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40岁鼻出血患者的常见鼻出血部位。方法:表面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查找出血部位。结果:69例接受了鼻内镜检查,出血位于下鼻道穹窿顶17例,鼻底1例,中甲前端对应中隔部位包括嗅裂前段鼻顶17例,中鼻甲下缘1/2处1例,中鼻道后端3例,利特尔区2例,即查到出血部位的共41例占59%(41/69)。未查到出血部位的28例,占41%(28/69)。结论:≥40岁鼻出血患者的鼻出血部位并不是吴氏鼻一鼻咽静脉丛和鼻中隔后部动脉,而是来自下鼻道穹窿顶的颌外动脉分支和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及嗅裂前段的鼻顶等部位的筛前动脉出血。  相似文献   

2.
鼻腔鼻窦额外牙为一少见鼻疾。我科曾遇1例。特报告如下。患者女,25岁。因右侧鼻腔流黄脓涕1个月,味臭,于1997年8月1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无鼻塞及鼻出血史。前鼻镜检查见右鼻腔底部距前鼻孔约1cm处有软组织隆起,其后方有一约0.6cm×1.0cm大小黄白色肿物,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无触痛,下甲粘膜轻度糜烂。上列牙齿整齐,无缺牙,硬腭口腔面无隆起,无缺损。鼻内镜检查见右鼻底部有一约0.6cm×1.0cm黄白色肿物,根部附着于鼻底。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中鼻道正常,其后方及中隔面正常。左侧鼻底平坦,中、下鼻道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在后鼻出血应用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54例自发性鼻出血的成年病人组成研究组。经作者收入院的28例为A组,用鼻内窥镜检查和电灼处理;由其他医生收入院的26例为B组。对二组中的前鼻出血病人未作进一步研究。A组28例中16例(57%)为前鼻出血,其余12例为后鼻出血,年龄为35~84岁,平均57岁,经鼻内窥镜检查后发现出血位于中隔后部8例、中鼻道2例、下鼻道1例、鼻底1例。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0.5ml后电灼,10例出血停止,2例经内窥镜引导用“微型填塞”直接加压止血。内窥镜检查后2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窥镜射频治疗下鼻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下鼻道出血的特点及鼻内窥镜结合射频治疗下鼻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接受经鼻内窥镜射频治疗下鼻道出血8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下鼻道出血多发生在41~50岁,81例中1次治疗有效 76例(93.8%),1例行血管造影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治愈.术后随访3月无复发,无并发症 .结论下鼻道出血部位隐蔽,不易发现,经鼻内窥镜结合射频是治疗下鼻道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下YAG激光治疗隐蔽性鼻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临床上,经常规保守治疗或鼻腔填塞仍反复出血者并非少见。除血液和心血管疾患等出血因素外,出血部位隐蔽,治疗中对出血血管不能进行有效的封闭是鼻出血最常见的原因。1996年2月~1997年2月,我们采用电视监控鼻内窥镜下YAG激光治疗隐蔽性鼻出血用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亚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朋例,女10例;年龄比~76岁,平均39岁。病史6d~18年。出血部位:下鼻道中后部5例,鼻丘1例,中鼻道后份1例,鼻底后段8例,中鼻甲附着绿后外侧1例,鼻中隔后段17例,鼻咽部5例。既往局部有外伤史15例,血压价高8例(…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经上颌窦镜检查证实的慢性上颌窦炎100例(男46、女54),年龄17~62岁,用4mm,30°内窥望远镜进行系统的鼻内窥镜检查,包括中鼻道和前组筛窦和中鼻道窦口区。结果:58例为两侧上颌窦炎,42例为一侧上颌窦炎。内窥镜所见:①鼻道窦口区病变有鼻丘水肿、中甲前端息肉样变、中甲前端附着处粘膜息肉样变、钩突水肿和息肉样变、来自额隐窝、前组筛窦、上颌窦开口的息肉、筛泡  相似文献   

7.
下鼻甲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下鼻甲手术提供局部解剖学数据。方法 在1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鼻后外侧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蝶腭动脉大多(90%)在蝶腭孔处已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和鼻后中隔动脉,二者在蝶腭孔处外径分别为0.84mm和0.98mm。鼻后外侧动脉发出下鼻甲动脉和中鼻甲动脉,其外径分别为0.70mm和0.63mm。下鼻甲动脉在中鼻甲后端附着处下方约3mm处起始后垂直下行,经中鼻道粘膜下进入下鼻甲后方,在下鼻甲近内侧面与上面交界处的粘膜下前行,沿途分支分布于下鼻甲及下鼻道,且有分支与中鼻甲动脉吻合。结论 鼻后外侧动脉是鼻腔外侧壁血供的主要来源,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应注意保护下鼻甲动脉,以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1996年以来在界内窥镜下应用微波凝固治疗顽固性鼻衄10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7例中,男58例,女49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5岁。出血部位;右侧鼻腔50例,左侧鼻腔48例.双侧9例。鼻中隔前部对例,中部27例,后部11例,下鼻道10例,中鼻道6例,下鼻甲后部12例,嗅裂区10例。1.2手术方法:患者取坐位,清理鼻腔内血凝块,用1%地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行鼻腔内表面麻醉后,插入鼻内窥镜,自前向后依次检查鼻中隔、下鼻道、下界甲、中鼻道、中鼻甲及嗅裂,寻找出血部位,若鼻腔进行性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难治性鼻出血位点与年龄相关的分布特点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149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分析其出血部位的特点及规律。结果 149例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39例;年龄 18~87岁,平均(53±14)岁;青年组36例,中年组52例,老年组61例。149例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腔探查止血术。其中明确出血部位后行电凝止血或微填塞145例,并记录出血部位;未明确出血部位患者4例。三组患者最常见出血部位依次为:青年组:下鼻道穹窿22例(61%),中鼻甲后段13例(36.1%),嗅裂区中隔面1例(2.7%);中年组:下鼻道穹窿23例(44.2%),中鼻甲后段10例(19.2%),嗅裂区中隔面17例(32.7%);老年组:嗅裂区中隔面37例(60.6%),中鼻甲后段15例(24.6%),下鼻道穹窿7例(11.5%)。结论  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中,青、中年患者出血部位以蝶腭动脉分支出血居多;老年患者出血部位以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分支出血居多。随年龄增长蝶腭动脉分支出血比例减少,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分支出血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 1997年 6月至 2000年 6月在鼻内窥镜下用 YAG激光对43例鼻深部出血患者进行了治疗。男32例,女11例;年龄29~71岁,平均51.05岁。左侧鼻出血21例,右侧18例,双侧2例。治疗前28例曾行鼻腔填塞,其中有9例曾行后鼻孔填塞,均未能止血。病史3~16天,出血次数5~22次。出血部位:下鼻道内及Woodruf静脉丛17侧,鼻中隔中、后段及上部12侧,中鼻道内7侧,中鼻甲前上筛前动脉分布区5侧,下鼻甲后端2侧,鼻后孔缘1侧,鼻阈后上鼻腔顶部夹缝内1侧。伴发疾病:高血压16例,尿…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下寻找鼻腔深部出血点的体会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1994年 6月~ 1999年 12月对 84例前鼻镜下未能窥及出血点的鼻腔深部出血做了鼻内窥镜检查 ,均为单侧。其中男 5 1例 ,女 33例 ,年龄 2 2~ 84岁 ,平均49 .6岁。鼻内窥镜检查 :非出血状态下 ,充分收敛麻醉后 ,用吸引管清除鼻腔内积血。鼻内窥镜下将中鼻甲推向外侧 ,仔细检查接近鼻顶处与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中上部。而后将中鼻甲轻微骨折内移 ,检查中鼻道。最后检查下鼻道 ,必要时做轻微下鼻甲骨折内移。填塞情况下仍处于出血状态的患者 ,使用麻醉棉片逐步替代原有填塞物。数分钟后 ,试着从鼻腔上部或下部依次抽出部分棉片 ,至发现出血为止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成人严重鼻出血位置分布规律及有效微创处理方法。方法:通过鼻内镜观察成人严重鼻出血位置,并以微创手段进行止血。结果:129例成人严重鼻出血患者出血部位:鼻中隔嗅裂区及鼻顶前端68例(52.7%);下鼻道后端穹隆部37例(28.7%);蝶筛隐窝下方10例(7.8%);利特尔氏区8例(6.2%);中隔后上端5例(3.9%);部位不明1例(0.8%)。查明出血部位的128例患者为动脉出血,均予电凝止血。结论:绝大多数患者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嗅裂区、鼻顶前端和下鼻道后端穹隆部;鼻内镜下绝大多数出血部位均可发现;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创伤微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鼻科学     
20030020下鼻甲动脉的应用解剖/向宇燕…//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一2002,8(2)一123一24 目的:为下鼻甲手术提供局部解剖学数据。方法:在1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鼻后外侧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蝶愕动脉大多(90%)在蝶愕孔处已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和鼻后中隔动脉,二者在蝶愕孔处外径分别为。.84mm和。.98mm。鼻后外侧动脉发出下鼻甲动脉和中鼻甲动脉,其外径分别为。.70mm和o.63mm。下鼻甲动脉在中鼻甲后端附着处下方约3mm处起始后垂直下行,经中鼻道粘膜下进人下鼻甲后方,在下鼻甲近内侧面与上面交界处的粘膜下…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告鼻内CO_2激光手术250例,手术在显微镜下施行。全麻206例,局麻44例。气化/切除两侧息肉31,单侧息肉19,两侧下鼻甲部分切除61;活检和气化中隔血管瘤7,肉芽瘤5,乳头状瘤8,鳞癌1;气化毛细血管扩张9,粘连7;切除/气化中隔棘或偏曲86;气化鼻前庭狭窄13,鼻小柱囊肿3。并发症共20例:计术中明显出血1,中度出血3;术后明显出血1,轻度出血6;中隔穿孔2,干燥性鼻炎1,鼻阻塞复发4,鼻皮肤表面热灼伤2。鼻内激光手术的防护措施:术者两手戴湿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1998年5月起,在鼻内窥镜下应用WNZ普通型微波治疗仪(电子部43所恒力公司产)热凝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12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7例患者中,男89例,女38例;13~52岁,平均31.4岁.病程3~31年,平均12.6年.患者均有非季节性鼻塞、流涕,查体见双下鼻甲肥厚,麻黄素收缩效果差,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重点是下鼻甲表面、下鼻道和中鼻道,将O0鼻内窥镜自前鼻孔伸入鼻腔,通过监视器从总鼻道、中鼻道、下鼻道3个方位显示肥大的下鼻甲,用双极或单极探头置于下鼻甲粘膜肥大处,脚踏开关,使用功率40~50W,时间4s,使肥大的下鼻甲组织凝固收缩至颜色发白,无烟雾、焦痂及出血.依次从后向前延续,取5~6个点,以白斑边缘相连为度.治疗后口服抗生素、抗组胺类药物及地塞米松0.75mg 4~5d,1周内用1%麻黄素滴鼻,术后第3天复查时取出鼻痂及伪膜,以后每周复查一次,至3个月.  相似文献   

16.
2002年4月至11月我院利用低温消融射频技术治疗少年儿童慢性肥厚性鼻炎30例,男21例,女9例,8~16岁,平均13.4岁.病程2~5年,平均3年.患者均持续性鼻塞,头昏,嗅觉减退,时有脓涕.体检示双下鼻甲黏膜肥厚,鼻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状,色暗红,触之有硬实感,不出现凹陷,1%麻黄素棉片收敛效果欠佳.治疗时患者取坐位,用1%麻黄素加1%丁卡因棉片收敛麻醉双侧鼻腔(包括中鼻道、下鼻甲、下鼻道及中隔面),重复麻醉2~3次,麻醉成功后,使用美国ENTec射频等离子体手术系统将连接在射频发生器上的专用手术刀头,在鼻内窥镜直视下,从下鼻甲后端、中端、前端3处分别插入.每个位置插入下鼻甲内后踩住切割踏板持续激活射频电极10s,迅速使黏膜组织消融、缩小、发白,然后将专用手术刀从组织内抽出.射频专用手术刀头插入下鼻甲前需将刀头前端沾上生理盐水,以形成刀头前端的电离效应,以利于刀头插入下鼻甲黏膜.若术中射频消融点出血,踩止血踏板凝血.术后口服抗生素,鼻腔滴1%氯麻液,3次/d.术后3d伪膜开始脱落,7d鼻阻塞减轻,14d伪膜消失,鼻黏膜恢复正常.30例患者除2例行2次射频治疗外,余均1次治愈,鼻塞、头昏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鼻道后穹窿部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例下鼻道后穹窿部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反复、频发、动脉性出血,出血位置隐蔽,常规行前后鼻孔填塞后仍反复间断出血,所有患者均在全麻鼻内镜下行鼻腔探查及电凝止血术。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中探及出血点位于下鼻道后穹隆部,通过电凝止血术一次止血成功,随访1~3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临床中反复顽固性鼻出血、前后鼻孔填塞无效时,需考虑下鼻道后穹隆部出血,鼻内镜下单极电凝止血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67岁.因右侧鼻腔反复出血1年,于1996年10月20日收入院.患者每次鼻腔出血前先有右侧头部搏动感,此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右侧鼻孔出血,坐位时从鼻前孔喷流而出,阻塞后改由口内吐出,出血量多且急,每次约200~500ml,经鼻腔堵塞后,逐渐止住.经CT及鼻内窥镜下检查鼻腔、鼻咽部均未探查到出血灶.1年来共出血8次.此次入院因鼻出血量不大,故在吸引器吸血下观察出血部位,见血液主要由鼻腔顶前部中鼻道内搏动性涌出,再流至鼻腔前部及鼻后孔,麻醉后只填塞中鼻道,出血逐渐止住.CT片示前组筛窦有均匀雾状密度增高区,CT值53Hu,未见骨质破坏改变,血常规检查除RBC为3.5×1012/L,Hb115g/L偏低外,余均正常.血压25/14kPa,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初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鼻出血(筛前动脉区).局麻下经右鼻内眦作弧形切口,分离眶内侧骨膜,在内眦韧带后约15mm处找到筛前孔,分离出筛前动脉,用丝线结扎2次,缝合切口.术毕抽出鼻腔内油纱条,未再出血.随访2年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综合治疗措施。方法:212例鼻出血住院患者中23例(10.8%)确诊为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1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其余22例在局部麻醉下行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所有患者在术中排除了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术中行下鼻甲骨折内移位后见下鼻道后穹窿活动性出血,立即给予双极电凝止血。术后电凝区域及鼻黏膜糜烂处填塞少量纳吸棉组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发现明确的出血点并成功止血;术后1周内未再出血。随访6~12个月患侧鼻腔无再发鼻出血,无鼻腔粘连。结论:难治性鼻出血如排除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则应考虑下鼻道后穹窿出血的可能。术中将下鼻甲往内侧骨折移位彻底暴露下鼻道后穹窿并仔细探查是发现和治疗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向鼻底和中隔粘膜下镇入塑料移植物的鼻腔缩窄术是臭鼻症的有效疗法之一,可恢复鼻腔内解剖结构的正常关系,术后患者主观症状可明显改善。但术后1~3年观察,可见到部分移植物脱出和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文内引2例远期并发症。一例为术后26年复查时见因总鼻道狭窄致成双侧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用常规疗法疗效不好,经取除部分移植物、鼻道变宽治愈。另例为术后25年复查,见中隔软骨部穿孔及出血性由芽,经取除部分移植物后治愈。臭鼻症手术治疗的远期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