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指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的血栓形成。其临床症状、起病形式的多样性,使其漏诊率及误诊率高,近年来由于CT及MR等的应用,诊断及治疗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本院近年来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5例C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C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致病因素较多,临床表现多样,以往病死率较高,误诊率较高。结论随着临床CT、MRI,MRV的广泛应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明显升高。治疗方法在降颅压的同时给予抗凝和溶栓治疗。该病一经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 现,头颅CT、MRI 平扫易误诊为颅内占位病变或其它病变,影响患者预后。现将我院1996年7月至2000年7月经 MRI、DSA及手术证实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3例患者报导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38岁,因阵发性头痛、恶心、呕吐、视力进行性下降1月入 院,既往 体健,无受凉、感冒、畏寒、发热病史,查体:神清语利,双眼视力下降,左眼1m指数,右 眼仅存光感,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周边多处渗出,A/V=1/3,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膝腱反射对称活跃,病理征未引出,颈软,克布氏征阴性… 相似文献
5.
6.
7.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7,(6)
<正>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统称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CVT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每年(1.5~2.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1%[1]。临床以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卒中症状及脑病样症状为主要表现[2,3]。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以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以双侧基底节、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指南》2016,(19)
目的研究分析脑静脉系统血栓消溶再通的时间和方向性及其与临床改变和溶栓等治疗方式间的关系。方法对44例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进行2年动态追踪研究,分析其不同阶段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脑CT扫描和脑MRI的轴面、矢状面、冠状面的平扫及强化扫描,以观察脑静脉系统血栓的状态。结果临床验证,脑静脉窦血栓在早期逐渐加长,在发病20 d已开始消溶;较小血栓发病30d即可完全再通,较大血栓60 d内也可完全消溶再通,而溶栓治疗则可明显加速其消溶过程。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由血栓近心端开始,在发病20 d已开始消溶,60 d内可完全消溶再通,临床应尽早进行溶栓和预防并发症的治疗,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尽管当今的相关理论和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仍是一种早期诊断较困难并且潜在致命的急腹症。在及时诊断的前提下,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介入和外科治疗。情况尚可的患者采取抗凝、全身溶栓、扩血管等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以抗凝最为基础和必要;经颈静脉、经皮、经股动脉三种微创介入途径和多种操作的组合使血管内介入治疗也成为治疗ASMVT的重要手段;有肠坏死和腹膜炎等情况较差的患者则需要开腹探查,切除坏死肠管切除和(或)切开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多学科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目前对于治疗并没有共识,本综述旨在描述ASMVT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甫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6):44-45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8例MVT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预后。结果腹痛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急性MVT14例均表现为剧烈腹痛,1例出现休克,其中12例有肠梗阻或腹膜炎的表现。慢性MVT主要表现餐后腹痛、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本组病例均有伴随疾病存在,抗凝保守治疗和手术是MVT的主要治疗手段。结论MV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指南》2015,(21)
目的探究门静脉高压症伴有脾亢者行脾切除+断流术后,在早期行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门脉高压症伴有脾亢行脾切除+断流手术的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均为25例。其中,实验组:术后24 h,开始使用500 mL低分子右旋糖苷,160 mg川芎嗪,静点,1次/天;在48 h后,附加低分子肝素钙4250 U皮下注射,Q12h持续;均持续1周;对照组未采用预防性药物。经过12个月的随访,统计两组患者发生PVT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血栓发生率为8%,1例为Ⅰ、Ⅱ级血栓;1例为Ⅲ级以上的血栓;未发现肠坏死患者;对照组的血栓发生率为32%,2例为Ⅰ、Ⅱ级血栓,6例为Ⅲ级以上的血栓;发现2例肠坏死。结论 PVT的形成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在术后,早期的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该院在2002年1月-2011年12月的10年间共收治的17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7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其中,单纯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23.5%),单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35.3%),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均有血栓形成7例(41.2%).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5例,经外周静脉溶栓或抗凝治疗11例,肠切除术1例.17例患者治愈7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结论 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上少见,但进展快,病情危重,早期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临床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早治,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凝血异常与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32例凝血异常与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经静脉抗凝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抗凝药物是治疗凝血异常与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静脉造影在明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相关治疗上的价值已为临床所公认[1-3]。本研究收集我院1990年4月-2008年8月共40例58个肢体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4岁,中位年龄48.7岁。患者均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从发病到施行静脉造影最短时间为6h。18例患者行左下肢静脉造影,3例行右下肢静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误诊原因以求减少误诊。方法 通过对1987年~2002年我院收治的12例MV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MVT均被分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痉挛、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结论 MVT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早期识别是减少误诊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46例CVST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病人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有头痛症状,其他症状有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影像学方面,CT平扫12例(12/42)发现异常,MRI平扫(T1WI、T2WI、FLAIR)发现异常者32例,MRV检查显示异常者45例,46例病人通过MRI+MRV均能得到诊断,所有病例经过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较多,临床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