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黄疽前期壶腹周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7例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主要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92.6%)、上腹部胀痛或隐痛(55.6%)以及不规则发热等(29.6%).B超、CT、MRCP、ERCP和内镜超声(EUS)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其阳性发现率分别为75.6%、85.2%、83.3%、84.6%和88.9%.本组27例患者中,19例行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3例行胆管或胆囊空肠Roux-en-Y吻合术,总切除率为88.9%.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4%.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0.8%、41.7%.结论 壶腹周围癌在黄疸前期有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异常改变.如能在黄疸前期作出明确诊断,仍然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老年壶腹周围癌43例临床分析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830000)马新民,徐德征“壶腹周围癌”的一词诊断使用,在解剖定位上比较含糊,现已较少使用,实际它包括胰头癌、壶腹部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下端癌。但这类癌在临床上有共同点──黄疸,在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69~1984年6月共收治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120例,其中手术109例,手术切除率为28.4%,而胰头癌切除率为28.8%(19/66),壶腹周围癌切除率为80%(12/15),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死亡率为12.9%(4/31),手术总死亡率为17.4%(19/  相似文献   

4.
1977年10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Wihpple手术治疗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7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我院近十年来开展的335例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情况,以期能为逐步提高其外科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有益帮助.方法分析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在我院普外科施行手术的33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癌237例,壶腹部癌98例.结果胰头癌与壶腹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13.5%与66.3%,总手术切除率为29%,根治性手术死亡率为7.69%与5.4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9%与32.7%.本组手术并发症主要是: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梗阻.结论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壶腹周围癌的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除了提高早期诊断率以外,更重要的是一支专业手术组医师梯队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335例壶腹周围癌手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我院近十年来开展的335例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情况,以期能为逐步提高其外科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有益帮助。方法 分析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在我院普外科施行手术的335例壶腹周围癌患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癌237例,壶腹部癌98例。结果 胰头癌与壶腹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13.5%与66.3%,总手术切除率为29%,根治性手术死亡率为7.69%与5.4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9%与32.7%。本组手术并发症主要是: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梗阻。结论 要最大眼度地提高壶腹周围癌的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除了提高早期诊断率以外,更重要的是一支专业手术组医师梯队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我院近三十年来,以各型病毒性肝炎收治的壶腹周围癌患者共31例入院时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26例,淤胆型肝炎2例,慢性肝炎2例,重症肝炎1例。最后确诊为water氏壶腹癌15例,胰头癌8例,胆管癌7例,胰腺癌1例。其中经手术证实22例,尸解证实2例,临床诊断7例。发病时限90.7%患者在3个月内;1个月内占58.6%,平均发病为45.5天。患者主要症状为纳差、乏力、恶心、尿黄,其次为皮肤搔痒、灰白便、上腹部隐痛;血清胆红素均高于17.1  相似文献   

8.
Vater壶腹周围癌 (Vater’speriampullaycarcinoma,VPC)是老年消化系常见肿瘤之一 ,首选手术切除。我们自1980年 4月~ 1999年 10月对 6 3例老年VPC患者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并对其周围淋巴结进行不同方法处理 ,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6 3例中 ,男 44例 ,女 19例 ;年龄为 6 0~ 79岁 ,平均 6 7.8岁。2 .VPC的原发部位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34例 (5 2 .4%)来源于胰管末端 ,12例 (19.0 %)来源于壶腹固有黏膜 ,7例(11.1%)来源于胆总管末端 ,6例 (9.5 %)来源于十二指肠黏膜 ,4例 (6 .3…  相似文献   

9.
我院1990~1993年行Vater壶腹周围癌手术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4~73岁。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癌9例,胆总管下段腺癌6例,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6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按胰—胆—胃—空肠吻合重建上消化道,胰残端楔形切除,褥式缝合,胰管内插一有侧孔的硅胶管,结肠前行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隔此口下5~10cm行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再距此口下25~35cm行胃空肠顺蠕动端侧吻合。于肝下及胰床置2根质软腔大硅胶管或橡胶管,3~4天拔除。持续胃肠减压3~4天,术后给静脉营养支持,常规应用抗生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癌效果良好,但因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而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对壶腹部肿瘤的认识和临床病例的增多。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逐步被人们认识和认可。1986~2003年,我们采用经十二指肠壶腹癌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癌2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两例壶腹肿瘤,上胃肠道摄片和十二指肠镜检阴性,而行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荧光屏下作壶腹内活检,作出早期诊断,并与其他肿瘤相鉴别。例1:68岁女性,因上腹和右上腹疼痛5年入院。以前已诊断为慢性复发性胰腺炎。入院前3周腹痛加剧伴恶心,除深触诊时轻度右上腹压痛外,余无特殊。ERCP 检查时见到总胆管扩大及其肝内的分  相似文献   

12.
壶腹周围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壶腹周围2 cm以内,包括Vater壶腹、胆总管下段、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及其附近的十二指肠黏膜等处的肿瘤,肿瘤体积较小,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故早期诊断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共同难题。此文就壶腹周围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金星林  张松男 《山东医药》2006,46(36):33-34
对41例侵犯周边较大血管的壶腹部周围癌实施手术括疗.术中采用蚊式钳勾划法,全部1次性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平均耗时5h24min,术中平均出血580ml。剥离出的癌灶侵犯血管壁的断缘组织中见到肿瘤细胞者仅9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1例出现胰漏、胆漏。术后平均存活期16.5个月。认为对侵犯周边较大血管的壶腹部周围癌仍可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蚊式钳勾划法的应用可大大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胰腺及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约80%的病例见于60~80岁的老年人。许多作者提出70岁以上老人做胰腺大切除是不合理的,由于其死亡率和病残率高,存活时间短。据初步报道,年龄不是胰切除的限制因素,正如胃和结直肠手术一样。作者对70岁以上老年人胰腺和壶腹周围癌采取积极治  相似文献   

15.
1981~1987年我院经内镜诊断并由病理证实的乏特氏壶腹癌15例,其中1例尚在无黄疸的早期阶段。初步体会纤维内镜诊断壶腹癌简便、可靠,优于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本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33~65岁,平均54.8岁。病程最长者1年,最短者仅8天即确诊,  相似文献   

16.
胰腺间变癌(an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预后很差。国内外的文献中曾有各种各样的术语来描述这类肿瘤,如胰腺肉瘤样癌、多形性腺癌、胰腺间变癌、小细胞癌等;目前多倾向于用胰腺间变癌来描述该类肿瘤。我们最近收治两例,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胰腺间变癌的组织来源、病理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等相关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治疗壶腹癌的经典手术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但其创伤大、手术费时、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高。一般情况差 ,有较严重伴随疾病或高龄患者不宜应用。因此正确掌握壶腹癌局部切除术很重要。 1 990~2 0 0 1年我们共施行壶腹癌局部切除 2 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5例 ,女 6例 ;年龄 3 6~ 70岁 ,平均 6 2 .1岁。肿瘤直径 1 .0~ 2 .0 cm,平均 (1 .5±0 .3 ) cm。手术前均有梗阻性黄疸 ,其中合并胆道感染2例、合并高血压病 4例、动脉硬化 4例、冠心病 1例、糖尿病 3例、肝硬化 1例。术前 B超、CT提示肝内外胆管有…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71岁,上腹部胀痛20余天入院,胀痛呈持续性,进油腻食物后疼痛明显,间断性向腰背部放射.无发热,无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起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血吸虫肝病13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手术、外伤、输血史,出血等病史,无血友病家族史.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PA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8例PACs的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黄疸症状及血清TBil水平分为黄疸前期组(125例)与黄疸型组(39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预后因素。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黄疸型组相比,黄疸前期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痛的比例更高,持续时间更长,RBC、Alb、P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 786,Z=-6. 023,t值分别为-2. 247、-4. 688、-3. 873,P值均0. 05);黄疸前期组ALT、AST、GGT、ALP均明显低于黄疸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5. 647、-55. 567、-52. 583、-61. 501,P值均0. 05)。B超、CT、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对于黄疸前期组的占位检出率分别为45. 0%、77. 7%、79. 2%、100%。病理学方面,黄疸前期组的肿瘤直径更大,各原发部位所占比例不同,T分期及胰腺侵犯阳性率更低(Z=-3. 063,χ2值分别为10. 641、3. 991、4. 708,P值均0. 05)。黄疸前期组5年生存率高于黄疸型组(χ2=4. 582,P 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脉管内癌栓、分化程度和辅助化疗是PAC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值均0. 05)。结论黄疸前期PA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生存率(≥5年)优于黄疸型,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可提高PACs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晚期壶腹周围癌的胆胰管双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壶腹周围癌患者胆管和胰管双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经病理学和(或)临床诊断为晚期壶腹周围癌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胰管和胆管均有狭窄,经内镜先在胰管内置入Teflon塑料支架,然后胆道内置可膨胀式金属支架,不成功者改经皮经肝胆管内置入金属支架进行引流。观察支架置放前后患者的血清肝生化指标、胰酶水平和临床表现。结果36例置入胰管塑料支架均顺利,29例内镜置人金属胆道支架成功,7例(2例Billroth1I术后)因导丝插入胆管困难改为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支架置放后肝ALT、AST、ALP、r-谷氨酰转肽酶以及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有明显的下降;15例出现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的升高,但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腹痛缓解率82.4%(28/34),腹泻改善有效率达88.2%(15/17)。结论胆、胰管联合支架可以解除壶腹周围癌患者的胆、胰管恶性狭窄与梗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