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新荣 《新医学》2008,39(1):33-34,4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对2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分成LVH组和非LVH组2组,分析比较24小时、日间、夜间的血压、血压负荷及其变异性与LVH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LVH组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其变异性均显著高于非LVH组(P<0.01);高血压患者LVMI与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其变异性呈正相关(P<0.01),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最强.结论:24小时收缩压负荷及其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LVH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伴LVH者夜间的收缩压负荷及其变异性均高于不伴LVH者,可见仅仅控制血压还不足以保护心脏,还应该重视降低24小时收缩压、尤其是夜间收缩压负荷及其变异性,从而降低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 LVH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各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均比无LVH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且LVH组LVMI高于无LVH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白昼收缩压(dSBP)与夜间收缩压(nSBP)、白昼舒张压(dDBP)均显著高于无LVH组,且差异显著( P <0.05);LVH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除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外,均比无LVH组增大,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同时选择3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健康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质量指标相关性好.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增大对左室肥厚的风险性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尿毒症患者不同偶测血压(CBP)水平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75例服用或未用降压药物的尿毒症患者,男性44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2.4±16.5)岁,尿毒症病程平均(27.9±34.8)月.根据CBP结果分为正常血压组;1、2、3级高血压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结果4组资料显示随CBP值升高,ABPM值亦升高;各组ABPM均低于CBP值,随着血压分级的提高,其ABPM24小时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相应升高,各组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或显著性差异.随着血压总体水平的提高,血压负荷也增加,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增加明显,本文各组的夜间血压负荷均高于日间.在6例未服降压药的正常血压尿毒症患者中发现,5/6例有昼夜节律消失或减弱,4/6例血压负荷异常,2/6例ABPM升高.75例中昼夜节律消失或减弱者为64例,占83%.结论尿毒症ABPM水平与CBP水平呈正比.尿毒症高血压患者ABPM特点与高血压患者相似,血压正常的尿毒症ABPM存在异常改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动态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非LVH组和20例LVH组的参数。结果高血压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无LVH组24 h各时段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压负荷与老年高血压病并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动态血压 (ABPM)监测方法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的血压负荷变化与靶器官受损的关系。方法 :对 86例老年 (EH)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根据检测结果随机分为杓型组或非杓型组 ,并分析血压负荷与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 (心房纤颤、室性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 )进行比较。结果 :2 4h动态平均收缩压 (SBP)和平均舒张压(DBP)与上述各项事件有明显差异 (P <0 .0 1) ,脑血管意外发生与夜间平均SBP、DBP有显著差异 (P <0 .0 1)。而动态血压中有杓型变化与无杓型变化者比较 ,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血压负荷值 >35 %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信号。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2 4h总体SBP水平及SBP、DBP负荷值是导致老年高血压并心脑在管疾病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和左心室肥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 监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探讨与心肌缺血(MI)和左心室肥大(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2例高血压患者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有无MI分为:MI组38例和无MI组54例;结果 (1)两组间比较24h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白天平均DBP差异均显著(P<0.05,t=3.96,3.00,2.76,4.35,4.63);(2)两组间最高SBP和最高DBP均无差异(P<0.05,t=1.04,1.19.0.91、1.39.1.80.0、96);(3)两组间24h SBP负荷、夜间SBP负荷和DBP负荷差异显着(P<0.05,t=2.30,2.50,2.60);(4)伴有MI的患者,血压呈“构型”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MI的患者(P&;lt;0.005.x^2=9.85);(5)伴有MI的患者,其L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MI患者的发生率(P&;lt;0.005,x^2=13.56)。结论 高血压患者持续的血压增高.尤其是夜间持续升高,血压负荷增大,对LVH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各项指标与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临床上已确诊有左心室肥大、心肌缺血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3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同步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BPM多项指标:即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脉压增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CG: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ABPM多项指标与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血压的波动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老年组)和50例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中青年组)各项血压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24小时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舒张压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龙佑玲  苏勇  谢向东  王晓玲  沈静 《临床荟萃》2001,16(23):1062-106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运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左室重量测定,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将其分为左室肥厚组30例和无左室肥厚组26例,比较其血压变异性参数、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并进行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上述各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左室肥厚组血压变异性、24小时及昼夜血压负荷、平均血压均较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和升高。24小时及昼夜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24SP、24DP、DSP、DDP、NSP、NDP)、24小时及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白昼收缩压负荷(24SPL、24DPL、DSPL、DDPL、NSPL、NDPL)、收缩压变异性与舒张压变异性(SPv、DPv)与LVMI呈正相关。结论:EH者左室肥厚是平均血压水平升高,血压负荷增大和血压变异性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以夜间血压升高和血压负荷增大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72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将72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LVH)与无左室肥厚组,2组均使用北京美高仪生产的ABPM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组24h收缩压(SBP),平均脉压差(PP)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左室肥厚组男女患者间24hABPM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SBP、PP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临床诊断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断进行分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20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17例;肾功能衰竭期组13例;另选健康体检中动态血压监测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获取4组对象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肾实质性高血压3组各项参数均高于对照组,昼夜曲线消失,但未见反勺型;(2)肾实质性高血压3组各项参数相互之间经方差检验有明显差别。尤其是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值,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明显升高,在肾功能衰竭期组已超过60%。(3)肾实质性高血压各组之间收缩压负荷值、舒张压负荷值及平均动脉压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当肾功能失代偿时,血压负荷值及MAP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心脏,将结果分成左心室肥厚组(LVH)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左室肥厚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尤以收缩压明显;②左室肥厚组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非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多.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具有正相关,同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24 h动态血压波动的特点,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将128例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根据心脏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HLVH组)72例、单纯高血压组(NHLVH组)56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比分析两组病人24 h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相关参数.[结果]HLVH组病人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日平均收缩压(dmSBP)、夜平均收缩压(nmSBP)、夜平均舒张压(nmDBP)、日间收缩压负荷(dS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及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与NH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h平均脉压(24 hmPP)及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与NHL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病人动态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类病人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我科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5例存在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组),同期选择与之性别、年龄(±3岁)、吸烟、糖尿病和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匹配的无LVH的2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NLVH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1)即使两组患者在年龄、血脂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H组有16例发生了SMI,占64%,而NLVH组有7例发生了SMI,占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SMI的患者白天和夜间的心率均较无SMI患者快(P均<0.01),LVH患者白天和夜间的心率均较NLVH患者快(P均<0.05)。(3)LVH组中有8例患者的血压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NLVH组中有20例患者的血压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即使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糖尿病、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年龄、血脂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LVH的高血压患者仍较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血压变异和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9月高血压科患者581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肥厚组(n=161)和非肥厚组(n=4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VH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LVH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836,P=0.03),肥厚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11.540,P0.001)。肥厚组诊室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3.805,P0.001),两组间24 h收缩压血压负荷、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平均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t2.77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674,P=0.044)、24 h收缩压负荷(OR=1.021,P=0.003)与LVH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与24 h收缩压负荷密切相关,并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15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小时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E波)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A波)的峰值流量增大;心房收缩期的峰值流量/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比值加大。结论:非杓型组较杓型组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减弱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监测并比较12例正常老年对照组,51例非老年高血压组,52例老年高血压组的ABPM各参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24h、白天、夜间SBP、DBP均值除白天DBP外,余均显著高于老年对照组(P<0.05,P<0.01,P<0.001)。血压负荷值老年高血压组24h、白天、夜间SBP显著增高(P<0.01,P<0.001),DBP无差异。老年高血压组呈现夜间SBP下降率减少(P<0.05)。老年高血压与非老年高血压组比较DBP均值及负荷值明显降低(P<0.01,P<0.0001),而SBP二组无差异。各期老年高血压比较除白天SBP均值有差异外(P<0.05),余参数均无差异。结论 老年高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并伴有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