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受检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VR,MIP及MPR法测量茎突长度、内倾角,并直接测量前倾角及通过测量茎突与颧弓夹角间接测量前倾角。结果VR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22.56±2.32°),并间接测得前倾角23.11±2.56°,内倾角为21.89±4.82°。VR,MIP2D工具及3D工具均可测量茎突长度,2D工具与3D工具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为22.98±2.83cm。VR及MIP3D工具与MPR测得茎突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以VR3D工具最为实用,而间接法测量茎突前倾角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对成人茎突测量与茎突综合征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对成人茎突测量中各种参数和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无咽部、颈部疾病的正常成人及32例40侧临床诊断为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SPS)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MPR及三维SSD图像后处理,然后对图像进行测量,测得茎突的长度和内、前偏斜角。结果:40侧正常成人组测得茎突过长(超过30mm)19侧,占47.5%;方位角过大(内或前偏斜角>25°)者2侧,占5%。临床诊断为SPS组40侧测得茎突过长30侧,占75%;方位角过大者17侧,占42.5%。经统计学分析,在SPS组中,茎突过长检出率与方位角过大检出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3)。方位角过大在SPS组和正常成人组相比检出率明显增多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0)。结论:多层螺旋CT、MPR及三维SSD图像测量成人茎突非常方便,茎突过长不一定有临床症状,但茎突过长仍是诊断SPS的主要依据,方位角过大是诊断SPS的可靠依据,确诊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DTS)与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对同一头颅标本采用上述2种方法对茎突分别成像,在各自的后处理工作站上重建并测量茎突,得到的数据与标本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2种成像方法与标本实测值的偏差度均在±4%以内,均符合临床诊治要求。结论DTS法操作易掌握、辐射剂量小、价格便宜,宜作为茎突成像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容积再现、表面遮盖法重建、多平面重建技术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在成人茎突测量中的应用及对茎突综合征(SPS)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86侧临床诊断为SPS患者的16层螺旋CT及容积再现、表面遮盖法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组资料,并测量茎突的长度及方位角.结果 茎突长度大于3 cm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在诊断茎突综合征(S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茎突综合征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通过MPR法及VRT或SSD法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及角度,利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茎突长度>30mm者54侧(56.2%),茎突向内偏斜角>25°者42侧(43.8%),向前偏斜角>25°者35侧(36.4%),茎突舌骨韧带骨化9侧。结论:茎突过长、角度异常及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是诊断SPS的重要依据,螺旋CT MPR重建可为诊断SPS首选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眼眶16层螺旋CT三维测量方法,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资料与方法 9例正常成人干燥完整头颅眼眶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组成像,共进行8条线距测量,并与干颅眼眶直接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能测量不同平面眼眶线距,其与直接测量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准确、可靠,可作为眼眶测量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1例均经MSCT横断面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髁突骨折仅有骨折线,未发生移位19例,髁突骨折移位32例。轴位CT可明确显示骨折情况并可清楚显示细小骨折及骨折周围软组织改变情况。MPR冠状及矢状重建可显示髁突移位方向。VR可提供下颌骨髁突三维立体改变,SSD可显示骨折全程走行,骨折位置。髁突矢状骨折9例,轴位CT表现为髁突由一间隙分为内外2部分,冠状位或斜冠状位MPR表现为髁突分叉。结论髁突骨折可在横轴位CT扫描基础上,根据伤情及目的不同,选择重建组合,能较全面的评价髁突骨折。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对成人茎突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对成人茎突测量中各种参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6例临床疑为茎突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 ,并进行三维SSD和MPR等图像后处理 ,然后对图像进行测量 ,测得茎突的长度和偏斜角 ,并与X线平片和常规冠状位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 3 6例中 ,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超过 3 0mm者 3 3例 ( 91.6% ) ;SSD图像测得茎突向内偏斜角 >2 5°者 2 9例 ( 85 .5 % ) ,向前偏斜角 >2 5°者 2 6例( 72 .2 % )。结论 螺旋CT三维SSD图像测量成人茎突偏斜角非常方便 ,但SSD图像不能测量茎突长度 ,而MPR重建图像测量茎突长度却很容易 ,两者互补 ,更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鳃裂囊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鳃裂囊肿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鳃裂囊肿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本组12例中3例为第一鳃裂囊肿,9例第二鳃裂囊肿,本组无第三、四鳃裂囊肿病例。鳃裂囊肿CT表现为囊性低密度影,囊壁薄,囊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周围组织受压移位。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鳃裂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易于做出准确诊断。多平面重组图像可以更加全面直观显示病变,为临床治疗特别是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瘤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瘤的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lightspeed QX/I型多层螺旋CT(MSCT)对疑有或有主动脉疾病的21例患者行轴位容积扫描,扫描条件:120 kV、300 mA,5 mm准直,7.5 mm/sec进床速度,HQ或HS扫描模式。重建层厚2.5 mm,重建间隔1.25 mm。用MEDRAD ENVISION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100 ml,注射流率为2.8-3.5 ml/s。将横断面图像传至GE advantagewindows 4.0工作站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容积再现(VR)、CT、仿真内窥镜重建(CTVE)及电影分析成像。结果:21例中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夹层13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8例,马凡氏综合征2例。13例主动脉夹层在轴位图像均可见高密度的真腔和假腔,真腔小而密度略高于假腔,真假两腔之间的低密度弧型影为撕破的内膜。MIP、CTVE重建发现6例主动脉夹层破口,附壁血栓6例,发现主动脉外壁溃疡破口2例,主动脉内膜钙化并内移>5 mm7例。结论:MSCT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确定与评价MSCT肛缘的解剖定位与测量方法,从而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从2009年8月始连续选取48例因怀疑其他疾病而行腹盆腔CT检查的成年患者,按性别或年龄进行分组.男性组23例,女性组25例;低年组24例患者28~50岁,平均41岁,高年组24例患者52~81岁,平均64岁.于患者肛缘处用浸有碘对比剂的棉球作标记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于MPR法得到的矢状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耻骨联合下缘到肛缘(棉球)的距离(La)、骶5椎体下缘到肛缘的距离(Lb)、小骨盆下口与肛缘的距离(Lc)、肛门外括约肌基底襻的下缘与棉球的距离(Ld).分别计算La、Lb、Lc与Ld的平均值、标准差(s)与95%、80%可信区间.以±1.96 s或±1.28 s的范围<5 mm为满足临床需要的标准.将满足标准的距离分别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2组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Ld值为(9.8±1.2)mm,其±1.96 s和±1.28 s分别为4.8 mm和3.0 mm,符合要求,且测量方便.男性组和女性组Ld分别为(10.0±1.2)和(9.6±1.2)mm,低年组和高年组Ld分别为(9.6±1.2)和(9.9±1.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基底襻下缘在MSCT上可清楚显示,其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恒定,且测量方便,将其作为CT图像上直肠肿瘤与肛缘距离测量的解剖标志,误差可在0.5 cm以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A对髂-股动脉进行测量,为经髂-股动脉介入诊疗提供影像学数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9月符合要求的连续病例350例,按照年龄21~40岁、41~60岁、61~89岁分为A、B、C组。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包括盆腔区的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图像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侧别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A组分别为(132.5±12.8)mm、(87.1±14.9)mm、(88.8±11.3)mm、(43.4±13.7)mm、(41.5±15.0)mm,B组为(126.5±11.6)mm、(84.8±14.2)mm、(89.1±12.9)mm、(44.3±10.1)mm、(46.2±10.1)mm,C组为(115.6±10.7)mm、(80.3±14.3)mm、(82.3±13.6)mm、(39.1±10.0)mm、(40.4±10.0)mm,女性A组分别为(135.4±12.1)mm、(91.3±15.1)mm、(97.4±14.1)mm、(36.5±10.3)mm、(36.2±10.3)mm,B组为(129.8±12.7)mm、(92.7±12.5)mm、(96.0±13.3)mm、(36.5±10.8)mm、(35.8±10.9)mm,C组为(121.2±13.1)mm、(84.0±11.3)mm、(86.3±11.4)mm、(36.4±12.2)mm、(36.9±11.0)mm。除男性左髂总动脉分叉、女性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外,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A组分别为(38.2±5.8)°、(26.6±16.9)°、(30.5±10.8)°,B组为(38.1±11.3)°、(25.3±10.8)°、(24.8±11.2)°,C组为(45.1±16.5)°、(25.8±12.5)°、(25.6±13.2)°,女性A组分别为(46.9±10.9)°、(28.2±13.5)°、(28.9±10.2)°,B组为(40.7±11.2)°、(20.3±10.3)°、(21.6±9.7)°,C组为(45.1±11.2)°、(21.0±9.9)°、(27.0±12.1)°,男女腹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对比三组的髂总动脉分叉点至股骨头上缘连线垂直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A可对髂-股动脉进行准确测量,为介入诊疗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华支睾吸虫病的多层螺旋C T表现。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65例肝华支睾吸虫病的多层螺旋C 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5例肝华支睾吸虫病均有肝内胆管呈囊状及杵状扩张,其中38例肝华支睾吸虫病扩张胆管内可见点状软组织密度虫体影,占58%(38/65),13例胆囊内见点片状沉积物样及团状虫体影,占20%(13/65)。合并胆管结石6例,占9.2%(6/65)。合并胆囊结石8例,占12.3%(8/65)。合并胆管炎8例,占12.3%(8/65)。合并胆囊炎5例,占7.6%(5/65)。合并肝脓肿3例,占4.6%(3/65)。65例胆总管均未见扩张。多平面重建可更仔细的观察肝胆管扩张情况。结论肝内胆管呈囊状及杵状扩张,而胆总管无扩张是肝华支睾吸虫病的特征性CT表现。扩张胆管内点状及胆囊内沉积物样或团状虫体影,是肝华支睾吸虫病的特异征象。多平面重组可更细致观察肝胆管扩张情况和细节,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在茎突综合征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100侧)正常成人(对照组)和48例(96侧)经手术证实的茎突综合征患者(SPS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茎突长度和倾角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茎突过长(长度〉30mm)8侧(8%),前倾角过大(角度〉25°)2侧(2%),内倾角过大(角度〉25°)4侧(4%);而SPS组中,茎突过长56侧(58.3%),前倾角过大14侧(14.6%),内倾角过大18侧(18.8%),茎突过长伴倾角异常10侧(10.4%)。经统计学分析,SPS组的茎突过长及倾角过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茎突综合征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茎突过长和(或)倾角过大,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茎突综合征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64层MSCT血管成像对咯血的诊断及指导治疗作用.方法 22例因反复大量咯血的患者行胸部64层MSCT血管成像.结果 咯血相关血管表现为无支气管动脉供血型3例、单支或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型15例、支气管动脉与非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型3例以及直接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型1例.结论 64层MSCT血管成像对支气管动脉DSA插管及栓塞治疗大咯血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se of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hemoptysis and guiding the treatment of it with 64-slice spiral CT.Methods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repeated and massive hemoptysis underwent chest CT angiography.Results The blood supply of hemoptysis was nonbronchial systemic arteries in 3 patients,single or multiple bronchial arteries in 15 patients,mixed arteries of nonbronchial systemic and bronchial arteries in 3 patients and abnormal systemic arteries in 1 patient.Conclusion With 64-slice spiral CT,CT angiography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optysis by guiding bronchial arterial embo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部CT扫描评价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CT检查发现乳腺异常病灶,并考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12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乳腺癌78例;良性病变计41例。随访到病理结果患者共计119例。其中,经胸部C T首先发现乳腺病变者103例—乳腺癌6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乳腺对应胸壁结核4例,脂肪瘤2例,纤维腺瘤9例,乳腺增生17例。回顾分析这些病例C T表现特点,寻找胸部C T检查诊断乳腺疾病影像特点与规律。结果胸部CT扫描能精准反映乳腺肿块病变细节,判断乳腺腺体局限性致密增厚时是否存在病变,有无钙化及特征钙化,和淋巴结肿大、乳腺皮肤增厚、乳后间隙模糊等一些间接性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性质做出判断。结论胸部CT检查不仅能观察到乳腺病变细节特征,同时能发现一些远处淋巴结转移,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