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肠和直肠癌是第三位最常见癌。直肠癌约占其三分之一。其中 5 0 %~ 60 %的患者能切除。通常在这些患者中约2 0 %~ 3 0 %在切除部位复发。局部复发率 (localrecurrencerate ,LRR)取决于肿瘤的分期 ,在DukesC期肿瘤中LRR超过40 %的并不少见。在 5 0 %~ 80 %的患者中局部复发是缘于局部手术治疗的失败[1] 。如何减少LRR ,提高生存率 ,是目前治疗直肠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献报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o talmesorectalexcision ,TME)可使LRR降低到 10 %以下 ,本文就有关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行动脉插管区域性化学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将47 例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并分别采用动脉插管化疗( 治疗组) ,全身静脉化疗( 对照组) ,以观察经不同途径治疗后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情况, 所有病例均随访3 年。结果: 治疗组24 例, 复发5 例, 复发率20 .8 % (5/24) ,对照组23 例,复发7 例,复发率30 .4 % (7/23) 。以 Dukes 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原发肿瘤部位分析,治疗组局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 Dukes C 期和肿瘤分化不良者最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ukes C 期,肿瘤分化不良的中段直肠癌患者,术后动脉插管辅助化疗,在降低局部复发率方面,可能优于全身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2例胃癌及15例胃炎患者手术标本Tim 3的表达。结果 CD4+和CD8+T细胞均可见Tim-3的表达,胃癌组织CD4+T细胞Tim-3表达为(12.4±8.41)%,明显高于胃炎组的(6.01±1.95)%;胃癌组织CD8+T细胞中Tim-3表达为(9.56±7.48)%,明显高于胃炎组的(5.39±2.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3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均无关(P>0.05)。Tim-3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仅与胃癌患者的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均无关(P>0.05)。结论 Tim-3在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是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低位直肠癌不同切除范围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与侧方淋巴结清扫对局部复发率、生存率和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26例低位直肠癌行根治性切除,其中241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185例全直肠系膜切除 侧方淋巴结清扫。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肠壁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全直肠系膜切除组排尿功能障碍占5.8%,性功能障碍占13.2%;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分别是51.9%和51.9%(P<0.05)。局部复发率,全直肠系膜切除组DukesC期为23.5%,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为12.0%(P<0.05),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能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但对术后生存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与侧方淋巴结清扫对局部复发率、生存率和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26例低位直肠癌行根治性切除,其中241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185例全直肠系膜切除+侧方淋巴结清扫.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肠壁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全直肠系膜切除组排尿功能障碍占5.8%,性功能障碍占13.2%;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分别是51.9%和51.9%(P<0.05).局部复发率,全直肠系膜切除组DukesC期为23.5%,而侧方淋巴结清扫组为12.0%(P<0.05),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能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但对术后生存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所致骨关节症状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选择Ⅰ ~Ⅲ期绝经后乳腺癌患者51例,33例应用AIs治疗,分为有较严重骨关节症状组16例(BPI-SF疼痛评分>7)和未出现骨关节症状组17例,另18例为未进行AIs治疗受体阴性组。同时设对照组(健康人)16例。取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检测血中雌激素(E2)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4浓度以及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结果 有症状组的E2水平为(72.8±58.9)pmol/L,无症状组为(67.4±57.6)p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206.9±119.4)pmol/L(P<0.01),但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的IFN-γ浓度为(82.83±5.53)pg/ml,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受体阴性组(P<0.05);有症状组的IL-4浓度为(22.83±1.09)pg/ml,低于无症状组和受体阴性组(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有症状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率为(5.6±1.1)%,低于无症状组的(12.1±2.3)%和受体阴性组的(14.9±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症状组的骨代谢指标BALP和CICP水平分别为(62.1±5.5)U/L和(156.8±41.1)ng/ml,均高于无症状组的(45.2±4.6)U/L和(137.5±36.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症状组的BGP水平与无症状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AIs产生的相关骨关节症状可能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异常密切相关,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密度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及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D34表达并计算MVD值,分析MVD值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MVD值为30.2±6.3,显著高于结直肠腺瘤的13.1±1.6和正常结直肠组织的6.5±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MVD值与Dukes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结直肠癌高MVD值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5.71%,显著低于低MVD值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VD值在结直肠癌中较高,并能够预示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及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多西他赛(TXT)对比表柔比星(EPI)联合顺铂(DDP)、亚叶酸钙(LV)、氟尿嘧啶(5-FU)持续滴注一线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64例进展期胃癌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DCF方案组和ECF方案组各32例。DCF方案组给予TXT、DDP、LV联合低剂量5-FU持续静脉滴注化疗;ECF组给予EPI、DDP、LV联合低剂量5-FU持续静脉滴注化疗,21天为1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后评价两组的有效率、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两组患者均可评价疗效。DCF方案组总有效率(ORR)为56.3%,ECF方案组为2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3);在TTP和OS方面DCF方案组均优于ECF方案组(P<0.05)。除过敏反应外,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均无3~4级过敏反应发生。结论 三周方案TXT、DDP和LV联合低剂量5-FU静脉持续滴注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优于ECF方案,不良反应相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观察50例大肠癌和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Ang-1、Ang-2、Tie-2的表达,采用CD105标记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大肠癌组织Ang-1的表达低于正常大肠黏膜,Ang-2、Tie-2的表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Ang-2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Ang-1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0.05);Ang-2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0.05),在Dukes'C、D期明显高于Dukes'A、B期(<0.01);Tie-2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0.05);Ang-2、Tie-2的表达与MVD均呈正相关(=0.345,<0.05;=0.299,<0.05)。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在大肠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不同分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6例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进行检测,并对不同分期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6例肿瘤患者CD T、CD T细胞水平均下降,Ⅳ期患者的CD T细胞水平与Ⅰ、Ⅱ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Ⅳ期患者的CD T细胞水平与Ⅰ、Ⅱ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0.01),与Ⅲ期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0.05);CD T细胞则随临床分期的提高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CD /CD 的比值随临床分期的提高而降低,Ⅳ期患者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显著(<0.05);NK细胞随临床分期提高呈现轻度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随着TNM分期的提高,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杰 《现代肿瘤医学》2014,(10):2357-2358
目的:探讨临床不同入路及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在食管癌切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128例食管癌,分为Ivor-Lewis手术组(68例)和左胸手术组(60例),对比两组胸腔、腹部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及1、3、5年存活率。结果:左胸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右侧气管旁三角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低于Ivor-Lewi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纵隔和腹部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并发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年生存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5年生存率Ivor-Lewis组明显高于左胸组(P<0.05)。结论:Ivor-Lewis术式二野清扫的转移淋巴结及术后5年存活率均优于左胸入路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早期乳腺癌行腋窝清扫术后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病历资料和随访完整的T1-2N0-1M0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成2组,每组进一步按照阴性淋巴结数目进行分层。将阴性淋巴结数目纳入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生存的病理学因素,并且比较不同阴性淋巴结数Et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乳腺癌术后生存的病理学因素包括阴性淋巴结数目和激素受体表达。在T1-2N0组,阴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枚,4枚~5枚,6枚~9枚,≥10枚时,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2.6±4.1)月、(101.5±1.3)月、(104.7±1.0)月、(110.5±0.9)月;在T1-2N1组,阴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枚,7枚-8枚,9枚-10枚,≥11枚时,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4±1.9)月、(101.8±1.1)月、(104.9±1.0)月、(106.5±0.9)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行腋窝清扫术后的阴性淋巴结数目反映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是乳腺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能够评价乳腺癌术后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TME后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间接受TME治疗的461例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影响吻合口瘘发生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术前是否合并肠梗阻、是否合并糖尿病、肿瘤肛缘距离、手术时长、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吻合方式等。结果 461例患者中,32例患者(6.9%)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术前合并肠梗阻、病理类型、肿瘤肛缘距离和手术时长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吻合方式等因素无关(P>0.05)。32例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中,24例经过保守治疗后痊愈,7例行横结肠造口后治愈,1例死亡。结论病理类型、术前合并肠梗阻、肿瘤肛缘距离和手术时长等因素是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对临床预测及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阳性淋巴结比率(LNR)对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3年7月到2007年12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0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四分位法将患者按LNR值分为4组,分别为LNR1(LNR≤第25百分位数)、LNR2(第25百分位数<LNR≤第50百分位数)、LNR3(第50百分位数<LNR<第75百分位数)和LNR4(LNR≥第75百分位数)。用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 102例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2.5%,3年无病生存率为61.8%。腺癌、低级别分化患者的3年生存率更高(P<0.05)。LNR1、LNR2、LNR3和LNR4 4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6.9%、68.0%和42.3%(P<0.001),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0%、61.5%、68.0%和26.9%(P<0.001)。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NR1+LNR2组的3年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LNR3+LNR4组(P<0.05)。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LNR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结论LNR能够准确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50例晚期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患者均采用根治手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预后进行观察。结果截至2012年12月31日,患者存活130例,死亡20例,死亡率为13.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局部复发、输血、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与直肠癌的预后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输血、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晚期直肠癌患者预后比较差,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局部复发、输血、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应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TOR和VEGF在60例直肠癌、30例直肠腺瘤及10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对直肠癌中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mTOR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0%(36/60),高于直肠腺瘤和直肠正常黏膜组织的36.7%(11/30)和10.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直肠癌患者的术前CEA水平、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形态无关(P>0.05)。VEGF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显著高于直肠腺瘤和直肠正常黏膜组织的46.7%(14/30)和20.0%(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直肠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形态、术前CEA水平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两者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3,P=0.002)。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9.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4%、76.6%和55.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与直肠癌预后有关(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形态、VEGF、mTOR与直肠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 mTOR、VEGF均呈高表达,且呈正相关,二者在直肠癌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Tim-3分子在胃癌荷瘤个体NK细胞上的表达,探讨Tim-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治的原发性胃癌患者32例,健康体检者28例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NK细胞上Tim-3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D56+NK细胞上Tim-3的表达量为(49.27±21.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7.00±17.16)%(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 Tim-3+CD56+NK 细胞高表达率(5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0%);有远处转移患者Tim-3+CD56+NK细胞高表达率(100%)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胃癌患者Tim-3+CD56+NK细胞高表达率较Ⅰ-Ⅱ期患者高(73.7% vs 15.4%),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结论:Tim-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是潜在的用于评估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疗法(intermittent hormonal therapy,IHT)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未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而接受治疗满5年的136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间歇性内分泌治疗(A组,46例)、单纯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B组,42例)和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间歇性内分泌治疗(C组,48例)三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无效率、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A组、B组、C组治疗无效率分别为17.39%、16.67%、2.08%,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36.96%、66.67%、87.50%,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73.81%、93.75%。C组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作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段,可以增加治疗有效率、提高无事件生存率和生存率,是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和血清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 TP)表达与病理及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结直肠癌标本、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及18例结直肠良性病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测定TP表达情况;ELISA法测定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TP水平及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TP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良性病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TP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TP水平较健康组为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A—B期和DukesC—D期患者之间血清TP水平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P水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Dukes分期较晚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瘤组织中TP表达的阳性率高;血清胸苷磷酸化酶的水平与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有关,分期越晚表达水平越高;胸苷磷酸化酶在组织中的表达与其血清的水平呈正相关性,血清胸苷磷酸化酶的水平可以反应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Bcl -2及PD - L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手术切除大肠癌组织新鲜标本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Bcl -2及PD - L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Bcl -2及PD -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