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1980年到2001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1%上升到5%[1],2008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达到9 200余万[2]。中国非传染性疾病2010年监测糖尿病专题调查,通过对近10万人的调查表明,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3],已经超过了美国(11.3%),糖尿病患病人数约1.14亿人,也就是说,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都在中国。如果不实  相似文献   

2.
宁艳阳 《中国卫生》2021,(3):100-105
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仅为1%,到如今患病率已超过11%,患病人数超过1亿.糖尿病的关键发病原因之一,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或作用缺陷.随病程进展,患者最终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出现很多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为1.94亿,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万,其中老年患者占40%以上,60~80岁为患病年龄的高峰[1]。胰岛素能促进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异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2]。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和靶器官的胰岛素抵抗,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近几十年,糖尿病发病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人[1].糖尿病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3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由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糖尿病资料以及推算,200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94亿,到2025年将达到3.33亿。其中2型约占85%,且患病率逐年增加。2型糖尿病(T2DN)以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了。T2DM一直以来认为是内科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控制、休育锻炼、口服降糖药物及使用胰岛素等,虽能控制血糖,但很少能使病人血糖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DM)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可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代谢异常,久病后并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如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到2025年糖尿病病人将突破1亿,糖尿病人数占全球第二位,仅次于印度。[1]糖尿病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疾病,对人民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遗憾的是人类对糖尿病目前仍不能根治,仅能通过饮食、运动和/或药物等方法控制血糖的升高,减少和/或减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必须在严格控制饮食…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根据国际糖尿病协会(IDF)预测,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亿[2]。2008年中国糖尿病协会对全国15个城市的糖尿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与2002年2.6%的患病率相比明显增加,预计全国范围的糖尿病患者已达到9240万人,糖尿病前期的患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是由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并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及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目前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患病人数居世界各国首位。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诸多并发症上,其中发生较多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DM)是世界上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在欧美国家成人的发生率为8%[1],目前全球DM患病人数已达1亿,预计2000年将达到1.6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患病人数增长最快,Ⅱ型DM占90%,冠心病(CHD)是Ⅱ型DM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欧美国家约...  相似文献   

10.
博恩 《大众健康》2010,(1):66-67
糖尿病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近2亿糖尿病患者.估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亿。我国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也,患病人数约5000万,全国人口患病率约为3%,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第二杀手。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其死亡率一直处于本区死因顺位前四位。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人数将达到4000万。为了控制糖尿病患病情发展,提高遵医行为,北京市东高地街道东营房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对169例糖尿病患进行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多项代谢紊乱集合的综合征。估计全球大约有1/4的成年人患有MS,其死于心血管疾病事件或脑卒中的风险是非MS人群的2倍,患病风险是3倍,而且MS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5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200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发展到1.77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可达3亿人。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由过去的疾病防治发展到增进健康、合理营养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等。世界卫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目前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位慢性病。2000年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51亿,估计到2010年将达2.21亿,增长率为46%〔1〕。中国每年新增加的糖尿病患者约为120万,每天约有3000个新发糖尿病患者〔2〕。  相似文献   

16.
<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病人数达9 240万,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1]。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病程进展逐渐减退,胰岛素治疗是临床上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  相似文献   

17.
胃肠绕道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80亿;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66亿,中国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第二大国[1].2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总数的90%左右,其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值,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4.25亿糖尿病患者,中国达1.144亿,位列全球第一(26.92%),预计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增长48%,达到6.29亿。2017年约400万人死于糖尿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是慢性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球有糖尿病病人约2.4亿,到2030年患病人数预计将达到3.66亿人,这其中85%~90%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mellitus,T2DM)。T2DM历来被视为一种内科疾病,许多年来各国学者都在不断地探索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等。虽然严格控制高血糖可以减少T2DM的并发症,可是所有上述内科治疗方法都很少能使病人血糖完全恢复正常,不能最终避免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和进一步加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对接受肥胖症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