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国豪  庄秋林 《腹部外科》2011,24(4):198-2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变化,手术病人中伴心血管疾病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增加了手术风险,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导致了外科病人手术治疗措施的复杂化。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此类病人手术风险,妥善进行围手术期处理,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每个外科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伴有高血压的外科手术病人日益增多,高血压成为外科手术病人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及其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围术期合理的治疗,麻醉的选择及合理的监测成为高血压病人围术期处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老年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后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按前瞻性随机临床队列研究设计,收集四个中心的582份合格病例进行分析。应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危险因素和老年病人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关系。呼吸衰竭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48h以上或全麻拔管6h后再插管行机械通气。结果共有51例患者发生术后呼吸衰竭(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种类、ASA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史和低白蛋白水平与老年病人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有关。结论临床上可根据手术种类、ASA分级、COPD病史和低白蛋白水平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心脏手术的风险。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6月不同类型心脏手术病人255例,分为A组(≥70岁)55例,B组(<70岁)200例。分析两组间病人术前危险因素、手术策略及围术期监护的特点,对比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术前危险因素中,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在A组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 EuroSCORE评分A组(5.56±2.26)高于B组(2.14±2.21, P<0.001)。术中体外循环时间A组(102.61±38.36min)显著短于B组(119.66±47.57min, P<0.05), 主动脉阻断时间A组(63.57±27.08min)显著短于B组(79.46±35.29min, P<0.05)。术后A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高于B组(P<0.05); 术后脑梗塞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总引流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准确识别高龄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策略,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积极预防并正确处理围术期并发症,可有效降低高龄患者群体心脏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6.
134例Fontan手术后早期处理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Fontan手术后早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134例病人,年龄2-34岁,体重12-66kg。施行右房与肺动脉连接72例,右房与右室连接4例。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58例,术后及时补充胶体溶液,维持适当的呼吸性碱中毒,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及降低肺血管阻力药物,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结果 术后合并低心输出量综合征40例(29.9%)。房性心动过速33例(24.6%),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9例(14.2%)。低氧血症26例(19.4%),脑部并发症20例(14.9%)。早期死亡24例,死亡率17.9%。结论 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保证吻合口足够大,必要时行开窗术,术后维持足够前负荷,积极采取有效降低肺循环阻力及降低左心房压力的治疗措施,及时纠治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早期应用抗凝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是导致围手术期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在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腹部并发症远较心脏异常更普遍,其患病率平均约为30%[1]。因此,在围手术期就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1术前护理1.1术前综合评估:为了预测手术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的可能性,从而对高危病人采取防范、保护措施,在手术前必须对病人的有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外科病人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包括:①一般情况:吸烟(>400支/年)、高龄、肥胖(体重测量指数>25)。肥胖能够导致病人出现肺容积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相对性低氧血症,在手术后阶段上述改…  相似文献   

8.
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预测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非心脏手术前后心肌缺血(MI)发生情况并探讨其预测因素。方法 以动态心电图(DCG)监测非心脏手术患者150例,术前监测至少12h,术后48h。计算出术前、术后MI发生率、平均每小时MI次数、MI时间以及MI曲线下面积;同时记录可能影响MI的有关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ASA级别、患病史、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血管药物用量、麻醉手术情况、实验室指标和其它生理指标。单因素分析明确MI的潜在预测因素后(P≤0.1),将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MI发生率为4.7%,术后为22.7%。MI发生率和MI次数在术后12~24h达高峰,MI时间和MI曲线下面积在术后0~12h达高峰。未发现术前MI预测因素,术后MI预测因素有8个。即术前DCG有MI、年龄≥65岁、术前ECG有MI、ASA≥Ⅲ级、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高VAS评分。结论 术后MI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且多发于术后第1天;根据心电图和系统病史等可对术后MI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移植肺功能丧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在供肺的保存、外科手术技术以及围手术期ICU的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原发性移植肺功能丧失(PGD)仍在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是术后30d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30d死亡率的28.9%。本文拟从PGD的定义、供者因素、受者因素及PGD的治疗等几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手术风险预测方法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备的发展,目前围手术期病死率已大大降低。术前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手术风险预测是术前评估的一种量化形式,根据病人生理状况、基础疾病、麻醉和手术对机体的影响,数字量化评价风险水平的方法。手术风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此类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麻醉的机会也日益增多。本文讨论心血管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时提高围术期安全的几个问题。术前正确评估是决定围术期处理的决定因素此类患者的术前评估是个难点 ,手术风险不仅与原有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也与需手术治疗的疾病相关 ,还与手术创伤、手术医师的技巧、麻醉医师的处理水平等相关。一般而言 ,心脏疾病检查和治疗的适应证与非手术期相同 ,但是在时间上则与非心脏外科情况的紧迫性相关。对于威胁生命必需急症手术的患者而言 ,原则上无绝对手术禁忌。内…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临床上较少见,加上其有解剖、生理上的特殊性,破裂后的诊断、处理更加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也较高。我院自1995.6~2000.6,收治18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的病人,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合并冠心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病例也在增加。据调查,非心脏手术人群中,3.9%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其中16.4%在围术期发生心脏并发症。因此,围术期正确处理冠心病是直接关乎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介绍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一些进展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心脏术后早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心脏术后早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与围术期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记录95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12 h内的每小时SvO2、心指数(CI).按SvO2均数分为<60%(Ⅰ组,n=10)、60%~70%(Ⅱ组,n=45)、>70%(Ⅲ组,n=40)三组.统计各组患者年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ACT)、ICU停留时间、术前基础疾病和在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数.结果各组间年龄、LVEF、基础疾病发生数无显著性差异.Ⅰ组的ACT、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较Ⅱ、Ⅲ组显著延长,CI降低,循环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某些围术期因素可降低心脏术后早期SvO2水平.SvO2水平低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30%~60%的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涉及心脏不良事件,非心脏手术术后死亡的病人中半数以上都是因为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如何降低心血管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死率显得意义非常重要。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病人如何实施  相似文献   

17.
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都有了明显下降,特别是胰腺疾病专业诊治中心的手术死亡率已控制在5%以下。但是,Whipple术的术后副反应,如术后体重下降和倾倒综合征等问题尚不能解决,因此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被应用到了胰头癌的手术治疗中。其主要优点是使病人术后完整保留胃的储存和消化功能,有效防止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利于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龄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我们收治了43例60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现对其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人围术期主要并发症是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高发时间是手术当天和手术后第一天。胸部、上腹部手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约为其它手术的3倍[1]。已有报告表明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心绞痛效果确切,并能使心肌缺血改善[2]。围术期广泛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病人的影响尚有争议。本研究拟评价广泛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胸部、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于1999~2000年间,选择胸部或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术前有心绞痛、心律失常或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的病人60例。年龄4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处理对HIV阳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到2014年2月,本研究收集49例骨科HIV阳性合并闭合性骨折患者(治疗组)及68例HIV阴性闭合性骨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给予钢板螺钉、髓内钉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组通过围手术期应用营养支持、免疫调节药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中精细操作规范手术程序等处理;观察组仅给予一般围手术期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科并发症、HIV/AIDS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其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和CD4^+T淋巴细胞等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结果49例HIV阳性患者中四肢骨折36例(占73.46%),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20.41%),多发骨折3例(6.12%)。给予早期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39例(占79.59%);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7例(14.29%);脊柱骨折行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0例(占20.41%)。经过特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除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不良,其余全部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发生机会性感染1例,无骨感染,无术后死亡、无其他严重骨科并发症(如肺栓塞、骨不愈合或慢性骨髓炎等)。对照组患者术后仅3例切口延迟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感染,无术后死亡及严重骨科并发症。治疗组(15例营养不良患者)予营养支持、免疫调节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血红蛋白等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HIV阳性闭合性骨折患者,通过合理术前评估、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及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