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将我们在 1996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 ,收治的新生儿HIE中的出现硬膜下积液 1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女 4例 ,男 8例。出生时均因新生儿HIE住本科治愈出院。当时 12例均作CT检查未发现硬膜下积液。新生儿HIE的诊断按照 1996年 10月于杭州修订的标准 ,分度参照韩玉昆等新生儿分度法 ,其中轻度 6例 ,中度4例 ,重度 2例。 12例均为足月儿。8例患儿均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膜下积液 ,另 4例为额、顶、颞部硬膜下积液。其中 6例年龄在 3个月左右时门诊随访复查头颅CT时发现。 4例在 4月时因阵发性哭闹伴抽搐发作 ,经CT检…  相似文献   

2.
严畅  李伯恩 《淮海医药》2001,19(4):293-293
目的 探讨硬膜下置管引流治疗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于有颅高压症状的12例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患采用硬膜下置管引流治疗。结果 12例患出院时头颅CT检查积液量完全吸收8例,4例有少量残余,所有患临床症状均改善或消失,随访1-6 月,头颅CT检查2例出现局部脑萎缩,其余头颅CT检查正常。结论 对于有颅高压的小儿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应积极行硬膜下穿刺置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3.
翟寿春 《江苏医药》1998,24(11):811-811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骨富硬膜下积液,如处理不当可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我院1989~1997年急诊开颅同时去骨瓣减压手术390例,术后并发骨富部位硬膜下积液23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症状与体征:发现时间为术后4~20天。23例均有骨窗明显膨隆,波动感阳性。18例骨富压力中等,无顾高压症状,其中9例作了头颅CT,示骨富硬膜下积液,量30~60rnl,无脑受压。5例骨富压力较高,骨富膨隆呈逐渐增大趋势,个别呈“巨大水瘤”表现。治疗与预后:局部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19例,侧脑空腹腔分流术治愈2例,硬膜下胶一腹腔分流…  相似文献   

4.
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平  徐大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39-1740
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CT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2002年10月~2004年5月的硬膜下积液的CT片69例,每例均行2~6次CT检查,观察其发现及演变特点。结果:硬膜下积液以外伤多见,共52例占75.4%,其中44例合并有其它脑外伤CT表现;非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中以老人和小儿多见,其中5例合并有脑梗死,8例合并有明显脑萎缩,4例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后遗症。69例中,有8例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老人且积液量常较多。结论:CT是诊断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手段,连续性病例观察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于文伟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6-116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C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外伤后24h内行CT检查者45例,出现硬膜下积液13例,其中6h有2例,8h3例:24~72h出现7例,4~9d20例,10~15d10例。CT表现,①部位:双侧额、颞部最多见,有24例,其次为额部20例。其中单侧7例,双侧13例,单侧颞部6例,累及顶部2例。②积液量:低密度影最宽径小于5mm者20例,5-10mm者28例,大于10mm者2例。③邻近脑组织的变化:积液邻近脑皮质密度均是正常者46例,密度稍高4例,脑沟稍小、脑室无扩大者38例,脑室系统细小者12例,5例同侧侧脑室前角轻度受压,3例中线结构向健侧轻度移位。④颅内损伤情况:脑挫裂伤20例,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肿胀12例,脑室积血1例,颅骨骨折12例。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成因,主要是外伤后引起蛛网膜撕裂,破裂口形成活瓣。使脑脊液流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而致。CT诊断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行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0例。结果:本组60例一次穿刺成功,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发生脑损伤、张力性气颅、颅内血肿、颅内感染、低颅压症状。3例存有少量硬膜下积液,无明显临床症状,3个月后复查头颅CT,积液消失。6个月复查头颅CT,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锥颅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节省医疗成本、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56岁,右侧肢体无力、精神不振10天入院。自叙有头晕等“颈椎病”史20余年。查体:营养一般,双侧瞳孔直径及光反应正常。无面瘫,伸舌居中,右上下肢肌力Ⅳ极,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减弱,未引出病理反射。头颅CT示左额顶颞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线右偏1 cm。入院后行单孔引流术,术后复查CT,痊愈出院。4个月后患者再度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来我院复查头颅CT,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线轻度右偏。鉴于血肿复发,故行左额顶部分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我院120例硬膜下积液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分为两组,对性别、年龄、积液部位、单侧和双侧、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有无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无口服抗凝药物、积液最大CT厚度及积液CT值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效能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积液最大CT厚度、积液CT值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液最大CT厚度[OR=1.33,95%CI(1.08~1.64),P=0.008]、积液CT值[OR=1.43,95%CI(1.10~1.86),P=0.007]是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液最大CT厚度最佳截断值为8.5mm、积液CT值最佳截断值为10.5Hu时,预测硬膜下积液演变为硬膜下血肿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3、0.666。结论 积液最大CT厚度较...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患者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对其演变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7.35 %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演变时间为伤后19~95 d,平均5 2 d,经单侧颅骨钻孔引流均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因素之一,二者有相关性,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行动态观察CT或MRI,警惕其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10.
吴德权  夏国道 《江苏医药》1997,23(11):798-798
我院自1994年1月~1996年11月对30例CT报告为急性硬膜下薄层血肿而中线移位较明显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从中发现此类血肿颇具某些特点,兹就本组资料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6~68岁。平均36岁。受伤原因:车祸15例,跌伤9例,坠落伤6例。入院表现:神志烦躁错乱13例,嗜睡3例,浅昏迷5例,中等昏迷9例。G.C.S计分:7~9分12例,10~12分18例。两侧瞳孔等大20例,不等大10例,无双瞳散大病例。血肿部位:额领顶部12例,额额部10例,领顶枕部8例,全部CT报告均无法提供准确血肿量,皆冠以“薄层硬膜下血肿”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及其机制。方法对5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CT表现,腰穿测压结果进行分析。针对老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不同特点进行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头痛头晕消失或好转34例,恶心呕吐消失14例,轻瘫均好转。CT复查示积液消失48例。症状缓解,积液减少2例。术后继续随访1~4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老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以及积液量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的普及和应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演变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时有发现。我科自1996-11~2004-11共收治TSE 116例,其中21例经CT及手术证实为CSDH。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双孔冲洗引流术治疗,闭式引流72h后复查CT,12例仅见少量残有积液,量〈10ml,无积气,临床症状迅速改善。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残存积液吸收。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随诊1年,无术后复发。结论青年人误诊率高,分析其原因:(1)创伤史轻微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人活动时头部受到轻微创伤,伤后仅出现轻度头痛、头昏,短期内迅速恢复,故被忘记,尤其先天性脑萎缩的患者,极易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2)对年轻人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认识不足,临床医师对老年人在轻微刨伤后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警惕性高,而青年人较少发生多被忽略,同时,临床表现多样化也是认识不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4 6例 ,本文分析其发病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8例 ,女 18例 ;年龄 7个月至 80岁 ,平均 5 4 7岁 ,其中 6 0岁以上 2 2例。致伤原因 :车祸伤 35例 ,打击伤 9例 ,坠落伤 2例。根据受伤至CT确诊时间 ,分为急性型 (伤后 3d内 ) 1例 ,亚急性型 (伤后 4~ 2 1d) 4 0例 ,慢性型 (伤后 2 1d以后 ) 5例。1 2 积液部位及积液量 均位于幕上 ,2 5例为双侧额颞部病变 ,2 1例为单侧额部或额颞部病变。积液量 :<2 0ml 10例 ,2 0~ 30ml 2 7例 ,>30ml 9…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5岁,于5米高处坠落,伤后半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清晰,体温365C,脉搏92次/分,血压18/13fora,双瞳孔等大同圆,右侧枕部可见一个6cm长的切口。CT扫描未见异常。2日后病人主诉头痛、头晕;复查CT:右额、额部硬膜下积液,即刻在局麻下行右额、领部钻孔引流术,手术过程顺利,无活动性出血,引出淡黄色液体约50ml.于术后4h病人主诉头痛;左侧肢体麻木,血压18/13kPa,心率10o次/分,双瞳孔等大问圆,对光反应灵敏,左侧肢体偏瘫,肌力0级,左侧俯身感觉障碍。急诊CT复查:原手术区未见出血情况,有顶部出现颅内血肿。…  相似文献   

16.
梁恩和  陈荷红 《天津医药》1998,26(5):309-309
自CT问世以来,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变得可靠,经非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治愈。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逐渐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比较少见。现将我院自1994年5月~1995年5月1年间动态观察到的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骨连接片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头颅CT检查显示血肿位于额颞顶部、血肿呈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的4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双孔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并额颞部骨孔予钛质颅骨连接片覆盖并固定。结果4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均无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切口均愈合,额颞部骨孔处无凹陷、突起等表现。结论颅骨连接片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的4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液2例,颅内血肿1例,张力性气颅2例,残留血肿1例。血肿复发5例。结论头颅CT平扫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对于有颅内压升高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并积极防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引流管头端安置的最佳位置,以降低血肿复发率。方法:分析78例CSDH患者术前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程度、术后引流管头端不同部位(额、颞、顶、枕)、硬膜下腔积气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CSDH术后复发与术前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程度无关。引流管头端位于枕部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术后闭式引流管头端置于额叶皮层处复发率最低。结论:闭式引流管头端置于额叶皮层处可以通过排除颅内积气,达到减少术后血肿复发的目的。术后7d复查头颅CT,对预测术后复发概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又名创伤性硬膜下水瘤(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TSH),是指颅脑创伤后,各种原因导致的硬膜下间隙脑脊液聚集。其中,大部分是双额颞叶硬膜下积液.我科2007年3月~2009年6月治疗的TSE患者5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