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患儿行小儿下腹横纹小切口术.结果 该组3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60 min,平均25 min;住院1~6 d,平均2.5 d.30例痊愈,痊愈率为94%;随访无明显手术瘢痕,无复发病例.结论 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既可达传统手术疝囊高位结扎的目的 ,又达到了微创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自制的硬膜外针行微型腹腔镜下单孔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8例临床资料,其中右侧50例,左侧30例,双侧18例。术前诊断单侧斜疝中有16例存在对侧隐性疝,均在腹腔镜下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6min,双侧疝平均28min。术后平均2d出院。6例有阴囊积气,1例腹膜外小血肿,术后随诊均无复发。结论单孔法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同时能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小儿斜疝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02以来,我们用微型腹腔镜为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68例患儿。男56例,女12例。年龄2~12岁,平均4.5岁。右侧腹股沟斜疝49例,左侧19例。术中发现双侧腹股沟斜疝3例。主要器械:微型腹腔镜直径3.5mm,操作钳直径3mm,穿刺套管直径4mm。1.2手术方法术前6h禁食水,自行排空膀胱,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或氯胺酮静脉麻醉加面罩给氧。在脐皮肤皱襞处作3~5mm皮肤切口,穿入气腹针,缓慢充气,形成人工气腹。根据年龄不同,气腹压力控制在6~10mmHg(1mmHg=0.133kPa),年龄小者压力可偏低,以视野暴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复发原因及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2月我院行腹腔镜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468例的病例资料. 结果 468例中复发8例,其中手术同侧复发7例,对侧复发1例.同侧复发疝囊从原疝囊颈部突出4例,自原疝囊颈部边缘突出3例.8例均行腹腔镜再手术治疗,7例治愈,1例术后1个月复发行常规手术治愈. 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根据术中探查情况行相应手术可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复发原因及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2月我院行腹腔镜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468例的病例资料. 结果 468例中复发8例,其中手术同侧复发7例,对侧复发1例.同侧复发疝囊从原疝囊颈部突出4例,自原疝囊颈部边缘突出3例.8例均行腹腔镜再手术治疗,7例治愈,1例术后1个月复发行常规手术治愈. 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根据术中探查情况行相应手术可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夹线钳在小儿斜疝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1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试验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自制的钩针、自制的带线雪橇针或自制克式针进行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操作,试验组采用微型夹线钳完成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1/57)〕低于对照组〔10.9%(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夹线钳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使手术简化,手术并发症少,且不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体内外结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腹腔镜下采用体内外结合方法完成100例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25分钟,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3—4天出院。70例已随访6个月,复发1例,无睾丸萎缩等远期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体内外结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法安全、简单、美容效果好,并发症少,宜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5年3月58例应用微型腹腔镜器械、自制缝合针行小儿腹没沟斜疝内环口缝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完成手术平均用时18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复发。结论 应用微型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损伤小,优于传统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9.
<正>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已得到公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可探查对侧的优势。近年来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在国内报到的例数也在增多,本文就对国内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近况做一综述。1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一般手术方法目前,国内姚干等[1]发表了6500例使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阴囊水肿、切口下积血积液、感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6月,早期1例复发,经腹腔镜手术修补成功,对照组平均随访6个月,4例复发,经再次开腹手术治愈。两组均无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及肠粘连等远期并发症。结论经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徐臣光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408-2410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选择11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经腹斜切口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治愈率均高达100%,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出发生率[(31.47±5.36)min、(10.53±2.15)mL、(4.51±1.05)分、(4.85±1.17)d,0、7.2%]均低于对照组[(34.15±6.12)min、(18.17±3.16)mL、(5.01±1.31)分、(6.68±1.58)d、10.9%、21.8%](t=2.10、2.98、2.14、2.46,)(x2=4.69,均P〈0.05)。结论采用微创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脐内侧韧带在预防大疝囊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较大疝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小儿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缝扎后将同侧脐内侧韧带缝合覆盖内环口以进一步加强.结果 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2 d治愈出院,随访3~18个月,术后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小儿腹腔镜下应用脐内侧韧带加强覆盖内环口治疗大疝囊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进一步减少术后复发,该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氟烷吸入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在腹腔镜下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随机将患儿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异氟烷吸入麻醉组,B组为单纯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组,C组为异氟烷吸入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组,观察并记录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MAP、HR、SpO2),比较三组患儿术中麻醉效果、术后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异氟烷吸入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麻醉效果满意,均优于A组和B组患儿(均P<0.05);术后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及麻醉不良反应事件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异氟烷吸入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有利于呼吸、循环的管理及术后苏醒,是小儿下腹部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那冬鸣  陈杰  申英末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777-1778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3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选择性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分析其术后效果。结果8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伤口感染1例,其余恢复良好.平均住院时间5.1d。结论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安全可靠,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使用聚丙烯锥形疝环充填物及补片对64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予临床总结分析。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45min,平均住院时间5d,无伤口感染、血肿及阴囊积液,无复发病例。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疗效满意,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181例(共188侧),应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网塞及补片作为疝修补材料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原发性斜疝129例,其中双侧7例;原发直疝4例,其中1例为斜直疝并存疝,1例双直疝合并右斜疝;股疝3例;复发疝9例.观察手术时间、伤口疼痛天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手术均告成功,平均手术时间(单侧)约50 min,6例术后出现尿潴留,3例出现阴囊积液,3例术后有异物感.术后平均7 d出院,随访3~36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术式,具有手术简单、创伤痛苦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和复发率低等优点,手术方式依类型可按"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缝线穿引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及常规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6月于淮南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 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60例病儿采用缝线穿引器,对照组 60例病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由同一主刀医师采取以上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情况、手术后复发等。结果观察组 5例术前诊断为双侧, 55例术前诊断为单侧,其中单侧术中发现 24例为双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予以同期处理。对照组 6例术前诊断为双侧, 54例术前诊断为单侧,其中单侧术中发现 26例为双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予以同期处理。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中双侧手术时间为(19.34±2.51)min,对照组中双侧手术时间为(19.25±2.5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单侧手术时间为(10.42±1.50)min,对照组中单侧手术时间为(10.25±1.2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输精管血管损伤 0例,对照组输精管血管损伤 6例(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精索血管损伤 0例,对照组精索血管损伤 5例(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复发,对照组随访期间有 2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下使用缝线穿引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达到常规腹腔镜治疗的相同效果,并具有创伤小、不易损伤血管、瘢痕隐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基层医院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腹股沟疝患者采用网塞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 A组)及28例传统疝修补( B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56.94 min)、术后住院时间(5.25 d)均较B组(69.61 min、5.96 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3.284,均P<0.05);A组术后需止痛治疗(10例)及尿潴留发生例数(2例)均少于B组(19例、8例)(χ2=8.014、5.357,均P<0.05)。两组术后发生阴囊血肿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40个月,随访期间A组无复发,B组2例复发。结论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平底短型网塞式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李健  王世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155-1156
目的 探讨平底短型网塞式补片(T2)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平底短型网塞式补片(T2)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01例次,术后随访1~12个月,总结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3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2 d,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无腹股沟区异物感,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应用平底短型网塞式补片(T2)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式简单,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成人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凯  席时富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55-1356
目的探讨成人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对1100例腹股沟疝患者分别采取传统及无张力缸修补术。结果传统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为2.2%,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1%。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使患者术后并发症降至低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