花-连翘”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及 其作用靶标,其中TCMSP 数据库中没有靶点信息的化合物应用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进行靶标预测补 充。通过OMIM、DRUGBANK、GeneCards 以及Disgenet 数据库查找与川崎病相关的靶标,建立川崎病相关靶 标数据集,与“金银花-连翘”药对潜在作用靶标取交集。利用STRING 数据库和Cytoscape 软件构建“金银 花-连翘”药对-川崎病的交集靶标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利用Cytoscape 软件的插件 Cytohubba 筛选出PPI 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利用DAVID 数据库对“金银花-连翘”药对-川崎病的交集靶标进行 GO 功能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金银花-连翘”药对中共筛选 出42 个主要活性成分,282 个潜在作用靶标。共得到川崎病相关靶标1 127 个,其中75 个川崎病相关靶标是 “金银花-连翘”药对的潜在作用靶标,涉及36 个活性成分。IL-6、TNF、PTGS2 等17 个靶标被进一步筛选为 “金银花-连翘”药对-川崎病的交集靶标的PPI 网络图中的核心基因。KEGG 富集分析显示,“金银花-连翘” 药对-川崎病的交集靶标主要富集于TNF 信号通路等,进而构建“金银花-连翘药对-活性成分-川崎病靶标-通 路”网络图。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金银花-连翘”药对的核心活性成分槲皮素、芦丁、山柰酚、汉黄芩素以及 β-胡萝卜素可以对富集于TNF 信号通路中的11 个核心基因(IL-6、TNF、PTGS2、MMP9、AKT1、CASP3、 CCL2、ICAM1、MAPK8、IL-1β 以及MAPK1)发挥调控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连翘”药对治 疗川崎病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涉及抗炎、抗血小板等多个作用,为其治疗川崎病的物质 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六味调更汤治疗更年期Ⅱ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六味调更汤的活性成分,搜寻潜在靶点,借助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筛选出关键靶点。用DAVID平台对关键靶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靶点的KEGG信号通路及相关的疾病富集。利用NCBI平台查找疾病靶标,最后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对成分靶标和疾病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结果研究得到齐敦果酸、beta-谷甾醇、檞皮素等206个主要活性成分,其中活性成分度值较高的为β-谷甾醇、山奈酚及槲皮素等39个关键靶标,其与733个更年期Ⅱ型糖尿病靶标交集后得23个交集靶标。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平台DAVID分析信号通路,得到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关键通路。结论六味调更汤中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CASP8、ESR1、Akt1等靶标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和雌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达到对更年期Ⅱ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感染、免疫抑制、心血管保护和血糖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槲皮素因其生物活性强、药理作用广泛、副作用小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近10年槲皮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槲皮素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槲皮素衍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郭举 《中草药》2018,49(6):1468-1475
槲皮素是黄酮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其优良的抗肿瘤活性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由于特殊的分子结构导致其水溶性较差,影响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对其结构进行化学修饰以改善生物利用度或提高抗肿瘤活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对近年来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槲皮素酯类衍生物、金属配合物、醚类衍生物及其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槲皮素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槲皮素液体型前体脂质体的处方影响因素并考察该制剂的质量。方法:采用液体型前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制备槲皮素前体脂质体。以槲皮素脂质体的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槲皮素脂质体的处方。利用Zetasizer 3000HS型粒径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透析法分离槲皮素脂质体和游离槲皮素,通过HPLC测定槲皮素的含量,检测波长360 n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水溶液(55∶45),考察该制剂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选择卵磷脂为脂质膜材,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为表面活性剂,药脂比1∶20,cremophor RH40按磷脂和主药总量的20%加入,制剂中槲皮素质量浓度10.0 g·L-1。该处方下前体脂质体水合后的粒径(228.7±2.61)nm,Zeta电位(-21.2±1.47)m V,包封率(93.12±1.18)%,有较好的重复性,且水合后脂质体在12 h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合口服给药。结论:制备的槲皮素液体型前体脂质体具有良好体外性质。该制剂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粒径略大于在水中的粒径,但无论是在哪种水性介质中,12 h内其粒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大鼠口服槲皮素单体后血浆中的代谢产物。方法血浆样品经过2mol·L-1盐酸(甲醇-水)水解后,进行色谱分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大气压电喷雾离子源(EPI)负离子条件下进行扫描,鉴定大鼠给药槲皮素(100mg·kg-1)单体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结构。结果通过与标准物紫外谱图比较,结合质谱仪扫描结果分析,在大鼠给药槲皮素(100mg·kg-1)单体后血浆中鉴定出槲皮素(m/z→301.0)和异鼠李素(m/z→314.9)两种代谢产物结构。结论采用盐酸酸水解的方法可快速、有效地鉴定出大鼠血浆中槲皮素代谢产物,为进行含槲皮素中药及其复方的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quercetin on the guinea-pig ileum contractile responses was examined to further clarify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Quercetin inhibited, from doses of 5 μM , the spontaneous phasic contractions of the guinea-pig ileum, as well as the phasic and tonic components of either acetylcholine- or KCl-elicited contractions, in a dose-dependent way. The former effect was reversible and was unaffected by nicotinic blockade. The tonic component of the contractions was more responsive to quercetin than the phasic component. The inhibition of the tonic contraction was, at least partially, due to the blockade of calcium channels by quercetin, since increasing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tissue bath reversed the inhibition when the organ was contracted by KCl. Quercetin may also interfere with calcium release from intracellular stores, since it inhibited acetylcholine-elicited phasic contraction even in a calcium-free solution. Finally, quercetin shifted the concentration-response curves to carbachol downwards, without modifying the ED50 of the agonist, whereas the concentration-response curves to CaCl2 were shifted downwards and to the right. In conclusion, quercetin inhibits the contractile responses of guinea-pig ileum, decreasing the calcium concentration available for contractile machinery.  相似文献   

16.
槲皮素对H2O2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观察内皮细胞加入槲皮素8,4,2 mg·L-1培养24 h后,再加入H2O2培养18h后,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内皮细胞死亡率,用ELISA法检测内皮细胞培养液血栓调节蛋白(TM)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内皮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与H2O2损伤后的模型组相比,槲皮素可以减低细胞死亡率,[模型组细胞死亡率为(28.36±0.10)%,槲皮素高、中、低剂量分别为(8.34±0.01)%,(16.58±0.04)%,(10.12±0.02)%],可使培养液中TM蛋白含量减少,[模型组为(58.5±18.8)μg·L-1,槲皮素高、中、低剂量为(32.7±9.7),(27.8±1.9),(32.1±8.6) μg·L-1]和LDH活性减少[模型组为(1 931.9±159.5) U·L-1,槲皮素高、中、低剂量为(1.092±126.2),(1 159.6±274.2),(1 223.5±120.5)U·L-1].结论:槲皮素能明显保护过氧化氢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其保护作用与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的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Quercetin is known to inhibit tyrosinase activity and melanin production in melanocytes. However, several reports suggest that quercetin has different and opposite effects on melanogenesi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recise effects of quercetin on melanogenesis using cell‐free assay systems and melanocytes. Quercetin inhibited the monophenolase and diphenolase activities of tyrosinase, and melanin synthesis in cell‐free assay systems. Quercetin induced mild stimulation of the tyrosinase activity and dihydroxyphenylalaminechrome tautomerase (TRP‐2) expression but only at low concentrations (<20 μm ) in B16F10 melanoma cells. In contrast, the addition of 50 μm quercetin to the cells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activity and synthesis of tyrosinase, as well as a de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1 and TRP‐2 proteins, regardless o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 Quercetin also reduced the intracellular cAMP and the 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A levels in α‐MSH‐stimulated B16F10 cells. Moreover, quercetin (20 μm ) diminished the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tyrosinase, and melanin content in cultured normal human epidermal melanocytes. These effects were not related to its cytotoxic action. Although the in vivo effects of quercetin are still unclea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quercetin coul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ntrolling melanogenesi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蒙古族药芯芭治疗2型糖尿病潜在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根据文献收集汇总建立蒙古族药芯芭成分数据库,结合活性成分筛选、靶点预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获取与降糖效应相关的重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来预测作用机制。分子对接预测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体外实验验证活性成分的降糖作用机制。该文共收集芯芭中含有177个化学成分,确认90个化学成分结构,34个化学成分存在有效靶点,显著影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代谢通路等脂肪酸代谢、调节蛋白激酶活性和胰岛素反应等61条生物过程,关键靶点为Akt1和TNFα。预测降糖活性成分主要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和梓醇,分子对接预测关键靶点Akt1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和梓醇有较强的结合活性;TNFα与木犀草素有较强的结合活性,与槲皮素和梓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体外细胞模型验证梓醇具有降糖药效,上调p-Akt(Ser473)/Akt,PPARα,PPARδ水平,降低FABP4蛋白水平,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肝胰岛素抵抗。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蒙古族药芯芭降糖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为芯芭降糖研究提供科学视野和提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饿蚂蝗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饿蚂蝗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槲皮素为对照品,测定波长510nm。结果:槲皮素对照品在0.020 8~0.104 g.L-1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0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4%(n=5)。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现性好、结果可靠,适用于饿蚂蝗总黄酮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