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蒙古族的身体肥胖指数及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龄、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测量了蒙古族13个族群的身高、臀围、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血压、心率值,计算身体肥胖指数和体脂率,对蒙古族身体肥胖指数值进行了性别间、族群间的假设检验,对身体肥胖指数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龄、血压、体脂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蒙古族13个族群中,身体肥胖指数值女性多大于男性,13个族群间身体肥胖指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身体肥胖指数均与经度、年平均温度呈负相关,与纬度、年龄呈正相关。身体肥胖指数与血压呈正相关。蒙古族身体肥胖指数值大于中国汉族。结论:不同蒙古族族群间身体肥胖指数不同,身体肥胖指数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龄血压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19,50(3):383-391
目的 研究蒙古族13个族群身体质量,揭示蒙古族身体质量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龄的关系。 方法 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对蒙古族13个族群4410人(男1917,女2493)的身体质量及与身体质量有关的体质指标进行了测量。 结果 蒙古族13个族群男性身体质量均值在(57.3±8.1)~(81.6±12.7)kg,身体质量均值从大到小排列第1~3位依次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新疆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第11~13位依次是喀左县蒙古族、阜新蒙古族、云南蒙古族。13个族群女性身体质量均值在(51.6±7.6)~(67.7±12.6)kg之间,按照身体质量均值大小排序,第1~3位依次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巴尔虎部、新疆土尔扈特部,第11~13位依次为喀左县蒙古族、郭尔罗斯部、云南蒙古族。13个族群间、年龄组间身体质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族群女性的脂肪质量均值大于男性;去脂质量均值男性大于女性。蒙古族男性、女性的身体质量、去脂质量均与经度、年平均温度成显著负相关,均与纬度成显著正相关。男性的身体质量与年龄无显著相关,女性则为显著正相关。男性、女性脂肪质量与纬度、年龄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度无显著相关,与年平均温度成显著负相关。蒙古族身体质量大于中国其他29个族群(11个北方族群,18个南方族群)。 结论 蒙古族身体质量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国城市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随机采样原则,按照《人体测量方法》的规定,2009年~2013年在中国22个省共31个地区测量了10 451例城市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等20项指标值,并计算了7项指数和体脂率。结果:随纬度增加,男性、女性的头部、面部、躯干、下肢的高度值均增大,共同导致身高与纬度呈正相关。下肢全长增加的速度均超过身高增加的速度,北方汉族人的下肢占身高的比例大于南方汉族。随纬度增加,汉族城市人身体脂肪逐渐增多,胸腔、腹腔内脏器官和脂肪的体积增加、躯干宽度增大、躯干骨骼增重、臀部肌肉及脂肪增多;女性上臂、背部、腹部、小腿的皮下脂肪厚度呈线性增加,男性背部皮下脂肪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厚,男性大腿骨骼、女性上臂骨骼变得粗大,女性上臂肌肉逐渐发达,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结论:汉族城市成年男性、女性的身高、体质量均与纬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族人的上、下肢长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汉族人身高、指距、上肢全长、身高指距指数、身高上肢长指数、身高下肢长指数、上下肢长指数值与纬度的关系。方法:按学术界统一的方法,统计中国22个省26952例汉族人(乡村男性8174例,乡村女性8327例,城市男性5048例,城市女性5403例)的身高等7项指标值和4项指数值。结果:随纬度增高,汉族人指距、上肢全长与纬度无相关,身高、下肢全长值呈线性增大。城市汉族男性、女性身高下肢长指数与纬度呈正相关。城市男性、乡村男性、城市女性身高指距指数、身高上肢长指数与纬度呈负相关。结论:中国从南方到北方,汉族的身高、下肢全长值均线性增大,但上肢长值并没有明显的增大。随纬度增高,从上下肢长指数来看,城市男性、乡村男性、城市女性逐渐呈现腿长臂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围、腹臀比与身体质量指数(BMI)及体脂率的相关性,探讨用腹围、腹臀比评价超重和肥胖的标准。方法: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质量、腹围、臀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通过身高、体质量计算BMI,通过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计算体脂率,通过腹围、臀围计算腹臀比。结果:江淮地区汉族男性超重率为34.72%,肥胖率为14.25%;女性超重率为30.73%,肥胖率为13.23%。江淮汉族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的身高、腹围、臀围、BMI值、腹臀比、体脂率以及女性体质量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腹臀比的增大,超重率、肥胖率比例越来越高。随腹围值、腹臀比的增大,江淮汉族男性和女性的BMI值、体脂率呈线性增大,身体密度呈线性减小。腹围评价超重标准估计在900~999 mm之间,肥胖标准在1 000 mm以上。腹臀比评价超重标准估计在0.90~1.09,肥胖标准在1.10以上。结论:腹围、腹臀比与BMI关系密切,可作为对超重、肥胖进行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珠娜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20,43(3):226-230
目的:探讨水族中心性肥胖的现状。方法: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方法, 在腰围身高比、腰围、腰臀比、身体质量指数4 项指数( 或指标)中筛选判断评价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对水族 中心性肥胖进行评价。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中心性肥胖中腰围身高比准确性最高。本研究采用腰 围身高比评价水族中心性肥胖发生率,水族男性、女性腰围身高比均值分别为0.492、0.522,其中男性超标率为 41.13%,女性超标率为62.54%,上述研究结果比较显示,水族男性超标率偏低,女性超标率偏高。水族女性中 心性肥胖率大于男性。结论:腰围身高比更适宜用来评价中心性肥胖,水族中心性肥胖水平与其他南亚类型族群 接近,低于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壮侗语族族群体部特征。 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法,对贵州、广西、云南、海南、湖南等地区的壮侗语族14个族群进行体部测量。 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足宽、上臂长、前臂长3项指标与年龄不相关,骨盆宽与年龄成正相关(P<0.01),体重、身高、耳屏点高等24项指标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或P<0.01)。壮侗语族族群女性足宽、手长、躯干前高、上肢全长、下肢全长、上臂长共6项指标与年龄不相关,手宽、骨盆宽、全臂长、前臂长等4项指标与年龄成正相关(P<0.05或P<0.01),体重、身高、耳屏点高等18项指标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或P<0.01)。绝大多数体部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侗语族族群各项体部指标均值均男性大于女性(P<0.05或P<0.01),即男性体部的各个高度、长度、宽度大于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临高人、黎族男性及女性的身高、坐高、躯干前高、体重均大于壮侗语族其他12个民族;仫佬族和八甲人体部特征接近。壮侗语族14个族群、布朗族、革家人体部指标均值小于北方汉族、蒙古族巴尔虎部、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青海和硕特部、乌孜别克族、南方汉族、摩梭人、羌族、彝族。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体重值不大,男性身高属于矮身材、女性身高属于亚中等身材,壮侗语族族群具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属于身矮体轻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海省撒拉族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征。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乡村成人的身高、体重等综合指标及头围、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9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法,与我国其他17个族群进行对比。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头围外,其他指标男、女性在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大腿围外,其他指标在同一年龄段的不同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胸围、腰围、臀围与年龄成正相关,大腿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与年龄成负相关。女性胸围、腰围、臀围与年龄显著正相关,大腿围与年龄显著负相关。 结论 撒拉族人身体围度更具有中国北方族群的特征,与中国北方族群中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族群的围度接近,而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围度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9.
王迪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8,41(3):311-314
研究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体成分现状与特征。随机抽取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成人408例(男136例,女272例)、阜新蒙古族成人404例(男158例,女246例)、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成人401例(男177例,女224例)、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成人239例(男85例,女15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男性和女性身体质量指数值均显示为超重,体脂率男性高于20%,为轻度肥胖,女性高于35%,为中度肥胖。阜新蒙古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其他3个男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超标,4个女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标准。4个族群男性、女性的肌肉均较发达,骨含量均较高。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表现出脂肪含量过高、肌肉较发达和骨含量较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3种不同肥胖指标对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与普米族成人中心性肥胖的预测价值,计算腰围身高比值(WHtR)、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脂肪指数(AVI)的最佳切点,比较纳西族、普米族与南北方民族BMI、WHtR之间的差异,为判定中心性肥胖及相关疾病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云南省纳西族成人658(男性278,女性380)例、普米族成人496(男性216,女性280)例为研究对象,以内脏脂肪等级(VFL)作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运用直线相关分析探讨WHtR、BMI、AVI与VFL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3种肥胖指标在预测纳西族与普米族中心性肥胖的价值。使用Excel 2019作图,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 纳西族与普米族男性年龄、体质量、身高、腰围、臀围、AVI 6项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西族与普米族女性年龄、身高、腰围、WHtR、BMI、AVI 6项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纳西族、普米族男性、女性的WHtR、BMI和AVI 3项指标与VIL均成正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WHtR对预测纳西族与普米族男性中心性肥胖价值最高(P<0.01),BMI对预测纳西族与普米族女性中心性肥胖价值最高(P<0.01)。聚类分析显示,纳西族、普米族男性与傈僳族、水族等南方民族相近,纳西族女性与藏族、景颇族相近,普米族女性与傈僳族、水族等南方民族相近。 结论 WHtR、BIM、AVI判定中心性肥胖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联合运用BMI和WHtR判定纳西族与普米族中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江西汉族城市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江西307人(男151,女156)城市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比较。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此外女性前臂围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男性腹围与年龄呈正相关,小腿围、上臂围、上臂最大围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胸围、呼气围、腹围、上臂围与年龄呈正相关。腹围、臀围、大腿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其余9项围度值在性别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值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江西汉族城市成人围度值具有我国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广东粤语族群汉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广东粤语族群汉族的体质特征。方法 调查了广东省茂名地区452名(男195,女257)城市汉族和839名(男347,女492)乡村汉族成人的83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结果 广东粤语族群汉族男女上眼睑皱褶、蒙古褶率较低,眼裂窄且多呈眼外角高。鼻根高度中等,直鼻梁,鼻基部水平,鼻翼中等,鼻孔最大径水平。上唇皮肤高度中等,红唇较薄。发色黑,眼色多为黑褐色或褐色,男性肤色较女性深。广东粤语族群汉族男女均以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湘语族群乡村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湖南410名(男196名,女214名)湘语族群乡村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2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11项(头围除外)围度值年龄组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肥胖指数(BAI)、体脂率(PBF)对哈萨克族肥胖筛查的准确性,并确定6种指标在判断哈萨克族肥胖的最佳切点。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直线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BMI、WC、WHR、WHtR、BAI、PBF对肥胖预测的准确性,并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佳切点。结果 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WC与WHtR、BMI与BAI对哈萨克族肥胖判断的结果相近。在直线相关分析中,BMI、WC与身体脂肪含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WC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次是BMI。 结论 哈萨克族是超重、肥胖的高发人群,腰围对哈萨克族肥胖筛查的准确性最高,建议使用BMI、WC及WHtR 3项指标共同判定哈萨克族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福建汉族闽东语族群的体质特征。方法 按照Martin、《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规定的方法,调查福建汉族闽东语族群692例(城市男性151例,乡村男性188例,城市女性159例,乡村女性194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对26项体质指数进行计算,统计指数分型情况,并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闽东语族群城乡男女均表现为上眼睑皱褶率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多为窄型,眼外角高型者居多,鼻背多为直型,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基部上翘型略高于水平型,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鼻翼宽度多大于眼内角间宽,颧骨多不突出,上唇皮肤高度多为中等型,红唇薄型最多,发色几乎均为黑色,皮肤黄色率最高,眼色褐色较多。闽东语族群城市男性、乡村男性、城市女性身高属于超中等型身材,乡村女性为中等身材。从头面部、体部指数均数看,闽东语族群城、乡男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狭面型、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窄骨盆型、长躯干型、宽肩型,城、乡女性均为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窄骨盆型、中躯干型;城市女性为中肩型,乡村女性为宽肩型。闽东语族群头面部指标值、指数值受中国南方族群与北方族群的共同影响,体部指标值、指数值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 结论 闽东语族群男、女性体质特征更接近于中国北方族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颈围与肥胖关系的分析,探讨颈围对肥胖预测的可行性,进而为早期预防肥胖及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临高人、黎族、羌族、白马人4个族群共1859名成人(男性911名,女性948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颈围与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腰围、腰臀比、身体肥胖指数 6项国内外公认的肥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u 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 Kappa 一致性检验。 结果 颈围与其他几种肥胖指标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身体肥胖指数和腰臀比相关性最小,与腰围、内脏脂肪等级、体脂率相关性较大,与BMI相关性最大。不同肥胖指标判断的肥胖组颈围均值都大于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和 Kappa 一致性检验表明,颈围与各项肥胖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且颈围与BMI和腰围在判断肥胖时一致性最好。 结论 当男性颈围值>临界切点值364.5时,女性颈围值>319.5时,可预测为BMI值达到超重或肥胖;而男性颈围值>370.5,女性颈围值>319.5时,可以预测腰围超标,中心性肥胖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7.
汉族江淮方言族群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江苏江淮方言族群城市、乡村汉族人的体质特征。方法 按照Martin、《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规定的方法,在江苏省淮安市、郊调查了370例男性(城市男性157例,乡村男性213例)和362例女性(城市女性154例,乡村女性208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6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江苏汉族江淮方言族群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1.江苏汉族江淮方言族群男女均表现为上眼睑皱褶率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多为中等型;眼外角高型者居多;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鼻梁侧面观多为直型;鼻基部多为上翘;颧骨多不突出;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耳垂三角形率与圆形率接近;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型;红唇厚度以薄型率为主;发色几乎均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以黄色为主。鼻翼宽度男性多为宽阔型,女性多为中等型。2.按头面部、体部指数均数,江苏汉族江淮方言族群男女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长躯干型、亚短腿型、宽胸型。此外男性为阔面型、宽肩型、宽骨盆型,女性为中面型、中肩型、中骨盆型。3.江苏汉族江淮方言族群城市与乡村男女均为超中等身材。结论1.江苏汉族江淮方言族群男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围度和皮褶厚度大于农村,而女性则结果相反。2.头面部、体部主要指标、指数,江苏汉族江淮方言族群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但也具有一些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Obesity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Consequently, the assessment of obesity is very important. A new measurement, the body adiposity index (BAI), has recently been proposed to provide valid estimates of body fat percentag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BAI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as measurements of body adiposity and metabolic risk.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performed on Korean women. The weight, height, and hip circumferences of 2950 women (mean age 25±5 years old, 18-39 years) were measured, and their BMI and BAI [hip circumference (cm)/height (m)1.5-18] values were calculated. 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body fat content. Glucose tolerance status was assessed with a 75-g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was estimated with the 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

Results

BMI was mo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fat mass and fat percentage. Additionally, BMI was also mo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parameters, including fasting glucose, post-load 2-h glucose, fasting insulin, post-load 2-h insulin, triglycerides,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han BAI.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MI was a better tool for predicting body fat percentage than BAI.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were mo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BMI than with BAI.

Conclusion

In Korean women, the current BMI-based classifications for obesity might be superior to BAI-based measurements for determining obesity and predicting metabolic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