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建国  张春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9):1048-1051,F0004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显露组织结构的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方法:10具尸体头双侧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行硬膜下和硬膜外解剖研究,显微镜下观察暴露的解剖结果,测量重要结构到标记点的距离。结果:硬膜外入路可以暴露海绵窦外侧壁的全貌及其内部结构,磨除岩骨可以暴露内听道全程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桥小脑角、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展神经、Dorello管孔,三叉神经与内听道间的上斜坡和部分内听道以下的中斜坡。颞下硬膜下锁孔入路暴露中脑下段和脑桥上端的外侧及小脑上表面、小脑幕切迹缘、环池、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穿动脉、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垂体柄、双侧乳头体、三叉神经起始部及三叉神经以上的上斜坡、滑车神经、岩静脉。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暴露鞍上区、脑干腹侧方、岩斜区、海绵窦区等部位,可以进行这些部位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116例岩斜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110例,经乙状窦入路2例,经迷路-乙状窦前入路2例,经颧弓-经岩骨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5例(64.7%),次全切除33例(28.4%),大部切除8例(6.9%)。手术死亡3例,占手术总数2.6%。结论颞-枕下-经岩骨入路适用于病变位于斜坡中线部位,或肿瘤横跨颞骨岩部内侧,侵及中、后颅凹和累及海绵窦、三叉神经切迹(Meckel凹陷)肿瘤的切除,该方法在术中对岩骨斜坡区能够获得良好的暴露。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硬膜外入路研究海绵窦(cavemoussinus,CS)外侧壁三角的显微解剖,为该区域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海绵窦外侧壁及其附近的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这些三角均可以从硬膜外得以暴露。结论 海绵窦三角为海绵窦病变直接手术提供了安全入路。磨开Glasscock三角可以暴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磨除Kawase三角的骨质可以从中颅底暴露中上斜坡区,为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提供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幕上中颅底及后海绵窦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以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环池、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中脑的前外侧部等结构。但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无法观察岩骨后颅窝面。结论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完全能达到传统颞底大骨瓣开颅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暴露范围,同时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处理基底位于岩骨后颅窝面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于颅底下斜坡脑干和上颈髓段的腹侧及外侧的病变,由于位置深在且周围的组织结构复杂,手术显露比较困难,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一大难点。自从Hammon等于1972年利用外侧枕下入路使外侧枕下部分扩大,暴露处理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动脉瘤以来,临床对这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将该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例岩斜区巨大肿瘤中,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认为岩斜区肿瘤和向脑干腹侧生长的CPA区巨大肿瘤采用幕上下联合经乙状窦前岩骨入路可切肿瘤,缩短到斜坡的距离,直接视角扩大,较早阻断肿供血,减少对小脑和颞叶的牵拉,保留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治疗岩斜坡区病变的新手术入路,采用经岩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结果:共治疗11例,全切除6例,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无严重合并症及死亡,随衣5-29月,无明显复发,生活情况好。结果提示:本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距离近,对颞叶、小脑牵拉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LeFortⅠ经上颌入路用于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方法 使用LeFortⅠ经上颌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斜坡、鼻咽部和筛蝶窦广泛生长的 8例巨大颅底肿瘤。结果  5例全切除 ,3例次全切除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eFortⅠ经上颌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和安全、有效地切除斜坡、鼻咽部和筛蝶窦广泛生长颅底中线区肿瘤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治疗岩斜坡区病变的新手术入路,采用经岩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结果:共治疗11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无严重合并症及死亡,随诊5~29月,无明显复发,生活情况好。结果提示:本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距离近,对颞叶、小脑牵拉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Le Fort I经上颌入路用于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方法使用Le Fort I经上颌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斜坡、鼻咽部和筛蝶窦广泛生长的8例巨大颅底肿瘤.结果5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e Fort I经上颌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和安全、有效地切除斜坡、鼻咽部和筛蝶窦广泛生长颅底中线区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斜坡位于后颅底中线区,位置深在,毗邻脑干、颈内动脉、第Ⅴ~Ⅺ对脑神经、海绵窦等重要结构,该区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随着近年来对颅底解剖的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病变的手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重点综述四类经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与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颧颞入路对中颅底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中颅窝脑膜瘤 ,颅咽管癌、离膜肉瘤及神经鞘瘤各1例,采用颧颞入路手术,取下颧弓以扩大中颅窝底视野,对肿瘤长入后颅窝者,切开小脑天幕,切除天幕下肿瘤,对向前颅底及眶内生长者,以扩大的颧颞眶入路手术。结果 中颅底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3例,肿瘤残留与肿瘤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脑干受浸润有关。结论 颧颞入路可有效地适用于中颅底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目前岩骨斜坡区域 (岩斜区 )肿瘤最佳的手术入路。方法 检索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岩斜区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结果 目前临床应用的侧方手术入路有 7种 ,各有优缺点。经过对比观察最为实用的有 3种 ,它们手术路径短 ,并发症少 ,有利于肿瘤切除。结论 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经颞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这 3种手术入路是目前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侧方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颧颞入路对中颅底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中颅窝脑膜瘤 9例 ,颅咽管瘤、脑膜肉瘤及神经鞘瘤各 1例 ,采用颧颞入路手术 ,取下颧弓以扩大中颅窝底视野。对肿瘤长入后颅窝者 ,切开小脑天幕 ,切除天幕下肿瘤 ,对向前颅底及眶内生长者 ,以扩大的颧颞眶入路手术。结果 中颅底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 3例 ,大部切除 3例。肿瘤残留与肿瘤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脑干受浸润有关。结论 颧颞入路可有效地适用于中颅底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应用于脑干及脑干腹侧病变的显微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极外侧入路对脑干及脑干腹侧、腹外侧的病变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结果7例病人中有6例肿瘤,其中5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1例动脉瘤成功夹闭。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永久性面瘫1例,脑积水1例,随诊12~57个月,平均21个月,肿瘤复发1例。结论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对脑干及脑干腹侧、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切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经额颞眶颧入和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暴露肿瘤,予于显微手术切除。结果:17例该部位肿瘤施一微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3例。手术结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前中颅底内外沟通瘤应根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充分暴露病灶,有利于广泛切除肿瘤。颅底重建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  相似文献   

18.
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枕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远外侧入路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枕大孔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3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远外侧入路治疗的92例枕大孔区肿瘤病例。结果全部病例均采用经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肿瘤全部切除66例(71.7%);近全切除22例(23.9%);大部切除4例(4.3%)。术后有41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4.6%。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2.17%。结论经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以直接显露下斜坡,暴露延髓颈髓腹侧,对脑神经提供良好的显露,易于控制椎动脉近端、远端及其分支,可以避免对脑干的牵拉,可以提高手术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使手术更加安全和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完整而安全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对颅底肿瘤根据侵及区域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总共9例.其中3例采用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1例采用经一侧腮腺颞下窝入路,1例采用下颌骨升支横行截骨,4例采用下颌骨颏孔前截骨外旋入路.结果:所有病例的颅底肿瘤,均被安全而完整地切除;其中1例是纤维血管瘤,1例高分化平滑肌肉瘤,2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1例高分化鳞状上皮癌.2例平滑肌肉瘤,1例颈动脉体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化纤维瘤.结论: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相对于颅底不同部位的肿瘤,针对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选择.上颌骨掀翻入路是治疗中颅底或侧颅底,尤其是同时累及两个解剖区域以上病变时较好的选择.对于侧后颅底病变伴张口受限,面神经受侵犯者,可选择经腮腺颞下窝入路.肿瘤与颈动脉关系密切时采用下颌外旋入路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并用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14具甲醛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进行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并对12例下斜坡及枕骨大孔前方脑干腹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结果:寰椎横突及枕下三角是枕下远外侧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磨除枕髁、颈静脉结节能增加术野的暴露。本组12例肿瘤患者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安全切除下斜坡和枕骨大孔腹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