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中性粒细胞数在成人低于2.0×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10岁的儿童及婴幼儿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ulocytosis)。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同种免疫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utoimmuneneutropenia,AIN)和自身免疫性疾患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同种免疫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胎儿携带母亲体内不存在的父源性粒细胞抗原,引发母体产生针对粒细胞的同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诱发粒细胞的减少。1病因和发病机制AIN的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肿瘤病人,尤以急性白血病病人,在化疗中发生中性拉细胞减少并继发感染时的治疗及其他处理。文中所介绍的处理原则值得临床上重视,因为对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并继发感染的病人,延迟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文中所介绍的一些新抗菌素,有的国内已生产,有的可能不久便会试产,可供今后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Np)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综合征,逐年增多,引人关注。为了能在临床上探究其病因和发病机理,须按照以下之诊断步骤:首先确定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其次明确 NP 的病因和机理,最后探索其功能缺陷类型.  相似文献   

4.
巯甲丙脯酸(captopril,CPT)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伴有肾功能不全、胶原性血管疾病或大剂量(≥150mg/d)时,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P);但在无胶原性血管病或肾病的情况下,小剂量CPT(≤75mg/d)导致NP还未见文献报道。病例报告一位64岁的妇女因发热、进行性全身衰竭1周入院。该病人因患有高血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病,于  相似文献   

5.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数周期性波动为特征的罕见疾病。严重病例可导致死亡。其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文献报道2例经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本文报告1例经强的松龙治疗获得缓解。患者女性,生于1962年。1981年4月因反复感染和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就医。无粒细胞减少家族史和其他血液病、周期性口腔溃疡或反复感染史。1974年患伤寒,未经氯霉素治疗而痊愈。血细胞数大致正常。1977年5月发热、咽痛、口腔溃疡、颈与腹  相似文献   

6.
7.
1960年以来文献报道了约150例用含β丙氨酸药物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但其致病机制为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与剂量有关,抑系免疫反应或两者皆有之,尚未充分明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研究工作系对大系列的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估,并分析抗中性粒细胞抗体(IgG 或 IgM)的存在及其结合补体的活力与各项临床参数(包括其他血细胞减少、脾大和感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安痛定属未被淘汰的复方氨基比林制剂,作者曾见1例安痛定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女,29岁。因妊娠足月临产于1983年4月7日行剖腹产术,切口一期愈合。后因受凉致周身不适、咽痛、发热(38.3~39.3℃),当时WBC6,000/mm~3,N67%。此间曾服去痛片2片,分4次(2日内)肌注安痛定5支(计含氨基比林0.8克,安替比林0.2  相似文献   

10.
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CIN)的发病机制。方法:分析61例ACIN患者的临床及实验资料。结果:ACIN患者骨髓粒细胞成熟比值,浆细胞比例、组织细胞比例升高,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升高,抗核抗体阳性率升高,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持续低程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ACIN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种病因所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状态较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由于血液细胞的亚显微形态结构、细胞生理、生化以及免疫机制研究的发展,对粒细胞减少症的了解有了新的进展。兹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与中性粒细胞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极为常见,一直多用肝硬化继发脾亢和脾中中性粒细胞清除加速等“过分吞噬学说”“体液学说”来解释。基于此,采用脾栓塞或切除以改善症状,但多数患者疗效欠佳。因此,陆续有研究脾亢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目前已知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总体原因主要包括:1.骨髓内粒细胞的生成减少或分化发育障碍;2.粒细胞破坏加速(免疫性和非免疫性);3.白细胞分布异常;4.骨髓贮备能力低下;5.复合机制;6.机制不明等。本文就肝硬化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问世后,对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作用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我科于1997年2月~1997年9月观察了低剂量国产rhG-CSF对肺癌CAP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对...  相似文献   

14.
虽然普鲁卡因酰胺是治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但已有许多副作用的报告,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荨麻疹和精神病等。幸亏这些副作用大多数是非致命性的,而且停药后可消失。在延续应用时,大多数患者会诱发抗核抗体形成,这些患者许多发生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综合征。 1980及1981年两个药物公司推销持续释放型普鲁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我们用肾上腺素试验诊断和鉴别各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普遍,但也存在着严重的滥用问题。我们感到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我国目前缺乏有关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二是有些临床医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认识不足;三是有些临床医生存在着重诊断、轻治疗的倾向;四是忽视临床效果,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有贵药不用贱药,并尽可能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澄清一些是非观念,我们组织了一组“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基础药理到临床药理,到临床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对临床医生很有指导意义。考虑到基层医生的实际需要,组织稿件中我们没有排除非抗生素的抗菌药物,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7.
随着药物的进展及广泛应用,药原性粒细胞减少症日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对药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作一介绍。药物引起血液方面疾病包括:(1)全血细胞减少症(Pancytopenia)或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s Anaemia),(2)白细胞减  相似文献   

18.
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由于广泛使用骨髓抑制剂治疗肿瘤等疾病,出现粒细胞减少并发感染的病例更为常见。很多致死性感染只在尸解时才被发现。有人认为这些感染不容易诊断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粒细胞反应,以致症状和体征较少且不典型。本文作者对344例肿瘤继发咽炎、皮肤感染、肺炎、肛门直肠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粒细胞的绝对数少于1,000/立方毫米作为粒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6例接受各种药物后引起免疫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的病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18~81岁。这些病例中有10例仅用1种药物,其中4例为半合成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2例,苯唑青霉素1例,双氯青霉素1例),2例为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和丙硫氧嘧啶各1例),余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磺胺异(口恶)唑、硫代苹果酸金各1例。另6例接受下列药物中的2~5种:普鲁卡因酰胺、万古霉素、先锋  相似文献   

20.
一、病史患者,男,36岁,上海籍。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8个月余,于2008年4月15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7月30在单位体检时查血常规发现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WBC)14.98×109/L,淋巴细胞(L)0.75,中性粒细胞(N)0.20,单核细胞(M)0.04;红细胞(RBC)3.09×1012/L,血红蛋白(Hb)112g/L,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