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心房肽(ANF,心钠素)应用于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本文试将心房肽对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肾脏和内分泌效应做一综述性介绍。一、心房肽对高血压病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Richards等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给6例高血压患者(原发性,下同)静脉注射αhANP 100μg,血压下降10.4%,7分钟后恢复,注射后心率加快并持续3小时。Weidmann等给10例患者静脉注射α-hANP 50μg,随之以0.1μg/kg/min灌注45  相似文献   

2.
慢性低氧性肺疾病血浆心房肽及内皮素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低氧性肺疾病血浆心房肽及内皮素水平的观察夏书月李振华刘志侯显明于润江我们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慢性低氧性肺疾病血浆心房肽(ANP)及内皮素(ET)水平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1)疾病组:慢性低氧性肺疾病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平...  相似文献   

3.
心房利钠肽(ANP)是由28个氨基酸共同组成的一种多功能活性肽,是近年的临床研究热点。由于ANP在机体内功能众多,因而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又称为利尿素、心钠素、血管舒张素和利钠素。ANP常用于临床利尿、利钠、调控细胞增殖、舒张血管平滑肌,有极佳的水、钠、血压维持效果,在心血管临床中使用广泛。本文对最新的ANP与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心血管临床ANP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造成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并引起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发生时,人体各个器官的血流量降低导致呼吸困难、出汗、咳嗽、头晕、乏力、烦躁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心房利尿钠肽(ANP)是一种心脏激素,可通过利尿利钠调节水盐平衡。ANP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独特性,可从多方面缓解心力衰竭。因此,此文对ANP进行了系统概括,并阐述了ANP在心力衰竭中发挥的作用及ANP相关药物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希望可通过此文提升人们对ANP和心力衰竭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房利钠肽(ANP)是一种具有强大利钠、利尿、扩血管和交感、肾素、醛固酮抑制活性的肽类激素,并参与水、电解质平衡和血压调节。此外,ANP对包括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系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和促凋亡作用。最近研究显示,ANP不仅参与血压和血流动力学的调节,还对心肌生长具有直接调节作用。我们和其他研究者共同证实:心脏和心肌细胞有利钠因子受体存在,表明ANP对心脏组织有直接作用。最近几项在体研究表明,ANP与心脏生长/肥厚呈现负相关。过度表达ANP的转基因鼠与野生型比较,其心脏重量较轻,血压也较低;相反,纯合型前心钠素基因割裂转基因鼠(ANP-/-mice)循环和组织ANP缺如,表现出显著的心脏肥厚和血压升高。而且,缺乏有功能的ANP受体A(NPR-A)的转基因鼠也表现为血压升高和明显的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杂志》2005,13(11):720-720
正常与肥胖人的脂质利用与全身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受儿茶酚胺与胰岛素控制[ATVB,2005(10):2032-2042]。心房利钠肽(ANP)起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压稳定。ANP还参与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最近发现ANP有溶解脂肪作用。把蓄存的甘油三酯分解,增加脂质利用。ANP增加细胞内cGMP(3',5’-环状单磷酸鸟嘌呤核苷)浓度,激活cGMP依赖蛋白激酶,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不仅使患者住院率上升,并增加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风险,还增加患者病死率[1-3].因此对房颤的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钠尿肽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引起了 人们的极大关注.ANP主要是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及不同心律时,外周静脉血中心房利钠肽(ANP)和脑钠肽(BNP)变化及与血液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功行PBMV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36例,其中窦性心律11例,心房颤动25例。于PBMV术前及术后1天、3天取外周静脉血,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链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P、BNP值;用心导管测定左房平均压(LAP)、肺动脉压(PAP);术后1天行超声心动图测左房内径(LAD)、二尖瓣口面积(MVA)、二尖瓣跨瓣压差(MPG)。结果PBMV术后ANP逐渐下降,由术前216.09±73.84pg/mL降至术后1天188.70±59.22pg/mL,术后3天140.70±41.53pg/mL(P<0.05),其中窦性心律组比心房颤动组ANP下降明显(64.09±32.89pg/mL比32.93±25.73pg/mL,P<0.05)。术后,窦性心律组中BNP先升高、后降低,由术前545.50±206.20pg/mL升至术后1天662.00±270.16pg/mL,术后3天降至430.05±206.30pg/mL(P<0.05);而心房颤动组BN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与术前比较,ANP降低(ΔANP)与LAP下降相关性最好(r=0.565,P<0.01),BNP的差值(ΔBNP)与MPG的差值(ΔMPG)呈负相关(r=-0.474,P<0.05),而ΔANP/ΔBNP与MPG下降负相关(r=-0.556,P<0.05)。结论PBMV术后,窦性心律患者比心房颤动患者血浆中ANP、BNP下降明显。PBMV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ΔANP/ΔBNP比值是反应MPG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心房利钠肽 (ANP)抑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塑的疗效。研究对象为发病时间 <2 4 h的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6 0例 ,在成功地施行 PTCA后 2 .5 d内 ,随机分为 ANP组 (n=30 )和硝酸甘油组 (n=30 ) ,分别静注 ANP和硝酸甘油。通过左室造影法 ,评价急性期和 1个月后的左室机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背景和投药过程中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在 ANP组和硝酸甘油组中 ,急性期的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ESVI)均无显著差异 ,分别为 4 6 .9%对 4 6 .8%、85 .8ml/m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探讨肥厚的左心室心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106例高血压患者人选,其中56例伴左心室肥厚(LVH),50例无LVH,另有30例健康个体为参照。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利钠肽(BNP)和心房利钠肽(ANP)。结果高血压LVH组在排血分数属正常范围时,即有血浆BNP和ANP显著高于无LVH组,无LVH的高血压病人血浆ANP与BNP与健康人相似。结论LVH的高血压患者在心脏功能失代偿前,心脏利钠肽已出现代偿性合成和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前心房利钠肽浓度测定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心房利钠肤(pro-ANP)在脓毒症早期特异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地将2007年6月至1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51例危重病患者按国际脓毒症标准分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25例)、脓毒症(12例)、严重脓毒症(9例)、脓毒症性休克(5例)4组,53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采用新型夹心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中血pro-ANP浓度并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比较.结果 SIRS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性休克组,血浆pro-ANP浓度逐渐升高(分别为87.22、533.30、1098.73和1933.9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脓毒症组中,与其他标志物相比,死亡患者的pro-ANP浓度比存活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第1天差异即非常明显(P<0.05).在脓毒症患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中,pro-ANP和PCT、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相同,明显高于CRP和IL-6.结论 pro-ANP浓度测定对脓毒症早期特异性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房纤颤(房颤)对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博适-Triag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床旁测定86例心功能正常房颤患者及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BNP水平.对房颤患者进行药物复律,测定复律前后血浆BNP水平.结果 房颤患者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P<0.01).房颤组中,复律成功组复律后的BNP水平显著下降(P<0.01);复律成功组复律前BNP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律成功组(P<0.01).结论 房颤是影响BNP分泌的重要因素,BNP水平是预测房颤复律效果的重要指标,复律后BNP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探讨肥厚的左心室心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106例高血压患者入选,其中56例伴左心室肥厚(LVH),50例无LVH,另有30例健康个体为参照.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利钠肽(BNP)和心房利钠肽(ANP).结果高血压LVH组在排血分数属正常范围时,即有血浆BNP和ANP显著高于无LVH组,无LVH的高血压病人血浆ANP与BNP与健康人相似.结论LVH的高血压患者在心脏功能失代偿前,心脏利钠肽已出现代偿性合成和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5.
人工瓣膜置换术使许多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 ,心功能获得改善 ,但术后出现的出血、血栓栓塞、心内膜炎、溶血、组织过度增生以及生物瓣 (BHV)衰败、机械瓣 (MHV)故障等问题又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佳 ,需再手术治疗 ,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心瓣流体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上述并发症的产生与人工瓣膜瓣区流场血流紊乱及其所引起的湍流剪应力 (TSS)的作用密切相关〔1 ,2〕。在很多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 ,TSS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3 ,4〕。因而 ,近年来心瓣流场中有关TSS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1 人工心脏瓣膜流场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普萘洛尔所致比格犬急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尿量、肺组织和肾组织充血水肿的影响.方法 利用静脉推注普萘洛尔建立急性心力衰竭模型,静脉滴注普萘洛尔维持心衰,股动脉插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电磁流量计测量心输出量,输尿管插管测量尿量,肺组织和肾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与造模后基础值相比,给予rhBNP后,动脉收缩压(SP)、平均动脉压(AP)、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LVEDP下降了53.1%(P<0.01);给药后30 min尿量由给药前(3.2±1.7) ml增加到(10.8±5.1) ml(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肺组织和肾组织充血水肿明显减轻.结论 rhBNP可降低心室内压、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尿量、减轻水肿、改善急性心衰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一种可以同时观测患者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反应的试验。CPET特别强调心肺联合功能的测定,所以对肺血管病如肺动脉高压(PAH)、肺栓塞等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另外,侵入性心肺运动试验(invasive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iCPET)和CPET联合超声技术可以准确提供测试者运动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血气、心脏瓣膜及血流改变,为不明原因运动诱发呼吸困难的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本文主要综述了CPET的指标解读、在肺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运动心肺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X)是对运动中的受试者进行连续的心电图、血压及气体代谢参数的监测,定量评价心肺功能,为确定运动受限的原因及程度提供重要数据。其生理基础为心肺耦联转运氧和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9.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效应及药物安全性。方法:入选住院的102例AHF患者,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和硝普钠(NIP)对照组。2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rhBNP组加用新活素,NIP组加用硝普钠,持续静脉滴注24 h。分组后再于rhBNP组中选取15例(G1组),NIP组中选取16例(G2组),应用Swan-Ganz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1.治疗24 h后患者呼吸困难均减轻,rhBNP组好转程度优于NIP组(P<0.05)。2.rhBNP组和NIP组肺部湿啰音均有改善,rhBNP组改善更明显(P<0.05)。3.2组心率(HR)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rhBNP组尿量较NIT组有增多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提高(P<0.05),rhBNP组升高更明显(P<0.05);但2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无明显变化(P>0.05)。6.2组PCWP、PAP均降低,G1组明显优于G2组(P<0.01),在用药后30 min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rhBNP组的不良事件主要是低血压,但与NI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NP治疗急性AHF患者疗效显著,短期效果优于常规硝普钠治疗,且临床应用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对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行右心漂浮导管术,观察吸入40ppm一氧化氮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肺内气体交换、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其与血浆环磷酸鸟苷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一氧化氮2、8、15min时,肺血管阻力分别下降了28.1%、31.3%及34.4%,平均肺动脉压也相应降低(P均〈0.01)。停止吸入一氧化氮后2min,肺血管阻力和平均肺动脉压又恢复至吸入前水平,但吸入一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