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铅接触工人视野及视网膜光敏感度改变特点,探讨慢性铅接触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动静态视野计对铅接触工人38例76眼进行中心300和周边300~600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定量检测其视野指数、损害类型、形态、程度及平均敏感度。结果 铅接触工人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明显高于正常眼,弥漫损害19.14%,局部损害14.47%,混合损害31.58%。主要为环状暗点和弥漫性损害,属轻、中度改变。多因素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平均敏感度与年龄、尿铅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铅接触工人可致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改变;程度与铅吸收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美国Allergan Humphery视 野分析仪630型测定80例160只正常眼的全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结果表明:全视野平均敏感度与年龄之间同相关关系;由中心注视点到周边。MS呈非均匀一致性下降,上方象限MS下降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国产QZS-2型自动视野计全阈值程序对正常者59人(111只眼)进行中心30°视野和周边30°~60°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测量。被检者年龄15.0~68.0岁,平均38.4岁。结果表明:正常人双眼黄斑光敏感度、中心30°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周边30°~60°视野平均光敏感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男、女性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平均光敏感度随年龄和视野偏心度增加呈直线下降,年龄每增加10岁,中心视野平均光敏感度下降0.60dB,周边视野下降0.70dB;偏心度每增加10°,光敏感度以2.60dB的趋势直线下降,正常人的短期波动为1.39±0.566B。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全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美国AllerganHumphery视野分析仪630型测定80例160只正常眼的全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结果表明:全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eansensitivityMS)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由中心注视点到周边,MS呈非均匀一致性下降,上方象限MS下降幅度最大。中心15°内各象限MS无差别,16°─60°范围内,上方象限MS低于鼻、下、颞侧象限,且距注视点越远,MS变异越大,尤以上方象限明显。随年龄增长,MS变异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924名二硫化碳作业工人在健康监护中发现视网膜微动脉瘤26例(2.81%),其中18例伴有血脂增高(69.23%)。在年龄轻、工龄短两组中视网膜微动脉瘤病例都伴有血脂增高。本文认为高血脂症可能是视网膜微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前提,对接触cs_2年青的作业工人发现视网膜微动脉瘤伴有血脂增高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正常儿童中心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特点。 方法 用国产QZS-Ⅱ型自动视野计对30例(60只眼)5~9岁正视眼或屈光不正眼(可矫正至正常视力)的儿童进行中心30°、6°视野的测定。 结果 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不受年龄、性别、眼别及屈光状态的影响。光敏感度(dB值)的分布以正常型为主。依正态分布法确定正常值区间:中心30°MS>19.3 dB,中心6°MS>22.5 dB。dB值的数量与分布异常未同时出现。 结论 正常儿童的视野分布表现为正常型,视野结果的判定应综合dB值的分布及中心30°、6°MS的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37-138)  相似文献   

7.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心视野早期光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中心视野光敏感度,评价视野检查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对40例,75只眼,年龄46~71岁,眼底正常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及44例,76只眼,年龄45~72岁的正常人作视野检查。采用美国Dicon TKS-4000型视野分析仪,检测中心30°视野内80个点的光敏感度。 结果 正常眼底的糖尿病患者,中心视野中多个检测点显示光敏感度下降4~8 dB;有些出现了光敏感度下降偏差群;糖尿病组中心视野的三个区域内的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与正常组的平均光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意义(P<0.001)。 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视网膜病变之前视网膜神经感觉功能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而且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下降与血视网膜屏障有无渗漏并不相关。电脑视野检测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18-220)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微视野计测量比较高度近视患者与低度近视及正视者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分布及差异。方法描述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在校学生志愿者共61例(61眼),其中高度近视31例(31眼)作为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及正视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通过微视野计测量黄斑区20°范围视网膜光敏感度,并按照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进行3分环(中央区、内环、外环)和9分区(A1~A9)记录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各区域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光敏感度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t=4.60,P<0.001)。3分环中,高度近视组在内环(t=3.30,P=0.002)和外环(t=3.63,P=0.001)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9分区中,高度近视组在A2(t=2.02,P=0.047)、A4(t=3.68,P=0.001)、A5(t=3.05,P=0.004)、A6(t=2.17,P=0.034)、A7(t=2.49,P=0.016)、A8(t=3.40,P=0.002)、A9(t=4.35,P<0.001)区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与AL呈负相关(r=-0.477,P<0.001)。结论矫正视力正常的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且外环下降更明显。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下降可能与AL的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微视野计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07/2022-01初次诊断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39例(弱视眼39眼,对侧眼39眼)和同期纳入最佳矫正视力(BCVA)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42例,选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微视野计(MP-3)测量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10°范围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包括2°和4°范围内固视点百分比(P1,P2),68.2%、95.4%及99.6%双曲线椭圆面积(BCEA)],比较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的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的差异。结果:弱视眼组患者黄斑区光敏感度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低(均P<0.017),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黄斑区光敏感度比较无差异(P=0.555)。弱视眼组患者P1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7);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P1比较无差异(P=0.887)。三组患者P2、68.2%BCEA、95.4%BCEA、99.6%BCEA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BCVA均与AT、P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性疾病患眼早期中心视野光敏感度的改变。方法 :对 2 3例 (2 3只眼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证实患有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PDT治疗 ,其中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 16例 (16只眼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5例 (5只眼 ) ,高度近视 2例 (2只眼 )。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 3天、7天、1个月及 3个月 ,分别采用瑞士Interzeag公司Octopus10 1型全自动静态视野仪M2黄斑阈值测试程序和 32阈值测试程序 ,对各患眼中心 10°及 30°视野平均敏感度 (meansensitivity ,MS)及平均缺损 (meandefect,MD)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 :PDT治疗后 3个月 ,2只眼 (8 70 % )视力提高≥ 2行 ,其余各眼视力无改变。与PDT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 3天、7天、1个月及 3个月黄斑区 10°MS、MD均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5 ) ,但 7天、1个月及 3个月中心 30°视野MS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 <0 0 5 ) ,MD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PDT治疗CNV性疾病早期可有效改善黄斑区外的视网膜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中心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我国正常人群中央30度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定量值,并对研究青光眼的视野损害提供有益的经验。方法:应用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和航空航天部一0二所联合研制的QZS-2型全自动静态视野分析仪,采用全阈值程序对48例96只正常眼进行中央30度视野光敏度的测定。结果:96只正常眼中央及鼻上、下,颞上、下视野的平均光敏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其降低的幅度及变异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年龄(x)与平均光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变化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高伟峰,胡雨桐,黎晓新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李美玉自动视野计的发展和应用是近十年来视野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其主要优点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精确地测量视野各个部位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因而能准确地以光敏感...  相似文献   

13.
对原发性青光眼晚期7例病人9只眼作了经验概率图检查,提出了模式偏差概率图,对于弥漫性光敏感度下降的视野,不能辨别,提示不能单纯依赖PDPMs检查青光眼视野的变化,而应结果总偏差概率图进行分析,同时尚应注意影响视野光敏感度变化的因素以及仪器的可靠判断指标,以求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借助Humphrey视野分析仪研究了正常眼和早期青光眼光阈值的短期波动,不同年龄组的正常眼短期波动有统计学差异,性别和眼别对此没有影响,有视野缺损的早期青光眼,短期波动明显增加;无视野缺损的早期青光眼,短期波动无明显增加,讲座了正常眼和早期青光眼短期波动的原因,划分了正常和异常短期波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蓝 -黄视野计 (blue- on- yellow perim etry,B/ Y)又称短波长视野计 (short- wavelength auto-mated perim etry,SWAP)与标准的白色视野计 (white- on- white perimetry,W/ W)在早期青光眼视野损害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 Hum phrey- - 75 0型全自动视野计 C- 30 - 2全阈值检测程序对 2 0例 (4 0只眼 )正常人、2 0例 (36只眼 )可疑青光眼、18例 (32只眼 )确诊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分别进行 W/ W与 B/ Y的视野检查。结果 正常人、可疑青光眼、早期青光眼 B/ Y检测的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 (MS)低于 W/ W检测的结果 ,两者有显著性意义 (t=11.6 8,P <0 .0 1;t=14 .0 1,P <0 .0 1;t=14 .6 8,P <0 .0 1)。B/ Y检测光敏感度缺损均值 (MD)与 W/ W检测的结果 ,正常人组无显著性意义 (t=1.0 4 ,P <0 .0 1) ,其它两组有显著性意义 (t=4 .88,P <0 .0 1;t=3.378,P <0 .0 1)。W/ W检查正常人组与可疑性青光眼的 MS差别无显著意义 (t=2 .5 4 ,P >0 .0 1) ,B/ Y有显著意义 (t=5 .5 7,P <0 .0 1)。两组的 MD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t=3.16 ,P <0 .0 1,t=6 .2 6 ,P <0 .0 1) ;W/ W与 B/ Y检查正常人组与早期青光眼组的 MS差别有显著意义 (t=6 .4 7,P <0 .0 ;t=10 .19,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蓝 /黄视野计 (blue on yellowperimetry ,B/Y)又称短波视野计 (short wavelengthperimetry)及自动标准白色视野计 (white on whiteperimetry ,W/W)检测早期青光眼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自行改装的德国Twinfield视野计 ,对 36例 (46只眼 )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 38例对照组正常人 (46只眼 )进行B/Y及W/W检测 ,两组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视野检查采用 2 4 2程序 ,将中心 2 5°内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及各象限光敏感度均值 (dB值 )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结果 两种视野计检测正常人 ,B/Y较W/W检测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t=3 57,P <0 0 0 1 ) ,但两者仅相差 1 63dB ;两种视野计检测的各对应象限间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t=3 45 ,P <0 0 0 1 ) ,W/W检测的各象限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 >与之相对应象限的B/Y检测结果。两种视野计检测早期青光眼 ,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差为 2 87dB ,差异有显著意义 (t=4 57,P <0 0 0 1 ) ;各对应象限间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差 >2 5dB ,差异有显著意义 (t=3 42 ,P <0 0 0 1 ) ;光敏感度均值依次为鼻下 >颞下 >鼻上 >颞上 ;以B/Y检测出的视野缺损面积大且深。按视岛 (islandofvision)矫正的偏差图 (correcteddeviation)  相似文献   

18.
比较和评价了Goldmann视野计(以下简称G)和Humphrey视野分析仪(以下简称H)。G和H发现早期视野缺损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检测同一区域视野缺损的强度和范围有统计学差异。G可以检测等视线,H可以测量光阈值,结合使用这两种视野计,有助于发现青光眼更早期视野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蓝 /黄视野计与标准白色视野计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瑞士产Octopus10 1型全自动视野计对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 2例 44眼、对照组正常人 2 0例 40眼进行B/Y及W /W检测 ,视野检测采用tG2 测试程序 ,将中心 3 0°视野内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及各象限光敏感度均值 (dB)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视野计检测正常人B/Y较W/W检测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低 ,相差 4 2 4dB。早期开角型青光眼B/Y较W /W检测全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差为 5 5 8dB ,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差 5dB以上 ,视网膜光敏感度均值依次为鼻下>颞下 >鼻上 >颞上 ,以B/Y检测出的缺损面积大且深。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组 44眼B/Y检测视野阳性 3 2眼 ,( 72 73 % ) ,W /W检测视野阳性 17眼 ( 3 8 64 % ) ,两种视野计检测结果的异常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B/Y与W/W检测结果有良好的符合性 ,检测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的视野改变B/Y较W/W敏感。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中心30°视野光敏感度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u Z  Li Y  Jiang Y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300-303
目的检测正常人及青光眼(有或无早期视野损害)患者中心视野光敏感度的差异,并提出早期视野损害的识别标准。方法对75例(108只眼)正常人,年龄20~78岁;53例(82只眼)早期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年龄30~70岁;采用美国Humphrey610型视野分析仪,中心302程序,检测30°视野内76个点的光敏感度。结果正常组与青光眼组间性别与眼别光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眼组20~45岁与46~78岁组间的光敏感度差异有显著性。计算正常年龄组20~45岁和46~78岁两个年龄组中心视野每一检测点的80%正常范围的下限值,距中心每隔10°光敏感度降低2或3dB,下方视野光敏感度高于上方视野1或2dB,鼻侧与颞侧间的光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有视野缺损的青光眼患者,视野中多个检查点显示光敏感度下降4~8dB;无视野缺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光敏感度降低1或2dB。结论根据正常眼与80%正常范围的光敏感度下限值比较结果,提出青光眼视野损害分级标准:Ⅰ级:视野中有数个聚集点的光敏感度下降1~3dB;Ⅱ级:视野中有数个聚集点的光敏感度下降4~6dB;Ⅲ级:视野中有数个聚集点的光敏感度下降>6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