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水气》篇)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之训,已为千古不易之定论,历代医家无不奉为圭臬,似乎不容怀疑。思之既久,反复诵读,体会再三,始觉并非如此。继而通过临床,细心体察,亦不尽然。现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对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前人治疗水肿,认为腰以上肿,发病急,病程短,肿势盛,多为阳水;而腰以下肿,起  相似文献   

2.
《金匱要略——水气病脈证并治第十四》說:“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給后世指出了一条治疗水肿的重要法则,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家所遵循着。为什么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而腰以下肿和腰以上肿又是指什么病?《金匱》,没有明确記載。作为水肿的重要治疗法則,这一条有必要提出分析討論的。(一)  相似文献   

3.
“开鬼门洁净府”不是发汗利小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会敏  董尚朴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5):264-264,266
通过对文字、《内经》原文等方面的探讨 ,阐明“开鬼门洁净府”是以通利大便的方法清肃肺脏、治疗水肿 ,否定了自唐代王冰以降所谓发汗利小便的注释  相似文献   

4.
痹证与湿邪、风邪关系密切,利小便祛除湿邪,小发汗祛风除湿,皆可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胡希恕认为痹证初起于表,日久迁延不愈,治疗需先辨八纲,次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施治的尖端"。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按照胡希恕辨证施治经验,在六经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治疗痹证可取得安全可靠的疗效。本文从利小便、小发汗施治及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方证辨证之法总结胡希恕临证治疗痹证经验,深入理解胡希恕治疗痹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桑螵蛸为螳螂子之卵鞘,传统认为以产于桑枝上者为最良,故名曰桑螵蛸。本品咸甘、平。入肝肾、膀胱经。《本经》称其:“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自晋、唐以后各家本草以及现代之中药学,多盛言其强肾助阳、涩精、止带、缩小便之功,较少谈及“通五淋、利小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中“小便如粟状”一句的理解自古就是难点。然而诸家对“小便如粟状”之解释皆随文演义.使仲景本义更加晦涩难明。其中以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的解释最为典型:“云小便如粟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咸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者,病在肾与膀胱也。”  相似文献   

7.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温热论》。但叶天士及其以后的医家都未曾明确指出此语中“阳”是指何处之“阳”,笔者认为此“阳”乃指三焦气化功能,侧重脾阳。一、从三焦及脾之生理功能生理特性来看三焦属少阳,主气机升降出入并司通行水道,是元气运行的通道,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以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若湿热病邪羁留则气机郁滞而水道不利以致痰湿内停为患,对此用以利小便为主结合宣上、畅中的治法,可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通畅湿热病邪自去。脾有运化水谷和水湿的生理功能,这些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脾阳的推动,只有在脾阳运通的条件下,才能运化水谷和水湿,否则脾阳不通失其健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遏脾阳,所以治疗湿温病通脾阳是其关键。二、从湿温病的病因病理来看湿热病邪是湿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夏秋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  相似文献   

8.
气化作用正常与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人体之气一有怫郁,则百病由生。强调湿热之邪易困阻人体气机,阻碍人体气化功能,而通阳是治疗湿热证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恢复人体气化功能的主要手段,但"通阳"并不是单纯的用利尿之品来利小便,而是根据湿热邪气在上焦、中焦、下焦的不同具体部位,使用利尿药配伍宣降肺气、健脾运化、助膀胱化气之品从根本上实现"利小便以通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小议通阳法之源,《内经》提出"解郁"思想、《伤寒杂病论》之"通阳"思想,开"通阳法"之先河,叶天士在继承的基础上,认为温病通阳以"甘淡祛湿"为总纲,以"甘淡祛湿"而达"祛湿通阳",其法当应宣通三焦、恢复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0.
立足《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等相关温病学著作,结合《伤寒论》中苓桂剂的条文内涵,比较"通阳"与"温阳"的区别,阐释"利小便"的应用范围,辨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整体临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对此理解,后世注家说法不一。如宋仁甫曰:“阳虚者.本多痰湿,受寒湿非姜、附、术、苓不能去。”而吴锡璜说:“利阴分之湿寒即所以通阳。”有关温病学教材对此论述亦欠全面。而此对温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笔者请试粗论。“通阳”,主要适用于湿热类温病,对于温热类湿病并挟湿邪亦可同样运用.在湿热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湿与气”盛衰涓长变化的矛盾。湿住粘滞重浊,湿热交混,郁而不化,阻遏阳气运行是湿热类温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因此,通阳是其治疗的…  相似文献   

12.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述湿热病治疗原则时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多年来在临床上对湿温病的治疗研究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但若仅从字面上理解,有时容易引起一些误解,亦可能造成治疗上的  相似文献   

13.
林明欣  裴倩 《中医杂志》2011,(19):1705-1706
通过文献研究及总结,不囿于《温病学》体系,立足《伤寒论》之五苓散,重新认识通阳不在温,而在于利小便。  相似文献   

14.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针对温病中的湿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5方面来理解:其一,因湿邪易遏阳气即成"阳遏"之证,故治求通阳;其二,因湿热病热湿相合、湿遏热蕴,此时的"阳微"多为假象,故不可妄用温热之药;其三,"而在利小便"是因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为治湿大法;其四,"在利小便"并非指仅利小便,汗、吐、下等法均可酌情应用,中心思想为"给邪以出路";其五,"不在温"是说不应轻易用温热之药,非指绝对不可用温药,若确系阳气不足则应于方中加入姜附等温阳之品以助阳除湿,"随证治之"方可应临床之万变。  相似文献   

15.
16.
17.
自"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提出以后,利小便的方法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重视,然而,并非所有的湿病都要利小便,即湿邪为病有宜利小便者,有不宜利小便者.今就临床上遇到的治湿不利小便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说法的由来,对湿邪的产生和治疗进行了分析,驳斥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机械化思维,提倡治疗湿邪要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因饮停湿聚、痰凝瘀阻所致的阳气不通、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拓宽了思路。笔者将此理论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