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要点.方法报道2例软组织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合对本稿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探讨.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肿块,有包膜,切面实性,灰白灰红,质硬.镜下见背部肿块肿瘤细胞为上皮样,细胞丰富肥胖及轻度异型增生,有小核仁,伴乳头样结构,找见个别核分裂相,血管丰富,有包膜:镜下见外阴部肿瘤为梭形细胞增生,血管丰富,胶原丰富呈瘢痕样.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背部肿瘤细胞CD34(+)、VIM(+)、α-SMA(部分+),S-100(+)、CD31.F8、CK5/6、EMA,CAM5.2、bcl-2、D240均为(-);外阴部肿瘤细胞Actin(-),CD34(+)、S-100(+)。结论背部及外阴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少见,目前认为SFT有浸润性生物学潜能,约10%-20%表现为恶性生物学行为,应完整切除肿瘤,切缘必须切除干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LK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ALK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8年经病理诊断的2例ALKLBCL,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ALKLBCL的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2例ALKLBCL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5岁和50岁,均因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就诊。淋巴结切除活检示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成巢团状分布,可见瘤细胞侵犯淋巴窦。肿瘤细胞体积大,呈浆母细胞样和免疫母细胞样分化,免疫组化不表达常用的B细胞标记物(CD20、CD79a、PAX-5)和T细胞标记物(CD3、CD5),表达浆细胞标记物(CD38、CD138、MUM-1),kappa(+),Lambda(-),EMA(+),ALK呈胞浆颗粒状阳性。随访6~11个月,患者均存活。 结论ALK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与多种肿瘤在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上有重叠,误诊率较高。ALK抑制剂也许会成为ALKLBCL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于肝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基因重排。结果2例均为偶然发现肝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主要由中心细胞样B细胞和单核细胞样B细胞构成,均见肿瘤细胞侵犯胆管上皮、侵袭肝细胞索形成淋巴上皮病变,肿瘤细胞CD20、CD79α和Pax-5(+),T细胞标记(-),IgH基因均呈单克隆重排。结论原发性肝MALT型淋巴瘤是一种惰性淋巴瘤,多为偶然发现的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必要的基因重排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bLH)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光镜、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对3例ALCL-LH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3例ALCL-LH患者均为儿童,临床表现为高热伴淋巴结肿大。形态学上组织细胞多,肿瘤细胞少,可见围绕血管周围生长。免疫组化3例均CD30、EMA和ALK(+),CD3、CD20(-),2例CD2(-)。原位杂交肿瘤细胞EB病毒(-)。结论 ALCL-LH是一种少见类型,好发于青少年,形态学特征为多量反应性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夹杂少量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30、EMA和ALK(+)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肝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结果:CT:肝内巨大单发肿块。光镜;肿瘤细胞呈梭形及卵圆形,细胞间界限不清。免疫组化:部分肿瘤细胞CD21(+)和CD35(+)。结论:肝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罕见,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6.
Burkitt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BL和1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标记抗体为CD20、PAX-5、CD3、CD7、CD10、bcl-2、bcl-6、MUM-1、Ki-67;采用EBER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EBV感染情况。结果根据细胞形态BL分为3种类型:经典型8例,浆样分化型1例,非典型性BL/BL样型2例。BL和DLBCL的所有病例CD20和PAX-5(+)。BL中bcl-2和MUM-1的表达率明显低于DLBCL(P〈0.01),而同时表达CD10(+)/bcl-2(-)/bcl-6(+)和Ki-67≥95%的病例明显多于DLBCL(P〈0.01)。结论BL是一种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在B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BL的倍增时间短,宜采取短疗程、高强度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肾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移植后患者发生在右上肢下的PTLD进行大体,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肿瘤镜下为弥漫分布小圆及卵圆形细胞,异型性明显,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45RO、CD43、CD3和CD68(+);EBV、CD20、CD30和CD56(-)。结论:单形性T细胞型PTLD,其发生与使用免疫抑制剂,EBV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LSAB法标记一组TCRBCL。结果 TCRBCL背景为大量的T小淋巴细胞,占全部细胞的60%-90%,少量肿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有的颇似R-S细胞,但缺乏诊断性R-S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所有肿瘤性大细胞L24+,大部分bcl-2 ,CD3-,BerH2-,Leu-M1-。结论 TCRBCL是难诊断的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的一种特殊改变,虽然本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大部分TCRBCL应有以下特点:(1)少量肿瘤性B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占所有细胞的10%-40%。(2)其他细胞为大量T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3)免疫组化证实本瘤为B细胞来源,bcl-2提示本瘤为滤泡中心细胞起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这种痰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4月确诊为WM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WM好发于老年男性,中住发病年龄62岁(53—79),男/女=4/1。患者多以疲乏、贫血和出血倾向就诊,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消瘦,脾大,淋巴结肿大和高粘综合征。血清单克隆1gM〉30g/L15例(75%),血清蛋白固定电泳均可见IgM轻链条带。20例骨髓活检和11例淋巴结活检均经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LPL,骨髓及淋巴结瘤细胞由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组成。侵犯骨筵的方式多为弥漫型(55%,11/20),间质型(25%,5/20),结节型(20%,4/20)。FCM示14例瘤细胞CD19+、CD20+、cD22+、CD3-、CD5-、cD10-。免疫组化示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cD20+、CD79a+、Pax5+,浆细胞cD38+、CD138+、Pax5-,3例CD5弱表达,所有瘤细胞CD23-、CD10-。结论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本质为LPL。小淋巴细胞增牛伴有浆细胞样分化是WM的典型骨髓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识别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两种不同的细胞成分。形态学与FCM、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有助于WM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心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心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瘤细胞弥漫生长,疏密不等,部分区域有黏液样基质,部分区域为红染基质。瘤细胞大部分为大圆形、短梭形,核深染,不均匀成块状。部分细胞分化较好,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少量瘤巨细胞。肿瘤组织结节样突向心肌内。免疫组化:PAS和CD68(+)、desmin、vimentin、CD68和CD117(+++),MyoD1(++),CK、PCNA68%(+),myoglobin、S-100、p53和Ki-67(-)。结论原发性心横纹肌肉瘤罕见,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组织形态学及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免疫组化检测能增加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5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1.7活检标本多破碎(37/53),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新月形、肾形、扭曲核的组织细胞及浆样T细胞最常见到,无中性粒细胞,免疫化坏死灶及边缘CD68及T细胞呈斑块状(+),而B细胞少数散在(+)。结论:根据组形态,细胞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4例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石蜡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呈巢片状、旋涡状或束状排列,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丰富,淡嗜酸性,常见多核或单核瘤巨细胞,胞核染色空淡,间质常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CD21、CD35和clusterin(+),部分肿瘤细胞EGFR、S-100、CD68、EMA和vimentin(+),CK和CDla(-),Ki-67表达程度不一。结论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形态学变化较大,确诊需要依靠详细的病理形态观察和多种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0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20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49%,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近浆膜下肌壁及子宫角;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组成,伴有间质平滑肌增生。免疫表型:AEl/AE3、vimentin和calretinin(+),EMA、CEA和CD31(-)。结论: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及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30、CD79a、CD68、CD45RO、CD3、CD20和CEA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可见子宫内膜和/或肌层内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结论子宫原发性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预后治疗十分重要,免疫组化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5.
6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67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2%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肾孤立性纤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肾孤立性纤维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患者女性,47岁。临床、放射学诊断为肾盂癌。肿瘤边界清楚,切面灰白色。镜下梭形细胞呈束状、旋涡状或不规则状排列,部分与胶原纤维混杂,部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偶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和皿199(+),bel-2部分(+),desmin、SMA、MAS、HMB45、carponin、S-100蛋白、CD117、CD31、FVⅢ、CK(AE1/AE3)、ENA、Ki-67和p53均(-)。结论肾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并应与肾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会阴部巨大良性间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阴囊、阴茎渐进性肿大并不能性交的患者2例,经B超、CT和SPECT检查提示阴囊、阴茎肿大待诊(性质待查),行肿块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送病检。结果病理报告:表皮厚度大致正常,真皮层显著增厚,胶原纤维增生伴玻璃样变,其内平滑肌、脂肪、神经组织均有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有散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多核巨细胞反应,血管周围炎症细胞灶状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34(+),CD68(+),SMA(+),Vimentin(+),S-100(+)。病理诊断为良性间叶瘤伴炎性肉芽肿。术后随访1年半和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且都能满意完成性交。结论阴囊、阴茎巨大良性间叶瘤是少见的皮肤软组织良性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彻底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案,且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2岁,因月经量增多伴痛经1年入院治疗。双侧卵巢各见最大直径5 cm的囊性包块1个,腹膜见直径0.3-1.4 cm结节数枚。左下肺穿刺活检组织:灰白色条状组织2条,长分别为1.2 cm及1.5 cm。镜下双侧卵巢、腹膜及穿刺肺组织形态相似,肿瘤均由成片弥漫均匀一致的短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有轻度异型性,胞质稀少。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CD10、PR及ER(+);CKpan、calretinin、D2-40、WT1、pax-8、SMA、desmin、CD34、S-100、CD117、Dog-1、抑制素、CD56及p53(-);Ki-67阳性细胞数为2%;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围绕每个肿瘤细胞。结论 卵巢原发性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临床较罕见,国内外仅有数十例报道,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免疫组化,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随访7~4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骨原发性ALCL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组织形态上,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骨组织,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象多;免疫组化标记示CD30和EMA(+),ALK-1和粒酶B(+)较多。4例患者中,2例分别在随访7个月和11个月时死亡。结论骨原发性ALCL十分罕见,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其预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0.
印戒细胞型恶性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66岁。因咽喉部疼痛4个月来院诊治。查体发现在鼻咽及口咽部有结节状肿块,侵及右软腭。右颈部有数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3cm。临床诊断:鼻咽或口咽癌。做鼻咽部活检。病理检查巨检:灰褐色软组织一颗,直径约0.8cm,质软。镜检:肿瘤细胞位于间质内呈弥漫性生长,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浆多呈透明空泡状,大部分细胞核推向细胞一侧,呈印戒样细胞,其中仍可见裂核细胞,细胞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明显。免疫组化S-P法显示肿瘤细胞:LCA(+);L26(十);UCHL1(-);CD3(-);MAL387(-)。AB/PAS(-).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