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唇腭裂畸形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缺陷之一。目前,唇腭裂手术是治疗畸形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常出现上颌发育不足,通常表现为面中部发育不足、凹陷,前牙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容美观和心理健康。上颌前牵引是通过牵引装置作用于上颌牙齿来刺激上颌骨周围4个骨缝的改建,进而促进上颌骨向前移位,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凹陷的面型。本文就前方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的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德莱尔面弓与方丝弓矫正器联合矫治骨性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应用德莱尔面弓与方丝弓矫正器联合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结果表明: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下颌骨生长的方向、形态改变;上、下颌骨矢状方向的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德莱尔面弓与方丝弓矫正器联合应用,增强了支抗,稳定了口外力作用部位和方向,是矫治恒牙早期骨性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芮  李加志等 《上海口腔医学》2001,10(2):154-156,187
目的 探讨前颅底长度和稳定性及其评价上下颌骨骨性结构发育状况的价值。方法 采用83例安氏Ⅲ类前牙反He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相关角度、前颅底长度、上下颌骨长度及前颅底长度与上下颌骨长度的比例进行测量,根据正常标准分析前牙反He者在替牙期组和恒牙期组的颌骨发育改变。结果 前牙反He组前颅底长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其前颅底长度、上下颌骨间的比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前颅底长度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前牙反He可分为上颌正常,下颌过长、上颌不足、下颌正常,以及上颌不足、下颌过长3种骨性结构,其中下颌过长为主要因素。结论 前颅底长度稳定、用其参考评价上、下颌骨的发育状况,分析反He的骨性结构机理,具有更个体化、更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梁芮  李加志  辜岷 《上海口腔医学》2001,10(2):154-6, 187
目的 探讨前颅底长度的稳定性及其评价上下颌骨骨性结构发育状况的价值。方法 采用 83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 ,对相关角度、前颅底长度、上下颌骨长度及前颅底长度与上下颌骨长度的比例进行测量 ,根据正常标准分析前牙反牙合者在替牙期组和恒牙期组的颌骨发育改变。结果 前牙反牙合组前颅底长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而其前颅底长度、上下颌骨间的比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前颅底长度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 ,前牙反牙合可分为上颌正常、下颌过长 ,上颌不足、下颌正常 ,以及上颌不足、下颌过长 3种骨性结构 ,其中下颌过长为主要因素。结论 前颅底长度稳定 ,用其参考评价上、下颌骨的发育状况 ,分析反牙合的骨性结构机理 ,具有更个体化、更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颅底长度的稳定性及其评价上下颌骨骨性结构发育状况的价值.方法采用83例安氏Ⅲ类前牙反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相关角度、前颅底长度、上下颌骨长度及前颅底长度与上下颌骨长度的比例进行测量,根据正常标准分析前牙反者在替牙期组和恒牙期组的颌骨发育改变.结果前牙反组前颅底长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其前颅底长度、上下颌骨间的比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前颅底长度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前牙反可分为上颌正常、下颌过长,上颌不足、下颌正常,以及上颌不足、下颌过长3种骨性结构,其中下颌过长为主要因素.结论前颅底长度稳定,用其参考评价上、下颌骨的发育状况,分析反的骨性结构机理,具有更个体化、更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对UCLP术后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例生长期UCLP术后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对前牵引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前牵引后鼻尖点、鼻底点及上唇最突点明显前移,软组织面型凸度明显增加,治疗前的凹面型侧貌明显改善。结论:上颌前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颜面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评价了上颌前牵引配合快速扩弓治疗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硬组织改变.本研究选择12例上颌生长发育不足和/或轻度下颌发过度的替牙晚期或恒牙初期患者,进行扩弓加前牵引治疗,平均疗程11个月.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结果SNA增加1.7°有统计学意义.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Ptm-A增加1.5mm),上颌前缘前移(A点前移4.3mm)上颌后缘无明显前移.SNB减小1.5°(P<0.01),下颌相对颅底生长受抑制.面下1/3高度明显增加.ANB增加3.5°P<0.01)建立了正常上下颌骨矢状关系.前牙反得到矫正,磨牙达到Ⅰ类或Ⅱ类关系,Ⅵ-NA(°),Ⅵ-NA(mm)均显著增加.本研究显示上颌扩弓加前牵引是解决上颌发育不足为主要特征的Ⅲ类错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使用可以使上颌骨前移位,促进上颌骨生长,解决患者的矢状骨骼生长不调,为恒牙期的常规正畸治疗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的纵向颅面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对14名男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骀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前后两次拍片的间隔时间平均24.2个月,第二张X光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测量分析牙颌面的变化,应用SAS8.0统计软件作配对t检验。结果 反映上颌的后部位置和大小的指标Ptm-S(FH)、PtmLA’-(FH),Ptnl‘-A’(PP)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的长度增加明显;反映上下颌矢向关系的ANB、A—NPg减小;上下颌长度的差值增大。两年问U1-SN增大,L1-MP保持不变,覆盖保持不变。鼻唇角明显减小。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两年间上颌生长不明显,上下颌骨关系和面型有Ⅲ类倾向,上颌切牙有代偿性唇向倾斜的趋势,以维持原有的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9.
上颌骨前牵引器与正畸联合治疗单侧唇腭裂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桦  房兵  朱敏 《上海口腔医学》2005,14(3):219-222
目的: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进行面罩式上颌骨前牵引加正畸治疗,探讨其对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14例患者在治疗前、上颌前牵引后及正畸治疗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通过9个测量指标数据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分析。数据资料用SPSS10.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以确定上颌前牵引及正畸联合治疗对上下颌骨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经上颌骨前牵引器牵引加后期正畸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切牙覆盖达2mm,咬合关系较稳定;侧面呈直面型。SNA角增加,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SNB及下颌平面角SN-MP无变化,P>0.05;颌凸角的差值有显著改变(P<0.001)。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进行整形加正畸治疗,能促进上颌骨的发育,下颌骨未见显著的变化;通过上颌前牙轴倾度增大,下颌前牙轴倾度变小以及舌代偿,上颌前牙前移,覆牙合覆盖改善。这些改变反应在侧貌上,表现为上颌突度增加,上唇变丰满,凹面形变直面形,上下颌协调。  相似文献   

10.
儿童骨性前牙反He颅面形态的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Ⅲ类错He形成的表面具复杂和多样性,本文目的是探讨骨性前牙反He儿童面形态的类型研究对象为10-13岁一前牙反He患者,共69便,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11.6岁。通过反映颅底结构、上颌和下颌骨长度、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牙及牙槽、软组织形态的19项头测量指标的样本聚类分析,将本组病例儿童的颅面形态划分为四个亚类,其中上颌发育不足、下颌长度正常,但位置前移以及产下面高不足是儿童骨性前  相似文献   

11.
唇腭裂术后牙颌畸形的早期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动矫正器对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术后10例患儿进行牙颌畸形的早期预防和矫治。用扩大簧、改良唇挡、上颌前牵引装置等不同设计的矫正器矫治不同牙颌畸形。矫治结果:保持了患者上、下牙弓宽度的协调关系;上牙弓、牙槽及颌骨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上颌及上牙弓前移,上前牙前倾,反(牙合)改正,面中份凹陷明显改善。提出了唇腭裂术后牙颌畸形早期矫治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前牙反[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UCLP术后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治疗组18例,年龄9.63±1.24岁,观察对照组14例,平均8.71±1.92岁,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使用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UCLP治疗组前方牵引后,上颌骨前移;下颌后移合并后下旋转;上下颌间关系和面型改善明显,上颌与下颌改变的比值为1:1.7。对照组上下颌不调、前牙反覆盖、凹面型加重。结论UCLP术后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畸形,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向前,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和软组织面型,应该早期矫形治疗。  相似文献   

13.
2×4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牙期前牙反因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如不及时矫治,有可能使畸形向骨性错发展的可能〔1〕;以往多采用上颌垫矫治器进行矫治,但对于反覆浅的患者,双曲舌簧唇向开展上切牙虽可使反得以矫正,但有可能使上切牙更趋唇倾,并有使上切牙成对刃或浅开的可能,使反...  相似文献   

14.
生长发育期前牙反■伴拥挤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例11~14岁恒牙早期前牙反伴拥挤Ⅱ°~Ⅲ°病例;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等方法,不拔牙矫治均取得满意效果。对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上颌牙弓前部长度、牙弓弧形长度明显增长,牙弓中段增宽,拥挤消失。这类错病例,11~14岁正是生长快速期,在适当矫治力的刺激下,可使发育不足的上颌骨加速增长,同时限制下颌骨过度发育;不仅可以排齐牙齿,解除反,而且获得更和谐的软硬组织面貌。因此,对看似拥挤严重且有前牙反的早期病例不要轻易拔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头颅侧位咽腔造影X线片及鼻咽纤维镜照相等方法对10例生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结构测量结果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对照定量分析。结果:骨性咽腔深度明显增加;腭咽间隙和腭咽闭合不全率无明显变化;咽后壁动度明显增加,软腭长度及软硬腭夹角轻度增加。结论: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联合使用前方牵引和上颌快速扩弓与单纯使用前方牵引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9~11岁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儿童,分为2组,A组(10例)在进行前方牵引前快速扩弓1~2周,B组(10例)直接进行前方牵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以McNamara测量法及传统分析项目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上颌骨及上牙弓前移,前牙反牙合改正,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2)扩弓组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侧貌改善更为显著。结论:(1)替牙牙合期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可有效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2)上颌前牵引扩弓组产生下颌骨后下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更为显著,对低角病例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由于Ⅲ类错颅面形态的表现具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目的是探讨骨性前牙反儿童颅面形态的类型。研究对象为10~13岁骨性前牙反患者,共69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11.6岁。通过反映颅底结构、上颌和下颌骨长度、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牙及牙槽、软组织形态的19项头测量指标的样本聚类分析,将本组病例儿童的颅面形态划分为四个亚类,其中上颌发育不足、下颌长度正常,但位置前移以及前下面高不足是儿童骨性前牙反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结果表明在分析骨性Ⅲ类错时,应结合多项头测量指标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为临床选择矫形治疗适应证和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段安氏骨性Ⅲ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骨性Ⅲ类错殆病例分为4.5。8.5岁,9~13岁两个年龄组,均行前方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上颌骨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NB角增大,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轻度舌倾。上唇位置前移,下唇位置无明显改变,软组织侧貌改善。两组病例对比小年龄组颌骨变化大,大年龄组牙齿的改变丈。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骨性Ⅲ类错殆能很好地促进上颌骨生长和前移,又可控制下颌骨的生长,并有效影响下颁骨的生长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Angle Ⅲ骨性反He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He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He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H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正畸上颌骨前牵引技术对唇腭裂患者在混合牙列早期出现的骨性反进行阻断治疗,研究上颌骨位置的变化情况。方法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将治疗后的结果与儿童头测量正常值比较,明确上颌骨位置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上颌骨的位置前移变化有显著性(P<0.01),但与正常值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结论后腭裂患者在混合牙列期,使用正畸方法进行上颌前牵引,可明显促进上颌骨发育.但单纯使用正崎尚不能完全矫正唇腭裂继发的颌骨畸形,必须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