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Ki-67抗原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评价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鼠抗人Ki-67抗原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F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单克隆抗体对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正常膀胱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Ki-67与MVD在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1)。肿瘤中Ki-67指数和MVD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Ⅰ级与Ⅱ级、Ⅲ级与Ⅳ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浸润性肿瘤组高于表浅肿瘤组(P<0.01);术后2年随访复发组高于未复发组(P<0.01)。MVD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直径大于2cm组MVD高于肿瘤直径小于2cm组(P<0.05)。结论:Ki-67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且与膀胱肿瘤血管形成有关。Ki-67指数和MVD对评价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形为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COX-2、p53、PCNA和nm23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Ji SQ  Hua YW  Zhuang J  Gao Y  Kong Y  Han SL  Shao YF 《癌症》2002,21(6):619-624
背景及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COX-2,p53,PCNA和nm23基因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关它们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旨在了解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胃癌手术切除71例标本中上述基因表达,结果:(1)胃癌COX-2过表达率为70.4%(50/71例),且过表达与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LN)及临床 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或0.01),(2)71例胃癌标本的p53和PCNA过表达率分别为74.6%,和78.9%,其中LN(+)胃癌p53和PCNA过表达(86.7%,88.8%)分别高于LN(-)病例(53.8%和61.5%)(P<0.05),(3)LN(-)病例的nm23低表达率(88.5%)显著低于LN(+)病例的62.2%(P<0.05),且I+II期病例的mm23低表达91.3%明显高于Ⅲ+Ⅳ期病例62.5%(P<0.05)。(4)COX-2和p53,PCNA和nm23基因2个以上表达病例与表达异常或因素表达异常者相比,在组织学类型,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胃癌COX-2与p53,PCNA和nm23异常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生成在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D34单克隆抗体QB-END/10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68例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旨在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在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结果发现,所有胃癌组织中平均MVD为18.2土10.9,MVD随肿瘤侵袭深度、TNM分期的增加而增大,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VD(20.85士10.1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4.32土10.67)(P<0.01)。有血管、神经侵犯的胃癌患者MVD明显高于无血管、神经侵犯者(P<0.01)。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高MVD(≥18)胃癌患者比低MVD(<18)患者预后明显为差(P<O.05),MVD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生成是胃癌侵袭、转移发生必不可少的环节,MVD是衡量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和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PCNA标记指数(PCNA LI),并分析VEGF与MVD、PCNA LI的相关性。结果:98例大肠癌中,VEGF表达阳性36例(36.7%);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其MVD和PCNA LI显著高于VEGF阴性(P<0.05)。VEGF表达与MVD、PDNA LI显示正相关(P<0.05)。有转移组(有包淋结转移移和远处转移VEGF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VEGF表达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高。结论:VEGF在大肠癌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m23及PCNA与大肠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PCNA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和利用nm23多克隆抗体,显示nm23基因的突变缺失或降低表达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结果PCNA与大肠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肿瘤分期(P<0.01)及预后有关,nm23与肿瘤转移(P<0.05)、肿瘤分期(P<0.05)有关。nm23及PCNA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大肠癌组织中nm23及PCNA指数能反应大肠癌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不典型增生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X—2及PCNA在232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的预后意义。结果COX—2、PCNA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者(P<0.0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0.01);COX一2及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均密切相关(P<0.01);COX一2阳性表达及PCNA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或低表达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COX—2表达、浸润深度、血管浸润均为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COX—2、PCNA在胃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6例原发性大肠癌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大肠黏膜组织ALCAM的表达量。ALCAM蛋白表达量以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CD3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根据CD34的染色情况计算大肠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根据PCNA染色情况计算肿瘤细胞PCNA标记指数。结果大肠癌肿瘤组织ALCAM阳性率48.20±20.68,明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10.58±2.03。肿瘤组织MFI10.05±4.47,明显高于癌旁黏膜4.56±2.10(t=9.832,P〈0.001)。ALCAM的表达增强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随着ALCAM表达增强,细胞增殖指数也随之升高(P〈0.05)。大肠腺癌ALCAM蛋白MFI与MVD呈正相关(r=0.267,P〈0.05)。而ALCAM蛋白肿瘤细胞阳性表达率与MVD未见明显相关(r=0.234,P=0.059)。结论ALCAM在大肠腺癌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提示ALCAM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0例胃癌和20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Bcl-2,Fas)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胃癌的梯度,细胞凋亡指数(AI)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cl-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Fas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二者有相关性(P<0.05),PCNA阳性表达率(即增殖指数,PI)逐渐升高(P<0.01),结论: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已存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异常,使增殖/调亡比值加大,是胃粘膜异型增生向胃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及胃癌中的HIF-1α、VEGF、及PCNA。结果腺癌中HIF-1α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X^2=9.35,P〈0.05),腺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X^2=11.94,P〈0.05),腺癌中PCNA高增殖活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X^2=8.31,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HIF-1α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2=6.21,P〈0.05),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HIF-1α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HIF-1α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2=5.99,P〈0.05),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VEGF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VEGF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有淋巴结转移者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2=5.19,P〈0.05)。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PCNA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PCNA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在胃癌中HIF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X^2=8.42,P〈0.05),HIF表达与PCNA呈正相关(X^2=7.35,P〈0.05)。结论HIF-1α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及细胞增殖,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和多西环素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57只,进行小鼠B16黑色素瘤动物实验,将小鼠分多西环素组(D)、多西环素加内皮抑素组(DE)、内皮抑素组(E)和空白对照组(C)4组,给予内皮抑素和多西环素处理,取瘤组织进行苏本素-伊红(HE)染色,比较各组坏死率、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三个药物处理组MVD数量均较对照组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88,P〈0.05),表明多西环素和内皮抑素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由于多西环素和内皮抑素减少了肿瘤血供进而抑制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坏死,三个处理组瘤细胞坏死率均较对照组高.其中多西环素加内皮抑素组(DE)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9,P〈0.05),PCNA在各处理组的表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729,P〈0.05).结论:多西环素和内皮抑素联合使用,影响黑色素瘤组织PCNA的表达和微血管生成.明显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量元素背景值与癌症关系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癌症发病率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癌症高发区江苏省扬中市土壤中Cu、Pb、Zn、Ni、Cr、As、Se、Co、V、Mn、F等 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贡献率大的主成分与 1991- 1999年癌症发病率做多重回归分析。结果 :土壤 11种微量元素间存在较强相关性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第一主成分与癌症发病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 ,显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胃癌、肝癌及全部癌发病率均呈负相关 ,其中Se元素作用最强。结论 :土壤微量元素 ,特别是Se元素的含量可能在癌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E cad和 β cat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 cad和 β cat在 3 2例结肠黏膜、3 0例结肠腺瘤、96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 cad和 β cat在结肠腺癌病例中的异常表达显著高于结肠黏膜和结肠腺瘤 ,P <0 0 1。E cad、β cat在低分化腺癌中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 ,P <0 0 1。结肠癌浸润肠壁全层病例的E cad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浸润肌层者 ,P <0 0 5。结肠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E cad、β cat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E cad和 β cat异常表达率与结肠癌Duke’s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1,P <0 0 5。结肠癌E cad、β cat正常表达病例的 5年生存率远高于E cad、β cat异常表达者 ,P <0 0 1。 结论 :同时检测E cad和 β cat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中异常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和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3种肿瘤标志物在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阴性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中的诊断价值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收集AFP阴性PLC 48例患者,良性肝病4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DCP、GPC3和HSP70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AFP阴性PLC组患者血清DCP、GPC3和HSP70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DCP、GPC3和HSP70联合检测对AFP阴性PL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 DCP、GPC3和HSP70联合检测对AFP阴性PL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 -2 (COX 2 )和P -耐药糖蛋白 (P gp)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和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 )检测64例胆囊癌组织标本中COX 2和P gp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COX 2和P gp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71 9% ( 4 6/ 64 )和 65 6% ( 4 2 / 64 ) ,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两者的阳性率 4 8% ( 2 / 42 )和 7 1%( 3 / 42 ) ,P <0 0 5 ,P =0 0 0 6。COX 2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P <0 0 5 ,P =0 0 0 0、0 0 0 0、0 0 1,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P g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P <0 0 5 ,P =0 0 0 2、0 0 0 1,而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 ;二者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均无关。COX 2与P gp的表达调控呈正相关 ,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 ,r =0 42 5 ,P<0 0 5。结论 :在胆囊癌中 ,COX 2、P gp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并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COX 2和P gp的协同作用在肿瘤多药耐药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选择性COX 2抑制剂的应用会预防肿瘤耐药并提高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Meta和pooled分析方法在癌症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癌症流行病学研究中经常采用Meta和pooled两类综合分析方法,结合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对比,方法 以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中的两个危险因素(肺癌家族史和父母吸烟史)为例,首先进行各项研究单位的独立分析,然后采用Meta和pooled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并将两类综合分要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两变量各中心资料独立分析时,其参数估计值(比数比OR)及统计学检验结果均不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CEA、NSE、CYFRA2 1 1水平与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6 0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NSE、CYFRA2 1 1水平。结果 :肺腺癌CEA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及小细胞癌 ,肺小细胞癌NSE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及腺癌 ,肺鳞癌CYFRA2 1 1水平明显高于腺癌及小细胞癌。腺癌CE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鳞癌CYFRA2 1 1的阳性率高于腺癌及小细胞癌。 3项肿瘤标志物以NSE对肺癌检出阳性率最高。治疗后CR、PR患者肿瘤标志物下降显著 ,可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结论 :CEA对肺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CYFRA2 1 1对肺鳞癌的诊断意义较大 ,NSE检测肺癌意义较大。血清 3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对判断肺癌病期早晚及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肝脏炎症对AFU诊断肝癌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岩藻糖苷酶 (AFU)作为肝癌标志物在有炎症活动的肝炎后肝硬化这一特殊人群中的诊断价值 ,以寻找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癌的筛查。方法 :收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 4 2例 ,肝癌患者血清 4 3例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 2 4例 ,疑似肝癌患者 6例 ,正常人血清 5 3例 ,分别以酶法和免疫放射方法对AFU和甲胎球蛋白 (AFP)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FU含量为4 5 5 64± 15 3 5nmol/ (mL·h) ,肝癌患者为 5 0 2 2± 2 30 2 4nmol/ (mL·h) ,慢性肝炎患者 5 0 0± 12 7 0 5nmol/ (mL·h) ,三者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清 32 4± 5 7nmol/ (mL·h)。肝癌患者AFU水平虽然高于肝硬化患者 ,但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AFP含量 ,肝癌患者AFP含量显著高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 ,P <0 0 0 1。方差分析显示肝硬化和肝癌血清中AFU活性不随AFP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结论 :AFU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和肝癌患者血清中均明显升高 ,AFU的测定难以对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进行区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存在的炎症使AFU作为肝癌标志物的诊断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8.
花生四烯酸通过脂加氧酶(lipoxygenase,LOX)途径代谢产生多种生物活性脂类,这些脂类在炎症、血栓形成和肿瘤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OX按照组织分布被分为5- 、8- 、12 -、15- LOX4 个家族,血小板型12 LOX是LOX的一种,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廿碳四烯酸。血小板型12 -LOX在正常组织中主要分布在血小板、人皮肤表皮细胞细胞质和微粒体中。近来研究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中不仅可检测到血小板型12- LOX的表达,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瘤细胞表达增强。血小板型12 -LOX催化的代谢产物,如12(S) 羟廿碳四烯酸,已被证明涉及肿瘤细胞凋亡、肿瘤血管形成,因此血小板型12 LOX也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目标。多项研究表明,血小板型12 -LOX的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肿瘤,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能有效抑制胶质瘤。对血小板型12- LOX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机制进行讨论,另外,对血小板型12- LOX抑制剂预防和治疗肿瘤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呼吸系疾病患者血清神经节苷脂与癌胚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呼吸系疾病患者血清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GLS)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含量及意义。方法:测定患者血清GLS、CEA,分组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结核、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组血清GLS含量分别为(908±300)、(755±316)、(820±294)、(570±147)mg/L;阳性率分别为87·8%、42·8%、61·1%和23·4%。四组血清CEA含量分别为(19·3±20·1)、(10·7±5·6)、(11·7±8·4)和(10·9±9·9)μg/L;阳性率分别为39·1%、20·0%、13·9%和18·8%。恶性肿瘤组中肺癌患者GLS含量及阳性率呈现未分化癌>鳞癌>腺癌,CEA正相反。GLS和(或)CEA阳性在恶性肿瘤组占92·2%,可作肺癌初筛指标;GLS和CEA阳性在恶性肿瘤组占34·8%,在非癌各组总计占5·8%,可作肺癌诊断指标。结论:肺癌患者血清GLS显著增加,对肺癌诊断有一定意义;GLS与CEA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可能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 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 5 1 5 % ,而PR、ER阳性者为 10 7%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 ,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