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雌激素对神经瘤细胞磷酸化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zheimer病(AD)脑组织中最明显的生化异常是微管相关蛋白tau的异常过度磷酸化,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是双螺旋丝(PHF)的主要成分,并以这种形式在神经元核周围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在SHSY5Y细胞系中,80%的tau蛋白在tau1表位有...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液tau蛋白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CSF中tau蛋白浓度对于诊断AD的意义,同时分析其与载旧白E(APOE)的不同等位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AD)组纳入45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组29例,精神分裂症组37例,其它神经系统疾病(OND)组26例,正常脑脊液(CSF)对照组(正常组)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tau蛋白浓度,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APOE4 基因型。结果 AD组CSF中ta  相似文献   

3.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例帕金森病(PD)和13例具帕金森综合征的多系统萎缩(MSD)患者脑脊液(CSF)中β-内啡肽(β-EP)、亮脑啡肽(LEK)、强啡肽A_(1-13)(DynA_(1-13))含量。发现患者组CSF中β-EP和LE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DynA_(1-13)含量变化不显著。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两组间CSF中三种阿片肽含量相差不明显。提示且EP、LEK含量增高可能与PD和MSD患者所共有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损伤逆转的可能性及其途径。方法用去磷酸化和免疫印迹法研究AD脑损伤可逆性。结果蛋白磷酸酯酶(PP)2A和PP2B可使AD神经原纤维缠结中的I型双螺旋丝(PHFItau)在Ser199/Ser202去磷酸化,Ser396/Ser404部分去磷酸化;此外,PP2A和PP2B可分别使PHFIItau的Ser46和Ser235去磷酸化;去磷酸化后PHFIItau的相对电泳迁移率加快。Mn2+和Mg2+可增加上述酶对PHFIItau的去磷酸化作用。酶的去磷酸化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去磷酸化作用增强。结论因为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并形成PHF被认为是AD神经原纤维退化的基础,PHF可在体外被蛋白磷酸酯酶去磷酸化的结果提示,AD脑损伤可能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5.
764—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764-3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工作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进一步观察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突触体功能、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764-3的影响。发现SAH后突触体钙摄取明显增加,脑组织中MDA浓度升高,皮层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764-3可以抑制突触体的钙摄取和降低脑组织中MDA,改善r-CBF,使之在SA  相似文献   

6.
微管相关蛋白tau与Alzheimer病神经原纤维退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zheimer病(AD)是成人痴呆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其特征性脑损伤之一。NFT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异常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这种tau蛋白以聚集的双螺旋丝(PHF)存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NFT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磷酸酶和糖苷酶Alzheimer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Alzheimer病(AD)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的可能机制及逆转AD神经元变性的可能性和途径。方法 去磷酸化,去糖基化,负染电子显微 放免印迹图像定量分析技术。结果(1)磷酸酶-2A、-2B的去磷酸化作用可使AD神经原纤维缠结中的Ⅱ型双螺旋丝(PHFⅡ)结构松解,释放游离tau蛋白的量比对照组高25%,去磷酸化可恢复PHFⅡ-tau促微管组装的生物学功能;(2)糖苷酶泊去糖基化作用则使PH  相似文献   

8.
764-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64-3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工作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进一步观察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突触体功能、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的变化以及764-3的影响。发现SAH后突触体钙摄取明显增加,脑组织中MDA浓度升高,皮层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764-3可以抑制突触体的钙摄取和降低脑组织中MDA,改善r-CBF,使之在SAH80分钟后趋于恢复,764-3对CVS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0例多发梗塞性痴呆(MID)、35例无痴呆多发脑梗塞患者(MCI)及30名健康人的血浆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及β-内啡肽(β-EP)含量,同时测定了部分MID和MCI患者脑脊液(CSF)中SS、AVP、β-EP含量。发现MID患者血浆SS、AVP含量比MCI组和健康对照组均降低(P<0.05),且随痴呆程度的加重,其含量有递减趋势。而血浆中β-EP在这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ID组CSF中SS、β-EP含量低于MCI组(P<0.05),而CSF中AVP含量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CSF中AVP含量与痴呆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Alzheimer型痴呆的髓鞘素蛋白自身应答性T细胞免疫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计数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辅助性T细胞(Th1),检查AD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CSF)中T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将单个核细胞(MNC)暴露于中枢神经系统(CNS)髓鞘素抗原髓鞘碱性蛋白(MBP)和含脂质蛋白(PLP)中进行体外短时间培养,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IFN-γ分泌性Th1细胞链,同时检测急性脑血管病(CVD)和其他神经疾病(OND)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D患者外周血中呈高水平MBP应答性Th1细胞链,而其CSF中尤为明显,外周血中PLP应答性Th1细胞亦显著高于OND对照组。结论认为AD患者存在高水平的髓鞘素蛋白自身应答性T细胞反应,且在与CNS紧邻的CSF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斑点免疫渗滤试验(DIFA)对苏州地区170例散发性脑炎患者240份脑脊液(CSF)标本中单纯疱疹病毒抗原(HSV-Ag)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70例散发性脑炎中,经该项检测而能明确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诊断者42例(24.7%);240份CSF标本中,HSV-Ag阳性率为35.4%,而其中42例HSE患者的96份CSF阳性率为88.5%,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将DIF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脑脊液(CSF)磷酸化神经丝(PNF)和双螺旋丝(PHF)免疫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竞争抑制型ELISA检测AD的CSF中PNF和PHF的免疫活性,并与对照组即多发梗死性痴呆(MID)、其他神经疾病(ODC)、精神分裂症(SCH)及正常人(NC)进行比较。结果AD组CSF中PNF活性与MID、NC、SCH无显著性差异。AD组CSF中PHF活性高于各对照组,而其PNF/PHF比值低于各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HF值与对照组个体间重叠的4例AD中仅1例其PNF/PHF值与相应的MID有重叠。结论单纯测定CSF中PNF免疫活性对AD的鉴别诊断无意义,测定CSF中PHF活性与PNF/PHF比值相结合可提高AD的诊断正确率,有可能发展为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数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记忆性T细胞,观察急性脑梗塞(ACI)患者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A)检测了32例ACI、24例炎症性神经疾病(OIND)和25例其他神经疾病(OND)患者髓鞘素抗原及其多肽应答性T细胞。结果ACI患者外周血髓鞘素碱性蛋白(MBP)及其多肽和含脂质蛋白(PLP)自身抗原应答性T细胞数呈显著增高,脑脊液(CSF)中MBP应答性T细胞数约为外周血中的110倍。结论这种免疫应答可能是继发于急性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且在紧邻靶器官的CSF中表现尤为明显,其病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报道对43例有不同转归的癫痫病人和1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静注安定致脑电活动β功率改变和脑脊液(CSF)中强啡肽A1-13(DynA1-13)、亮脑啡肽(L-EK)、生长抑素(SS)变化和前瞻性结果。发现复发病人静注安定后电活动β功率增加的量比复发组相对照组低(P〈0.05),而CSF中DynA1-13,L-EK则高于未复发组和对照组(P〈0.05),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78,r=-0.66。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血清和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阿尔茨海默病(AD)实验室特异性诊断指标。方法运用灵敏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1例AD患者,14例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患者,32例对照组(NC)血清和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β-AP)的含量。结果脑脊液中β-AP的含量存在有AD>MID>NC的趋势,而AD和MID比较无明显差异,二者和N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β-AP含量与患者年龄在AD组有相关关系;血清中β-AP含量有AD>NC>MID的趋势,3组测定值间重叠较大,无法明确区分AD组与NC组,且β-AP含量与年龄、病程均无相关关系。结论β-AP含量在AD患者脑脊液中明显增高,但在MID组亦增高,故单纯测定β-AP可为痴呆提供诊断依据,而作为AD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和多肽生长因子含量变化,探讨其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临床诊断为AD患者8例,VD患者15例及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β-AP、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水平,同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D与VD患者β-AP、TGF-α和IGF-Ⅱ水平明显高于ICV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ICVD患者血清β-AP、TGF-α和 IGF-Ⅱ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脑梗塞后遗症(SCI)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增高十分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D与 VD患者 3项测定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论:①β-AP可能是AD和VD发病的危险因素。②引起AD和VD神经元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痴呆.这可能与TGF-α和IGF-Ⅱ增多有关。③β-AP与TGF-α、IGF-Ⅱ密切相关,在老年斑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组织损害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对26例EH并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RV测定,并与20例EH元ACVD患者进行对比。结果:EH并ACVD组最小心率及平均心率明显高于无ACVD组(P〈0.01;P〈0.01);24h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脑脊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及脑脊液(CSF)中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AH患者发病后0~3天(急性期)、4~9天(再出血高峰期)及14~21天(吸收期)血及CSF中D-二聚体(D-D)含量,并与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 SAH后血及CSF中D-D水平显著增高,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0~3天及4~9天显著高于对照组,14~21天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强啡肽A1—13,亮脑啡肽及生长抑素与癫痫病人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癫痫病人脑脊液中强啡肽A1~13(dynorphinA1~13,DynA1~13)、亮脑啡肽(leu-enkephalin,L-EK)及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判别癫痫病人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癫痫发作停止2年以上的病人和11名正常对照组腰穿取脑脊液(CSF)后,嘱病人常规减量或停用抗痫药,定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CSF中Dyn-A1~13,L-EK和SS的含量,研究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3例复发病人CSF中DynA1~13和L-EK含量高于未复发组和对照组。SS含量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癫痫病人CSF中DynA1~13和L-EK的含量改变与癫痫病人的预后有关;而SS含量的变化在判别癫痫病人的预后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20.
用放射标记的cDNA寡核苷酸探针,使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表达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mRNA的单个核细胞(MNC)。结果表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对照组大鼠窝和腹股沟淋巴结(PILN)的MNC乙酰胆碱受体(AChR)诱导的IFN-γ、IL-4TGF-βmRNA表达细胞数明显增高,与给予PBSCFA注射组比较差异显著。鼻腔耐受组与EAMG对照组相比,某些淋巴器官中AChR诱导的IFN-γ、IL-4数降低,AChR诱导的TGF-β细胞明显上调。提示IFN-γ、IL-4和TGF-β与EAMG的发病有关,而TGF-β高调在鼻腔AChR耐受EAMG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