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多见于腹腔及盆腔,其它一些部位如胸膜、睾丸、颅内、肝、卵巢等亦有报道~([1])。1989年,GERALD和ROSAIL报道了第一例发生于腹腔内的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细胞肿瘤,并于1991年正式命名~([2])。现报道一例我院收治肺部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患者,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内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原发于腹腔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为小圆形,呈巢团状排列,周围结缔组织及血管明显增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上皮性、间叶性、神经性标记物.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极差,主要应与小细胞未分化癌、尤文氏肉瘤、PNET、神经母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内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原发于腹腔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为小圆形,呈巢团状排列,周围结缔组织及血管明显增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上皮性、间叶性、神经性标记物。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极差,主要应与小细胞未分化癌、尤文氏肉瘤、PNET、神经母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分析4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进行大体和镜下观察,对石蜡切片行CK,EMA,Desmin,Vim.NSE,Actin。等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染色: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岁:3例发生于腹腔,1例发生于睾丸:组织学上由大小不一的细胞巢组成,巢周围结缔组织显著增生,瘤细胞表达CK,EMA,Desmin,Vim及NSE。2例未行化疗,分别存活10月和15月,2例行全身化疗两周期后病灶稳定无进展: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男性青少年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肉瘤。Desmin核旁点状染色具有诊断价值: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化放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例 1:患者女 ,6 8岁。因右上腹部胀痛不适 10年 ,加重伴右上腹肿块 2年于 3月 12日入院。患者于 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 ,以饭后为甚 ,无发热 ,B超检查 ,诊断为“肝囊肿” ,经内科治疗效欠佳。近 2年来右上腹胀痛加重 ,肿块明显增大。无皮肤、黏膜黄染 ,大、小便正常 ,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无肝炎病史 ,无疫区居住史。查体 :T 36℃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 ,右上腹可触及 16cm× 14cm质韧肿块 ,表面光滑 ,无压痛 ,随呼吸上下移动 ,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 :WBC 3 9× 10 9/L ,Hb 139g/L ,PLT 171×…  相似文献   

6.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desmoplasicfibromaofbone)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肿瘤,临床上多为个案报道。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合并慢性骨髓炎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性患者,40岁,2004年4月8日因“左髋部间歇性疼痛伴发热3年,加重12d”第1次入院。骨盆x线片示左髂骨内侧骨密度减低,骨破坏边缘不规则,CT示左侧髂骨体见有大小约6.4cm×2.0cm不规则低密度骨质破坏区,其关节面侧骨皮质不完整,肿块无明显膨胀,无分隔,周围软组织无肿胀,结构清楚,双侧髋关节结构正常(图1)。  相似文献   

7.
肝脏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报告并复习文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DSRC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1例原发于肝脏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治经过及近期随访 ,并结合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病理获正确诊断 ,肿瘤原发部位及所浸润器官联合切除并辅以化疗 ,随访 12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充分认识和掌握 DSRCT的特点是临床诊断的关键 ;彻底切除肿瘤并辅以化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神经鞘的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的软组织肿瘤~([1]),好发于头颈部、皮肤,乳腺GCT较为罕见~([2])。它是以增生为主的良性病变,仅有少数表现为恶性,伴转移及浸润~([3-5])。笔者报道1例乳腺G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对乳腺GCT的诊断、病理特征及治疗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tumor,DSRCT)是一种新的少见恶性软组织肿瘤.由Gerald和Rosai于1989年首先报道,并于1991年正式命名.现报道一例最近在外检中遇到的DSRCT,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47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不适伴目黄、尿黄8月,再发3天"于2014年2月23日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右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Murphy征可疑阳性,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行急诊腹部彩超显示:阻塞性黄疸、胆总管梗阻、胆囊肿大并胆汁淤积、淤胆性肝损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87.06μmol/L(正常值4~  相似文献   

11.
肾脏恶性嗜酸细胞瘤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脏嗜酸细胞瘤是1种少见的肾脏实质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该肿瘤属良性,恶性少见,我们收治1例肾脏恶性嗜酸细胞瘤,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因右侧腰部及右上腹部疼痛10天于1999年1月6日入院。入院后检查右上腹有深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右侧脊肋角有叩击痛。B  相似文献   

12.
胆囊腺瘤(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的良性肿瘤少见,我院1983年4月到1985年3月遇3例报告如下。例1女,31岁,1983年4月主诉右上腹部疼痛伴发烧2年入院。B超报告胆囊内可见密度增加,实体反射为2.1×1.8×1.8cm。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内结石。于4月14日行胆囊切除总胆管切开引流术。术后发现胆囊底部粘膜有一2.5×2.5cm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胆囊腺瘤伴局限性间变,慢性胆囊炎。例2 女55岁,1983年6月主诉右上腹部疼痛伴畏寒发烧10天、恶心、呕吐、黄疸入院。体检时触及肿大胆囊,(7×6cm)右上腹伴压痛及反跳痛、急诊行胆囊造瘘术。术后47天再次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术中发现胆囊内有结石3枚,胆总管内有结石2枚。病理诊断:慢性胆囊炎呈急性发作,部分增生粘膜形成乳头状瘤。例3女43岁,1985年2月主诉右上腹闷胀不适1年入院。无腹痛、发烧及黄疸史。入院前B超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3次胆道造影,胆囊显影均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原发性多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罕见。我院收治1例,兹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0岁。因右上腹部肿物1个月,伴腰背疼痛、腹胀、纳差,以右上腹肿物待查入院。体检:BP14.6/10.6KPa,P80次/分,发育正常,慢性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肺部可闻及喘鸣音,心脏未见异常,腹部无曲张静脉、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可触及约15×12cm大小的肿物,表面不平,质硬,有压痛。肝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64岁,因下腹胀痛伴里急后重2个月于2008年8月3日入院.入院前以慢性阑尾炎抗炎治疗2周症状无缓解.CT检查发现右下腹及左下腹沿结肠生长肿物,盆腔可见直肠前子宫后肿物,肿物与相邻器官关系密切.肿瘤标志物检查CAl25、CAl99和NSE升高.行B超定位下右下腹肿物穿刺活检术,取4块组织.送天津市病理会诊中心会诊(会诊病理号3104),病理诊断: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免疫组化CD99(++),Syn(+).予以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Gendicine)1×1012VP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60min静脉滴注给药完毕,1次/周,每4周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5.
王群  王照明 《肿瘤学杂志》2010,16(3):227-229
[目的]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组织学形态、免疫学表型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复习4例DSRCT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结果]临床上DSRCT多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组织学上DSRCT由成团巢的小圆细胞和丰富的结缔组织间质组成。免疫学表型DSRCT显示多向分化,表达上皮性、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等标记,Vimentim和Desmin呈特征性的核旁点状染色。电镜下特征结构为核旁漩涡状排列的中间丝呈小球聚集。[结论]DSRCT主要发生于腹腔或盆腔,肿瘤由具有多向分化的高度恶性的小圆细胞和丰富的结缔组织间质组成,免疫组化Vimentim和Desmin核旁点状染色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胆囊碰撞癌在我院仅发现1例,经查阅国内手头文献,尚未见报告,现报道如下。女,70岁,因间断性右上腹疼痛4年,加重4月,于1984年8月25日入院。右上腹持续性阵发性绞痛,不放射,但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经抗感染治疗一周缓解。82年夏,腹痛时发现右上腹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块,并伴轻度压痛。84年4月症状加重。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心肺无异常。右上腹可  相似文献   

17.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群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5):847-847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相对少见起源不明的肿瘤,主要累及腹膜和盆腔腹膜,也可发生在腹腔外.患者多为年青男性,也可发生于成人.作者报道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2例,1例发生于腹腔内,另1例发生于盆腔.  相似文献   

18.
多房囊性肾癌国内未见文献记载,国外报道也甚少,现报告1例。女,48岁。右上腹肿块伴右腰部胀痛一月余。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时,体温37.2℃,呼吸18/分,血压160/98mmHg,神清,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腹可触及一直径约6cm大的椭圓形肿块,质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压痛明显。血、尿常规均正常。B型  相似文献   

19.
隋铁泉  杨洋 《肿瘤》2006,26(1):105-105
本院胸外科1999年4月~2004年10月共收治65岁以上肺癌患者35例,其中10例是因发现腹部皮肤硬性结节而来外科门诊,经系统诊治,最后病理确定为原发性肺癌合并腹部皮肤转移癌,占本院同期65岁以上肺癌患者的28.57%。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65岁,最大年龄78岁,中位年龄70.2岁。10例患者均无明显肺部恶性肿瘤的特异性临床表现,腹部转移灶质地较硬,活动度良好,表面皮肤无红肿等炎症性改变。皮肤转移灶情况:位于右上腹4例,右下腹3例,左上腹2例,脐下1例;腹部转移性病灶为单发性者3例,多发性者7例;皮下结节直径为1~3cm的6例,…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23岁,已婚。因右上腹间歇性疼痛,渐出现肿块3年多,于1987年3月16日入院。患者近3年来,每于劳累,或过度运动或体位变动后,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剧烈胀痛,痛剧时牵涉至右腰背部,持续时间不等。适当休息后疼痛缓解。同时发现右上腹有鸭蛋大小的包块,不活动,无压痛,遂渐长大。无呕吐、嗳气及反酸。痛与季节无关,无周期及规律性。也无畏寒、发热及黄疸。无尿频、尿急和尿痛,大小便无殊,无血便史。以往体健,否认腹部外伤史,无疫水接触史和停经史。体查休温37.5℃,脉搏8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3.3/8 kPa。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巩膜、皮肤无黄疸。右上腹隆起,腹式呼吸不受限,无胃肠蠕动波,腹壁静脉不怒张。右上腹扪及20×18cm 肿块,质软无压痛,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