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型颈椎病亦称“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约占颈椎病的1/4。其是由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病变导致椎体失稳,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1998年以来,笔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8例,取得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或椎体后缘继发性骨质增生,增生物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使椎动脉受到挤压,椎动脉壁上的椎神经丛被激惹,致使椎一基底动脉痉挛、血流不畅,以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头晕、偏头痛、视物模糊、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畴.我院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方结合多功能治疗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8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颈椎病患者中约70%有椎动脉受累。50岁以上头晕,头痛者50%以上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受累有关在临床上易有"颈椎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症"等诊断,又称为"颈性偏头痛"。2008-01~2010-12,我院运用针刺"颈七针"配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椎增生、生理曲度改变等颈部病变的压迫或刺激而发生痉挛或扭曲并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关节错位、椎体旋转,轻者导致椎曲紊乱、椎动脉供血障碍,重者椎管狭窄、压迫脊髓,供血障碍引起.椎动脉进入颅腔后组成基底动脉,营养小脑、脑桥并参与大脑的供血.而头晕、眩晕的表现,主要是小脑缺血导致平衡失调所致.颈椎病的发病往往是由多型颈椎病同时发作,而颈性眩晕多由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发病,可兼有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中的一型或多型.笔者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芳根  许鸿照 《中医正骨》2001,13(12):53-5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 ,耳鸣眼花等。有人称该病为颈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复杂 ,治疗上也颇棘手 ,通常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 ;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 ;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 ;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 ;或椎动脉硬化 ,弹性收缩力下降 ,绝对长度增加 ,发生扭曲 ,以上因素使椎动脉供血不足 ,导致该病的发生。若非钩椎关节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 (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少见 )绝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系指颈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或反射性痉挛而致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或昏厥,亦称椎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等.笔者采用颈牵与手法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当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可伴有恶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由Barre和Lieou于1926年率先提出,认为颈椎病变累及椎动脉后,刺激交感神经系引起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甚至猝倒等发作性症状,究其原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临床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或颈性眩晕等。70多年来,许多学者从解剖学、病理学、神经学及临床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浅识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光明中医》2006,21(11):58-59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脱水,纤维环弹性减退,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移位,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变性,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的继发性改变,使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狭窄,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出现以颈肩疼痛、麻木或眩晕甚至瘫痪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属中医"痹证"(项痹)、"眩晕"范畴.我科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颈性眩晕是指颈部病变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主要是因为颈椎的创伤、退变、炎症、机械性因素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影响其对大脑组织的供血,致使大脑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常伴有耳鸣、呕吐、头痛、视力障碍、猝倒等,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的特点。近年来,颈性眩晕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因颈椎骨或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失稳等压迫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使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笔者近年来采用卧位推拿治疗本病4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出现的颈椎失稳,骨质增生,软组织充血、水肿、痉挛等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周围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其主要症状是眩晕,故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或“颈型眩晕”,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患,在颈椎病中占20%左右^[2],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变,刺激和压迫椎动脉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者。其主要症状是眩晕,故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或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患。在颈椎病发病率中,仅次于神经根型而占第二位。本病于1926年由Barre和Lieou首先报告,随后我国刘永祥于1928年报告过,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本病的认识,临床研究及报道日趋增多,下面试就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颈性眩晕即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变,而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椎骨、关节及周围韧带、肌肉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出现阵发性眩晕,头昏,头痛,  相似文献   

16.
<正>颈性眩晕,西医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椎关节囊韧带或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1]。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病。我们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予以辨证施护,取得良好效  相似文献   

17.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颈椎退行性变影响椎动脉对脑或迷路的供血而引起眩晕、头痛、颈肩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现代研究发现,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椎动脉供应脑部的血液约占心输出量的1/6,每分钟通过椎动脉的血流量为4.5 m L[1]。由于椎动脉在椎旁行走,受横突孔限制,当椎间盘狭窄、椎间盘脱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外突出等刺激椎动脉,使椎动脉扭曲、痉挛或受压,椎-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主要病因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不良姿势导致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或压迫了脊髓、神经根或血管所引起的。根据临床表现最常见有下列几种: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颈型、混合型。颈性眩晕主要是指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混合有其他型颈椎病时,  相似文献   

1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动脉第二段通过颈椎横突孔,在椎体旁走行。当椎体退变,椎节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时,可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椎动脉发生扭曲、变窄,引起脑供血不足。笔者采用传统手法加以变化治疗本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体不稳定及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或颈部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或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出现以发作性为主要特点的眩晕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现代人由于静坐式的生活习惯,长时间埋头伏案工作、学习,长期缺少各种体育锻炼等,导致该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临床中对颈性眩晕的治疗通常依靠药物对症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应用火针配合推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