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及囊液对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产生IL-22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脾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原头蚴或囊液共培养48 h,检测上清液IL-22表达量及细胞IL-2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浓度原头蚴或囊液分别在0、12、24、36和48 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IL-22+T细胞比例变化。RPMI 1640培养基与脾细胞共培养设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LISA和q RT-PCR检测显示在原头蚴为1 000/ml和囊液蛋白质量浓度为2.05 mg/ml时脾细胞产生IL-22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原头蚴组及囊液组CD4+IL-22+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原头蚴及囊液均可促进小鼠脾细胞产生IL-22增加,提示IL-22可能参与宿主防御细粒棘球蚴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主要产生IL-22的CD4~+T细胞Th1、Th17和Th22细胞以及IL-22R1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后第3、6、9、12天收集外周血、小鼠脾淋巴细胞以及肝脏和肠管组织。ELISA检测外周血IFN-γ和IL-17、IL-22的蛋白表达量;qRT-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Th1细胞相关因子(Ifng、Tbx21基因)、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Rorc基因)、Th22细胞相关因子(IL-22、Ahr基因)以及肝脏和肠管组织中IL-22R1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中Th1细胞(CD4~+IFN-γ~+)、Th17细胞(CD4~+IFN-γ~-IL-22~+IL-17~+)及Th22细胞(CD4~+IFN-γ~-IL-22~+IL-17~-)的百分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LISA、q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后Th1细胞、Th17细胞、Th22细胞增高:qRT-PCR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后肝脏和肠管IL-22R1的表达增高。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早期,主要产生IL-22的CD4~+T细胞Th1、Th17、Th22细胞比例以及IL-22R1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Tim-3作为一个新型促炎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早期阶段的表达水平。方法:原头蚴感染BALB/c小鼠后1、5、9、13天,取其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时间点腹腔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脾CD3+细胞Tim-3的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各时间点TLR4的mRNA水平。结果:细粒棘球蚴组与对照组小鼠CD3+脾细胞Tim-3表达无明显差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9、13天)、腹腔巨噬细胞(5、9、13天)表面Tim-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巨噬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第1天时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巨噬细胞Tim-3的表达升高,并可能通过下调TLR4的表达,抑制了巨噬细胞功能,从而抑制宿主的免疫杀伤,产生了免疫逃避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研究和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细粒棘球蚴致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中提取原头蚴,培养40 d后,以50个微囊/鼠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接种BALB/c小鼠,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6个月之后,每只小鼠按0.1 ml/10 g经腹腔注射羊源细粒棘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用GM-CSF和TGF-β在体外处理供体骨髓细胞(BM)后,输给受体鼠,观察能否诱导受体鼠对供体鼠淋巴细胞的特异性耐受。方法:体外用GM-CSF与TGF-β联合处理供体BM细胞诱导非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并检测其成熟度。将BALB/c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预处理:(1)BM预免疫组:经尾静脉输入体外诱导的iDC,1×105细胞/只;(2)脾细胞预免疫组:经尾静脉输入C57BL/6供体鼠脾细胞,1×105/只;(3)阴性对照组:经尾静脉输入同体积的PBS。每组小鼠均需经过2次预免疫,每次间隔1周。第2次处理后1周,所有组的小鼠均接受相同剂量的C57BL/6来源的脾细胞腹腔注射,1×105/只。脾细胞攻击后3d,检测各组小鼠对C57BL/6小鼠脾细胞的同种异体反应水平,检测指标包括: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检测受体鼠淋巴细胞对供体鼠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受体鼠血清中IFN-γ和IL-10水平、FCM检测脾脏CD4+CD25highTreg细胞含量、及NK细胞抑制性受体KLRG1的表达、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NK细胞杀伤功能。结果:经GM-CSF和TGF-β体外处理的供体BM细胞能够抵抗脂多糖(LPS)促成熟的作用;与脾细胞预免疫组相比,经此BM细胞预处理的小鼠,再次遭遇供体小鼠淋巴细胞时,血清IL-10的含量降低(P0.05)、脾脏中CD4+CD25highTreg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对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减弱(P0.01);NK细胞杀伤率降低。结论:用GM-CSF与TGF-β联合处理供体小鼠BM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小鼠对供体小鼠脾细胞的免疫耐受,除Treg外,NK细胞可能也参与了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者外周血中Tim-3~+CD4~+CD25~+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者中Tim-3与CD4+CD25+Treg细胞的关系及Tim-3+CD4+CD25+Treg细胞对该疾病持续性发展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细粒棘球蚴感染者和30例健康对照人群,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Tim-3+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感染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3和Foxp3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L-10和TGF-β的水平;Pearson相关法分析感染者外周血中Tim-3 mRNA的表达与Foxp3 mRNA的相关性以及Tim-3+CD4+CD25+Treg细胞与IL-10和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外周血中Tim-3~+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3和Foxp3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1);血清中IL-10(P0.001)和TGF-β(P=0.046)水平显著升高;细粒棘球蚴患者外周血Tim-3 mRNA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Tim-3+CD4+CD25+Treg细胞与IL-10和TGF-β的水平均正相关。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者中Tim-3在CD4+CD25+Treg细胞上的过表达可能会促进CD4+CD25+Treg细胞的产生及其抑制功能的发挥,从而促使感染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Foxp3转染小鼠CD4+CD25-T细胞抑制NK细胞活性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Foxp3基因到小鼠CD4+CD25-T细胞,以研究体外诱导获得的调节性T细胞对NK细胞免疫活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携带Foxp3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染初始CD4+CD25-T细胞,以获得持续性高表达Foxp3的CD4+ T细胞模型。CD4+Foxp3+ T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后,用[51Cr]标记的YAC-1细胞检测NK细胞的杀伤毒性。在TGF-β阻断实验中,通过Transwell共培养实验以及向细胞共培养体系加入抗TGF-β抗体,并检测NK细胞杀伤毒性。结果:逆转录病毒转染初始CD4+CD25-T细胞,成功建立了表达Foxp3的CD4+T细胞模型,转染后1周Foxp3阳性表达的T细胞比例为38.0%。CD4+Foxp3+ T细胞在与NK细胞共培养的24 h和48 h后,对NK细胞的细胞毒性杀伤效应的抑制率分别为42.9%和22.7%。在CD4+Foxp3+ T细胞与NK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加入抗TGF-β抗体后,其抑制率分别由原来的42.9%(24 h)、22.7%(48 h)变为3.2%(24 h)、2.1%(48 h)。在Transwell共培养实验中与NK细胞直接接触的Foxp3+CD4+T细胞可以诱导NK细胞免疫抑制,而没有直接接触的Foxp3+CD4+T细胞则不能抑制NK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强制性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可以在体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抑制NK细胞的细胞毒性杀伤作用。转染 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NK细胞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与转染后T细胞表面表达TGF-β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脂多糖(LPS)及其受体TLR4相互作用并影响蜕膜NK细胞的可能机制,在孕E6.5给BALB/c×C57BL/6孕鼠腹腔注射LPS,而E10.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蜕膜NKG2D+TGF-β-NK细胞构成比,计算小鼠胚胎吸收率。此外,采用磁珠亲和细胞分选术纯化E10.5小鼠蜕膜NK细胞并培养,用LPS刺激所培养的细胞,并观察刺激后NK细胞表达NKG2D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LPS刺激均可显著增高BALB/c×C57BL/6孕鼠蜕膜NK细胞NKG2D的表达水平,其中腹腔注射可显著增高胚胎吸收率。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预先在培养基中加入抗TLR4抗体,则LPS刺激后细胞NKG2D表达水平无显著升高。这些结果提示,LPS与TLR4相互作用可增强小鼠蜕膜NK细胞NKG2D的表达,而NKG2D的过高表达不利于同种异基因妊娠成功。  相似文献   

9.
卵清蛋白免疫耐受因子转移免疫耐受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清蛋白免疫耐受因子(OVA immune tolerance factors,OVA ITFs)转移抗原特异性外周免疫耐受的特性.方法:分别从OVA耐受鼠或空白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裂解液中分离分子量小于3 kD的组分,即为OVA ITFs或OVA ITFscontorol.试验BALB/c小鼠分成5组,A、B、C、D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OVA ITFs、OVA ITFs control、OVA耐受鼠脾淋巴细胞或PBS给正常BALB/c小鼠,E组不做任何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转移前后受体鼠脾脏CD4+CD25+T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MTT法检测受体鼠OVA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夹心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10、TGF-β1的水平.结果:转移OVA ITFs或OVA耐受鼠脾淋巴细胞后,受体鼠脾脏CD4+CD25+T细胞亚群在总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5.32±1.03)%和(15.35±0.62)%,与转移前(9.97±1.38)%相比显著上升(P<0.05);OVA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分别为0.699±0.05和0.704±0.03,与PBS对照组(1.356±0.07)相比明显受到抑制(P<0.05);培养上清中TGF-β1的分泌量分别为129.15±6.14和106.71±2.89 pg/ml,显著高于PKS对照组(52.82±3.68 pg/ml,P<0.01),IL-10分泌量未检出.转移OVA ITFscontrol后,受体小鼠的CD4+CD25+T细胞比例、OVA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及TGF-β1、IL-10分泌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OVAITFs具有将OVA特异性免疫耐受传递给正常受体小鼠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原头蚴对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中Th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脾细胞与原头蚴共培养,用ELISA检测上清液IL-4、IFN-γ、TGF-β含量;同时收集细胞用FCM检测Th细胞亚群。结果:ELISA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原头蚴组IL-4、TGF-β分泌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检测原头蚴组不同时间点Th2、Treg细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h1细胞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头蚴能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脾细胞向Th2、Treg细胞分化且上调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提示这些亚群细胞可能在包虫病感染的免疫逃逸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型海藻龙须菜提取物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内TGV-β表达的影响,并初探其免疫调控作用机制.方法 以大型海藻龙须菜为实验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术对Balb/c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进行表型分析,检测了不同浓度龙须菜提取物共培养条件下CD45+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产生TGF-β的细胞进行身份鉴定.结果 龙须菜提取物不同反应浓度处理条件下Balb/c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45+CD83+/CD45+及CD45+CD80+/CD45+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D45+TGF-β/CD45+细胞百分率与龙须菜提取物反应液浓度则呈明显的线性剂量依赖关系(r2=0.814 5,P<0.05),最适反应相对百分浓度为2%.TGV-β主要来源于CD3+T细胞(约占35.4%)和CD49b+NK细胞(约占46.6%).结论 提示龙须菜提取物具有通过TGF-β进行免疫抑制或生物调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CD4 和CD8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 和CD8 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同时设有BCG和PBS对照.结果 疫苗接种组的脾CD4 和CD8 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口服接种组和肌肉注射组的CD4 T细胞亚群和CD4 /CD8 亚群比值显著高于皮下注射组和鼻腔内接种组.结论 CD4 T细胞亚群可能与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的小鼠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力有关,疫苗口服接种和肌肉注射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诱导的先兆子痫模型小鼠中自然杀伤(NK)细胞在外周血、脾脏及子宫的数量及其表面受体的变化,同时了解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TGF-β、TNF-α和IFN-γ)的水平.方法:用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诱导小鼠出现先兆子痫(PE)样症状,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杀伤(NK)细胞在外周血、脾脏及子宫的数量和表面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TNF-α和IFN-γ.结果:我们建立的PE样小鼠模型是成功的;与对照组相比,gd17.5时PS/PC组外周血和脾脏中NK细胞数目增加.gd11.5时子宫中NK细胞数目突然增加,随后逐渐降低,且在gd14.5和gd17.5时PS/PC组比对照组NK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S/PC组脾脏中表面受体CD122表达显著降低,而CD244、CD94及NKG2D均显著增加;子宫中所有表面受体显著降低.在gd11.5、gd14.5及gd17.5时,与对照组相比,PS/PC组外周血中TGF-β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TNF-α和IFN-γ表达的水平大多不发生明显变化.结论:PE可能与母胎界面处NK细胞的数量及表面受体改变有关.外周血中TGF-β的增加可能抑制子宫处NKG2D等NK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关于TNF-α和IFN-γ在PE样小鼠模型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 56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7组,分别为重组Bb-Eg95-EgA31皮下注射组(A组)、肌肉注射组(B组)、鼻腔内接种组(C组)、口服灌胃组(D组)、空载体对照组(E组)、Bb对照组(F组)和Bb培养用液体培养基(MRS)对照组(G组)。免疫后8周各组鼠用50个Eg原头节攻击,攻击25周后,处死小鼠,分离细粒棘球蚴包囊并称重,计算囊重抑制率;ELISA检测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和脾细胞上清液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MTT法测定脾细胞增殖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和脾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重组Bb-Eg95-EgA31免疫组小鼠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45.33%、41.33%、70.67%和62.67%;血清IgG、IgG2a、IgG2b和IgG1水平升高,IgG3和IgE降低;脾IFN-γ、IL-12和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脾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脾CD4+和CD8+T细胞显著增加;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细粒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诱导BALB/c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及其对Eg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热絮凝法提取转基因苜蓿的叶蛋白,再用无菌双蒸水将叶蛋白提取液的浓度配制成20g/L。分别用100μL灌胃和10μL滴鼻免疫小鼠,每3d免疫1次,连续免疫2个月。同时设转空质粒(pBI121)苜蓿叶蛋白及正常苜蓿叶蛋白对照组。末次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腹腔注射进行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每鼠),感染后24周剖杀小鼠,分离并称重细粒棘球蚴组织,计算囊重减少率;采眼球血,常规ELISA检测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脾细胞体外经脾细胞悬液或加入Eg粗抗原(EgAg)、伴刀豆球蛋白A(ConA)或脂多糖(LPS)刺激培养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V-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发生率,常规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IL-10、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与正常蛋白对照组相比,疫苗口服接种组小鼠检获包囊质量明显降低,囊重减少率为64.1%,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降低,脾T细胞增殖水平、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血清中IgG、IgG2b和IgE水平显著升高,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1L-12和TNF-α水平显著增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细粒棘球绦虫转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口服接种可抑制免疫鼠脾细胞发生凋亡,诱导免疫鼠脾T细胞增殖,产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以对抗Eg原头节的攻击感染,CD4+ T细胞亚群、IgG、IgG2b和IgE在疫苗诱导的保护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小鼠后其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将疫苗分别采用口服灌胃和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分别于免疫后2、4、6、8、10、12、14、16、18和20周用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用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用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结果:口服免疫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8、2、6、6、8和10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悬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4、2、4和6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4+T细胞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8+T细胞无明显变化。鼻腔内接种免疫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10、6、10、8、8和10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悬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2、2、4和8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4+T细胞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8+T细胞无明显变化。口服免疫和鼻腔内接种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且前者优于后者。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NOD小鼠和NOD.β2mnullHHD小鼠Ⅰ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T1D)发病情况以及脾T细胞亚群的频率及功能差异,揭示CD4+T和CD8+T细胞亚群在HLA-A*0201转基因NOD小鼠和NOD小鼠的T1D发病中作用的异同。方法采用测量血糖的方法观察2种小鼠的发病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淋巴细胞CD3+CD4+T、CD3+CD8+T细胞亚群频率以及这2群细胞分泌IL-17和IFN-γ频率的差异。结果 NOD.β2mnullHHD小鼠较NOD小鼠发病早且严重;NOD.β2mnullHHD小鼠脾淋巴细胞的CD3+CD4+T细胞亚群显著高于NOD小鼠,NOD.β2mnullHHD小鼠脾淋巴细胞的CD3+CD8+T细胞亚群显著低于NOD小鼠;2种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中CD3+CD4+IL-17+T细胞亚群与CD3+CD8+IL17+T细胞频率无差异;NOD.β2mnullHHD小鼠脾淋巴细胞的CD3+CD4+IFN-γ+T和CD3+CD8+IFN-γ+T细胞亚群频率显著高于NOD小鼠。结论 HLA-2.1分子转入NOD小鼠后HLA-2.1分子加速了HLA-A*0201转基因NOD小鼠T1D的发病进程;NOD.β2mnullHHD小鼠相对NOD小鼠的T1D发病更早、病情更重,这与CD3+CD4+T和CD3+CD8+T细胞分泌的IFN-γ显著相关,而与IL-17无关,为T1D防治的临床转化基础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在抗CD45RB抗体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抗CD45RB抗体对BALB/c裸鼠进行预处理后制备脾脏单细胞悬液,与BALB/c小鼠T淋巴细胞和C57BL/6小鼠脾细胞混合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Th1、Th2、Treg和Tm淋巴细胞。以B6.μMT-/-小鼠为受体、BALB/c小鼠为供体建立皮肤移植模型,移植后向受体鼠腹腔注射抗CD45RB单抗,监测脾淋巴细胞CD3+CD45RBhi细胞比例。在混合淋巴培养过程中加入抗CD45RB单抗,分离B细胞,建立以BALB/c小鼠为供体、B6.μMT-/-小鼠为受体的心脏移植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B细胞给B6.μMT-/-小鼠,观察受体鼠生存期和B细胞分布。结果: 在裸鼠体内用抗CD45RB抗体处理过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时,可使Treg和Th2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h1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Tm细胞无明显变化。在体内B淋巴细胞缺失的情况下,抗CD45RB抗体依然能够降低T细胞表面CD45RB的表达,与对照组B淋巴细胞存在组相比,抗CD45RB抗体对T淋巴细胞表面CD45RB下调更为快速,但最终CD3+CD45RBhi T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体外抗CD45RB抗体处理过的B淋巴细胞可以延长受体鼠的生存时间。B6.μMT-/-鼠在接受抗CD45RB抗体处理的B细胞并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后,B细胞可向胸腺迁移。结论: 在抗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中,B淋巴细胞可能通过介导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在中枢耐受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仅靠B淋巴细胞无法形成完全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小鼠体内脾细胞中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改变。方法以细粒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收集细胞用FCM检测Th1、Th2、Treg、Th9细胞;同时用qRT-PCR检测IL-9、IL-10、IFN-γ、IL-4、PU.1和TGF-β的mRNA水平表达量;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9、IL-10、IFN-γ、IL-4、TGF-β和IL-25的含量。结果 FCM检测原头蚴组不同时间点Th1、Th2、Treg、Th9细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检测IL-9、IL-10、IFN-γ、IL-4、PU.1和TGF-β的mRNA水平表达量在感染后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血清中IL-9、IL-10、IFN-γ、IL-4、TGF-β和IL-25的含量在感染后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头蚴能刺激小鼠体内脾细胞向Th1、Th2、Treg、Th9细胞分化且上调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且Th9与Th2、Treg之间呈正相关,提示这些亚群细胞可能在包虫病感染的免疫逃逸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β-防御素2加强乙肝疫苗对小鼠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采用乙肝疫苗2μg/次/只联合HBD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EGF-C1/HBD2 100μg/次/只,按间隔2周、共免疫3次的左后肢股四头肌肌肉接种方案免疫BALB/c小鼠,同时设立相应的对照。免疫后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测小鼠血清HBsAb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4+T和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脾淋巴细胞在不同抗原刺激下的增殖反应。结果:pEGF-C1/HBD2质粒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小鼠抗体水平明显升高,CD4+T细胞百分率比其他免疫组都高,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明显。与其他各免疫组相比,pEGF-C1空质粒联合乙肝疫苗免疫组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情况及CD4+T细胞百分率都较低。结论:人β-防御素-2对乙肝疫苗在小鼠中的免疫功能有一定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