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童年期受虐待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儿童虐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济南市16~19岁青少年学生290名进行调查。【结果】男生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得分高于女生(t=2.316、2.696、2.475,P均0.05);家庭经济状况差者情感虐待及性虐待较重(F=3.123、65.428,P均0.05);父亲内向的被调查者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较重(F=7.868、6.850、3.619,P均0.005)。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正相关(r=0.146~0.445,P0.05),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与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负相关(r=-0.275~0.363,P0.01)。养育方式、父母性格、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分别进入各种虐待的回归方程。【结论】多种因素导致童年受虐,养育方式为童年受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38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MOAS)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MOAS<4分,不具有攻击行为)和研究组(MOAS≥4分,具有攻击行为),每组190例。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年限、阳性症状、家族史、与父母关系、家暴史及童年创伤对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年龄、阳性症状、与父母关系、家暴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受教育年限、就业年限、家族史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40岁,阳性症状越严重,与父母关系越差,有家暴史,情感虐待是影响住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应针对影响住院恢复期...  相似文献   

3.
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信度及效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5):669-670
目的 评价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的信度和效度,为该量表在中国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二年级共1 892名在校学生进行中文版CTQ-SF团体测试,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结果 中文版CTQ-SF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73,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23~0.74;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20,各分量表平均相关系数为0.11~0.37;总分半信度系数为0.71,各分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31~0.7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4~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均超过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为0.18~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Sreen-test检验抽取的4个因子分别代表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和情感虐待因子、性虐待因子和躯体忽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12%,4个因子的共性方差均>0.4,涵盖全部25个条目。结论 中文版CTQ-SF是一种较好的儿童期虐待测评工具,但躯体忽视分量表需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4.
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期留守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5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和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儿童早期虐待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均低于非虐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安全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5,-0.127,-0.132,-0.252,-0.196,P值均<0.05),确定控制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38,-0.115,-0.205,-0.125,P值均<0.05).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对人际安全感得分(β值分别为-0.227,-0.147,P值均<0.05)和确定控制感得分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74,-0.076,P值均<0.05).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4).结论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安全感起负向预测作用,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期不同形式虐待与其成人后亲密伴侣暴力的关系,为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新婚夫妇婚前暴力调查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湖南省长沙市2个社区领取结婚证愿意接受婚前暴力调查研究的291对新婚夫妇进行调查。结果受虐组的情感虐待因子分、躯体虐待因子分及量表总分高于非受虐组;女性受虐组的躯体虐待因子分和性虐待因子分高于非受虐组;男性受虐组的情感虐待因子分、躯体虐待因子分和情感忽视因子分均高于非受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前有无同居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33,P=0.034;x^2=15.525。P=0.008;x^2=8.843。P=0.003)。结论儿童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其成人后受虐有影响;女性儿童期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其成人后受虐有影响;男性儿童期虐待对其成人后受虐无影响。亲密伴侣暴力(IPV)与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前同居史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小学生早期创伤经历,探讨早期创伤经历与心理弹性的关联。方法于2015年9—10月整群抽样法选取武汉市10~15岁中小学生4871人,其中男生2517人,女生2354人,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自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CD-RISC平均得分为(64. 70±18. 34),不同的性别(t=5. 373,P <0. 001)、年龄(F=49. 401,P <0. 001)、母亲文化程度(F=36. 129,P<0. 001)、父母关系(F=89. 831,P<0. 001)和家庭经济状况(F=36. 547,P<0. 001)的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创伤检出率为30. 1%,男生(χ~2=42. 272,P <0. 001)、母亲文化程度较低(χ~2=44. 345,P <0. 001)、父母关系较差(χ~2=133. 045,P<0. 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差(χ~2=31. 231,P <0. 001)的对象早期创伤检出率较高;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心理弹性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依次为-0. 256、-0. 107、-0. 053、-0. 355和-0. 308,P<0. 01);回归模型显示,中小学生性别、年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标准化B依次为-0. 156、-0. 117、-0. 109、-0. 214和-0. 149,P<0. 01)对心理弹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较高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低有关,可通过避免或减少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从而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状况,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阜阳、铜陵、天长3市5 726名初一~高三学生,使用自编“安徽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网络成瘾、童年期虐待忽视等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41%,女生为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01)。男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躯体虐待是青少年轻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均<0.05),童年期性虐待是青少年重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密切相关,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同时,应关注童年期虐待忽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晨  郭黎岩  王冰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88-1090
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1].国际卫生组织将儿童虐待主要划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以及忽视等4种类型.其中情感虐待是儿童虐待的核心组成部分[2],它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等经常对孩子侮辱、恐吓、指责、轻视或孤立等,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3].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情感虐待与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孤独感)、认知问题(情绪面孔反应、情绪面孔注意偏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4-5]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儿童虐待(child abuse)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1],指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看管和操纵权利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造成潜移默化影响的伤害行为,分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5种类型[2].据报道,美国儿童虐待的发生率高达53%[3];我国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比例为47.1%,其中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所占比例较高[4].在中学生样本中虐待比例高达78%[5].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能与我国对儿童虐待的预防措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因此,需明确影响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并使用更好的预测方式即累积风险视角来识别和预测儿童虐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和眼区情绪识别的关联。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童年创伤经历的问卷调查及眼区情绪识别测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问卷调查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等得分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眼区情绪识别测试正确率要低于对照组的眼区情绪识别测试正确率(P〈0.05);观察组的童年创伤经历与眼区情绪识别正确率呈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的创伤经历较多,对于患者的心理创伤较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区识别率低表明患者对于他人的情绪认知能力存在损害。由此可见,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某未成年教管所学员的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分析其儿童期虐待经历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自填式问卷,对研究对象山西省某未教所89名学员及对照组152名在校初中学生就其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进行无记名调查,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儿童在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心理状况的情况均有差异,而且未教所学员虐待发生率均比初中学生高13.7%。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工作变动、婚姻状况是躯体(t值分别为-3.325和0.130,P<0.05)、情感(t值分别为-2.573和2.604,P<0.05)、性虐(t值分别为-2.101和3.009,P<0.05)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谁生活与忽视、情感、性虐待有关。文化程度高低与性虐待发生有关。结论儿童虐待影响青少年成长,有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于2015年12月 — 2016年1月,通过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12所中学的3 168名学生,采用简版儿童期虐待量表(CTQ-SF)、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期虐待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调查的中学生抑郁量表平均得分为(8.39 ± 6.09)分,有539名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DSRSC得分≥5分),有17.0 %有抑郁症状,儿童期遭受各种类型虐待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按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虐待(OR = 4.13,95 % CI = 3.27~5.21)、情感忽视(OR = 4.01,95 % CI = 3.25~4.96)、躯体虐待(OR = 2.85,95 % CI = 2.09~3.89)、躯体忽视(OR = 2.29,95 % CI = 1.86~2.83)和性虐待(OR = 1.63,95 % CI = 1.26~2.10)。 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儿童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儿童期遭受各种类型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A)使用障碍戒毒者各类型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及其与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在安徽省7所成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MA使用障碍戒毒者1 173人。采用一般情况和毒品使用行为调查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CTQ-SF)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童年期虐待经历总检出率为44.6%,5种类型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情感忽视(26.5%)、躯体忽视(24.6%)、性虐待(18.0%)、躯体虐待(7.5%)以及情感虐待(5.5%)。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性虐待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均有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发现,性虐待、情感忽视经历是低首次使用毒品年龄(< 18岁)的危险因素,而性虐待经历是高MA使用频率(MA平均每月使用>15 d)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结论  童年期虐待对首次使用毒品年龄、MA使用频率的影响值得毒品戒治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家庭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7 475名儿童就家庭虐待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7 475名儿童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59.41%、31.51%、17.94%,女生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高于男生(t=4.755,H=24.410),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均高于女生(t=8.356,H=82.211;t=8.784,H=52.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父母亲饮酒频率是儿童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共同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儿童虐待问题并不少见,儿童虐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虐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在儿童期虐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特殊监管场所羁押人员人格特征与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的流行情况。方法使用自制的"生活经历调查(童年期虐待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量表,由10名国家注册心理师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结果 病例组、对照组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其他经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选择"常常"选项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分别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3个维度。病例组、对照组的神经质(N)量表、内外向(E)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得分,精神质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殊监管场所羁押人员童年期受躯体情感虐待发生率较高,人格量表有所差异,是违法犯罪的高危因素,需要进行一定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抑郁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06/12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招募MSM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Kinsey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及儿童期虐待量表。利用R version 3.6.1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等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463名MSM,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3.84%(203/4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量表总得分(t=5.398,P=0.000)以及分量表中情感虐待(t=6.095,P=0.000)、躯体虐待(t=3.249,P=0.001)、性虐待(t=2.879,P=0.004)、躯体忽视(t=2.034,P=0.042)和情感忽视(t=3.503,P=0.001)的得分均会影响MSM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分量表中情感虐待得分较高是MSM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市MSM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儿童期的情感虐待相关。今后应加强对MSM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掌握中国0~17岁儿童虐待问题的流行现状,为制定和实施预防儿童虐待策略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对近20年(1992-2012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获取较全面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虐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参考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GRADE)方法编制了文献质量评价体系,对文献质量和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筛选出84篇文献综合分析中国儿童虐待的流行现状的文献,其中仅研究躯体虐待的文献有11篇,仅研究情感虐待的有3篇,仅研究性虐待的15篇,仅研究忽视的12篇,其余均为多种虐待同时研究。1)躯体虐待: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躯体虐待的发生率为41.2%~67.3%,农村地区为32.4%~39.4%。不同研究对躯体虐待的测量方法不一致。2)情感虐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情感虐待测量方法,不同研究显示的儿童情感虐待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生率在10.6%~67.1%之间。3)性虐待: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调查16岁前发生的性虐待,多采用成年人回顾的方式进行调查。男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0.2%~23.0%,女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4.2%~25.5%。4)忽视:国内研究者从1999年开始进行忽视评价工具和标准的研究,形成了适用于城乡人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中国忽视评价量表。城市3~17岁儿童的被忽视发生率为22.4%~32.8%,农村0~6岁儿童的被忽视发生率为53.7%~54.9%,暂无农村6岁以上儿童被忽视发生率的数据。结论 中国儿童虐待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在儿童虐待定义、调查工具编制、全国流行现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