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明显升高,它在VMC的心脏损伤中可能起作用。本实验探讨了TNFα与VMC心肌病变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药物干预取BALB/c小鼠126只,随机均分为E1、E2和E3组。3组鼠每只腹腔  相似文献   

2.
<正>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VMC的主要发病机制及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VMC的机制。方法:利用CVB3嗜心肌型单次病毒感染方式诱导VMC模型。12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五组:空白组、模型组、病毒唑组、参芪扶正注射液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在建立VMC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ELISA法检测VMC小鼠血清TNF-α的变化,同时用TNF-α单克隆抗体(mAb)和重组TNF-α(rTNF-α)进行干预治疗,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小鼠死亡率和心肌病变。结果:VMC小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VMC心肌炎细胞浸润、坏死与TNF-α的水平有关。TNF-α干预组小鼠死亡率增加,心肌炎细胞浸润增加,心肌坏死加重;而TNF-α mAb干预组小鼠死亡率明显减低,TNF-α mAb能减轻VMC的炎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结论:TNF-α参与了VMC的免疫反应和发病机制,这对VMC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h1-Th2-Th17细胞因子在小鼠慢性心肌炎(VMC)模型中的表达,探究其在慢性VM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BALB/c VMC小鼠模型,实验组(n=15)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0.1 ml,含102TCID50 CVB3病毒液;对照组(n=10)腹腔注射PBS 0.1 ml,不含病毒液。在注射后的第8周,心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特征;Masson's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检测血浆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含量及心肌组织中上述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病毒感染8周后心肌病理符合慢性VMC病理特征;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及心肌中IL-2、IL-5、IL-10、IL-13、IL-17、IL-6、IL-22、IL-21及TGF-β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Th1-Th2-Th17细胞因子失衡导致的免疫紊乱可能在慢性VMC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蒜素(garlicin,Gal)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健康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control组)、VMC模型组以及大蒜素低剂量组(Gal-L组)与高剂量组(Gal-H组);经相应处理后,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肌酸激酶(CK)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Bcl-2、Bax、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与cleaved-caspase-8的蛋白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大蒜素能减少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的坏死与炎性细胞的浸润;与VMC组相比,大蒜素呈浓度依赖性降低血清中LDH、AST和CK的水平,同时,降低心肌组织中Bax、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而cleaved-caspase-8的蛋白水平不变。结论:大蒜素能有效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肌损伤,降低血清中LDH、AST和CK的水平,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制mi R-21可否减轻CVB3诱导的BALB/c小鼠心脏微血管损伤,阻断致病因子向靶器官迁移,从而减轻靶器官组织病变。方法:3~4周龄雄性BALB/c小鼠CVB3腹腔注射后饲养1周诱导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模型;BALB/c小鼠每月腹腔注射CVB3 1次共饲养3个月,诱导为慢性VMC模型。注射CVB3同时尾静脉注射抗mi R-21质粒以敲低mi R-21表达。结果:急性VMC小鼠外周血mi R-21表达增加,心肌Bcl-2和CVB3-VP1表达增加。小鼠体内注射anti-mi R-21质粒后,外周血mi R-21表达降低,心肌caspase-3活性和CVB3-VP1表达下降,Bcl-2表达增加,HE染色心肌组织及心脏微血管病变减轻,TUNEL染色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慢性VMC小鼠心肌胶原表达增加,微血管密度减少,心功能下降。敲低mi R-21增加慢性VMC小鼠心肌微血管密度,减少胶原沉积,改善小鼠心功能。体外过表达mi R-21诱导CMVECs凋亡,减少心脏微血管新生。结论:靶向抑制mi R-21可能通过抑制CMVECs凋亡,阻断致病因子向靶器官迁移,降低心肌病毒载量、减轻心肌炎心肌病变。慢性VMC小鼠中,可能是通过减少胶原沉积、减轻心肌纤维化,增加微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因此,mi R-21可能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急性期不同时点白细胞介素21(IL-21)的表达及其与抗腺嘌呤核苷酸转位子(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抗体的相关性,探究其在VM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C模型,腹腔注射等量PBS的BALB/c小鼠作为对照组,在注射的第0、1、2、3、4和6周,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IL-21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双夹心抗体法(ELISA)检测血清IL-21蛋白及抗ANT抗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MC小鼠心肌组织中IL-21mRNA及血清中IL-21自1周开始高表达,2周时达峰值,并维持高表达至6周,各时点表达量均高于相应时点的对照组(P<0.05)。血清中抗ANT抗体在第1周时开始升高,2周时达峰值,维持高水平表达至第6周,除0周时点外,VMC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21与抗ANT抗体存在相关性(r=0.88,P<0.01)。结论:IL-21在VMC小鼠心肌组织及外周血中高表达,并与血清抗ANT抗体呈正相关,提示IL-21参与VMC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颗粒酶B(GzmB)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将36只5-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正常组1O只,模型组26只.于第11天处死小鼠取出心脏观察心肌病变,并以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GzmB的表达.结果 模犁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均检测到GzmB阳性细胞和GzmB mRNA的表达,且小鼠心肌浸润细胞中GzmB阳性细胞数与心肌病理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O.859,P=O.000),而正常组小鼠心肌中未检测到GzmB的表达.结论 心肌浸润细胞中GzmB的表达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中起一定作用,其介导的细胞毒效应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心肌浸润细胞中GzmB的表达量与心肌损害严重程度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中MIP-1β和MCP-1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病毒性心肌炎 (VMC )心肌组织中MIP 1β和MCP 1的表达及其意义 ,以B3型柯萨奇病毒 (CVB3)腹腔注射BALB/c小鼠建立VMC小鼠模型 ,RT PCR实时定量分析正常对照组和VMC组心肌组织中CC家族趋化因子MIP 1β和MCP 1的表达 ,图像分析定量心肌组织切片浸润细胞数 ,以TCID50 分析心肌组织中CVB3载量变化 ,速率法检测血清CK MB水平。结果显示 :(1)MIP 1β和MCP 1在正常组均有表达 ,在VMC组MIP 1β和MCP 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与 0天基础表达量相比 ,MIP 1β的表达在感染后第 4天达高峰 ,第 7、 9天下降。MCP 1在感染后第 4天上调表达 ,第 7、 9天时表达量持续升高 ,第 9天到高峰 ;(2 )在感染后第 4天时 ,心肌组织中开始出现单个核细胞浸润 ,7~ 9d浸润的单个核细胞逐渐增加。而正常心肌组织中未见明显的细胞浸润 ;(3)MCP 1的表达分别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K MB水平相关 (均P >0 0 5 )、MIP 1β未呈明显相关。MIP 1β和MCP 1的表达与心肌组织中CVB3载量未呈明显相关性。说明MCP 1可能参与VMC心肌组织中单个核细胞的浸润。提示MCP 1可能与心肌组织中浸润细胞的效应功能发挥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被认为是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中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血清TNF-α、IL-1β中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免法测定了 40例病毒性心肌炎 (viralmyocarditis ,VMC )患儿及 38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TNF α、IL 1β水平 ,探讨其在VM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VMC急性期血清TNF α、IL 1β显著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同时观察到病情越重 ,血清TNF α、IL 1β水平越高。并与CK MB、LDH1呈明显的正相关。恢复期血清TNF α、IL 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提示血清TNF α、IL 1β水平与VMC的心肌损害过程及病情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志焕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15):1838-1844
目的:研究三七丹参片经免疫调节发挥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9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七丹参片低(0.43 g/kg)、中(0.86 g/kg)、高(1.72 g/kg)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利巴韦林,1 mg/kg),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经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CVB3)构建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并于建模成功后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连续给药10 d,1次/d。末次给药结束12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射血分数(EF)、心率(HR);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损伤情况;ELISA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T/CD8~+T、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淋巴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Th17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Treg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P3(Foxp3)蛋白在心肌组织中阳性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IL-17、IL-10、先天免疫力蛋白泛素蛋白酶2(Senp2)、免疫炎症反应相关通路蛋白Toll样受体-4(TLR4)、果蝇双翅边缘缺刻同源基因1(Notch1)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死亡率增高、心肌细胞坏死及炎症浸润等病理损伤加重,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表达、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组织MIF表达、RoRγt阳性表达、Th17/Treg、CD4~+T/CD8~+T、IL-17、IL-10、TLR4、Notch1蛋白表达升高(P<0.05),EF、HR、Foxp3阳性表达、Senp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七丹参片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死亡减少,炎症及免疫功能相关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反,心功能提高,心肌损伤相关指标表达降低、Th17/Treg及CD4~+T/CD8~+T趋于平衡,且上述指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丹参片剂量越高上述指标变化越明显(P<0.05);阳性对照组与三七丹参片中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丹参片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来改善VMC小鼠心肌损伤及凋亡,且其降低免疫炎症反应作用可能与抑制Notch1、TLR4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清心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不同分期Th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不同分期Th细胞分化的变化以及清心胶囊对这一环节的干预作用。方法:复制VMC急性期和恢复期BALB/c小鼠模型,给予清心较囊治疗后,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2、IL-4和IL-10水平。结果: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经清心胶囊治疗后,VMC小鼠心肌病变均明显减轻;VMC小鼠血清中IL-2、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IL-10或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心胶囊能够通过抑制Th1应答,促进Th2应答从而恢复Th1/Th2细胞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与免疫细胞学的相关性倍受关注。有文献认为,VMC的心肌发生病变的原因,除了与病毒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外,还和自身的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密切相关[1]。为此,我们探讨了VMC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外周T淋巴细胞的病理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B3型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与病毒性心肌炎(VMC)炎症细胞迁移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采用差异贴壁法分离小鼠心肌细胞;趋化试验分析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对VMC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的趋化性;实时定量RT PCR分析心肌细胞MCP 1的表达。结果:( 1)CVB3感染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对VMC小鼠PMNC的趋化性明显增强。( 2 )CVB3感染2小时后MCP 1的表达开始升高,至6小时达到高峰,8小时下降;随着CVB3感染量的增加,MCP 1的表达明显升高。( 3)2 5 μg/ml抗MCP 1抗体处理后,CVB3感染心肌细胞培养上清对VMC小鼠PMNC的趋化性下降5 4 % (P <0 0 1) ;5 μg/ml抗MCP 1抗体处理后,趋化性下降的幅度与2 5 μg/ml抗MCP 1抗体处理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CVB3感染通过MCP 1介导VMC小鼠单个核细胞迁移,这可能是CVB3感染诱发心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药生脉饮与黄芩茎叶总黄酮合剂(以下简称生黄合剂)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探讨生黄合剂治疗VMC的免疫调节机制。用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感染BALB/c小鼠建立VMC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生黄合剂治疗组、生脉饮组、抗病毒口服液组、病毒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均灌胃给药,0.2ml/10g,一日2次。感染病毒10d后,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损伤情况及小鼠的生存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应用生黄合剂治疗后小鼠各脏器出现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CD3+及CD4+T细胞数量增加(P0.05),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生黄合剂可通过调节机体的T淋巴细胞比例来发挥其有益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L-17单克隆抗体(mAb)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模型组(n=15)、同型对照组(n=25)及IL-17 mAb组(n=25)。模型组、同型对照组、IL-17mAb组小鼠腹腔接种0.1 mL内含柯萨奇病毒B3(CVB3)的Eagle液建立VMC模型,对照组仅注射Eagle液。接种后第3、5天,同型对照组腹腔注射100μg非特异性IgG,IL-17抗体组腹腔注射100μg IL-17 mAb。第7天,每组处死5只小鼠,取心脏,采用Reed-Muench法测定病毒滴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VB3 mRNA拷贝数。第14天称体质量后处死全部小鼠,比较各组死亡率;分离血清,ELISA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称心脏质量(HM),计算心脏指数(HM/BM);HE染色计算心肌病理积分,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脏核因子-κB(NF-κB)p65表达,ELISA检测心脏IL-6、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心脏指数、血清cTnI浓度、NF-κB p65表达水平及心脏IL-6、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IL-17 mAb组死亡率、心脏指数、血清cTnI浓度、心肌病理积分、病毒滴度、CVB3 mRNA拷贝数、NF-κB p65表达水平及心肌IL-6、TNF-α含量较模型组及同型对照组减少(P<0.05或P<0.01)。同型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7 mAb能够减轻VMC小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及NF-κB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8.
TNF-α诱导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近来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VMC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VMC的发病,是VMC的发病机制之一;而VM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生成增加,并参与了VMC的发病。研究VMC中TNF-α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对阐明VMC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9.
<正>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传导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慢性期心肌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三参饮治疗机制。方法:11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中的30只采用间断多次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时的心肌结构与收缩力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病毒性心肌炎的动物模型,观测病毒损伤阶段和免疫损伤阶段心肌的超微结构和心肌收缩力改变。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早期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了变化,心肌细胞收缩力下降,左室压(LVP)为(14.2±0.8)kPa,dp/dt为(273.1±10.0)kPa/s,正常对照LVP为(17.1±0.7)kPa,dp/dt为(359.8±9.3)kPa/s,P<0.01;后期心肌组织严重损害,不仅有线粒体溶解破坏,而且肌原纤维变细、减少等,并且心肌收缩力指标明显下降,LVP为(11.8±0.2)kPa,dp/dt为(209.5±6.9)kPa/s,与早期相比差异有显著,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即病毒损伤期,造成心脏功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病毒引起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特别是对线粒体的损伤,使心肌细胞供能障碍,心肌收缩力减小;病毒性心肌炎后期,免疫反应造成心肌组织损害较病毒直接损害更严重,造成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