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脏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与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通过各种影像学手段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疗效已成为临床的迫切需求。CEUS在评价肝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三维CEUS成像技术及特异性靶向分子CEUS技术在临床应用及科研中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齐铮琴  赵玉珍 《临床荟萃》2004,19(10):600-600,F003
B型超声检查的应用普及,为肝内占位病变的早期发现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彩色多普勒的临床应用,从血供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肝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其不能显示随时改变的血流信号,部分有血供的肝肿瘤因探测角度,流速较低或位置较深等原因.不能测及血流信号。近年来,能量多普勒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由于其显示的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具有结构紊乱和功能不全的特征,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内皮分子遗传学和微血管构筑的异质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的研究基础.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异质性及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血管生成的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及三维超声造影(3D-CEUS)表现。方法对21例宫颈癌及20例对照组分别进行2D-CEUS和3D-CEUS检查,观察其血流灌注模式及血管构筑特点,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及部分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2D-CEUS诊断宫颈癌17例,另2例0期原位癌和2例ⅠA1早期浸润癌未被检出。宫颈癌2D-CEUS表现为增强早期病灶区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高增强,早于正常肌层;增强晚期病灶内部先减退,周边部呈稍高增强。宫颈癌TIC形态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而正常宫颈呈"缓升缓降"型。宫颈癌组较对照组显影时间(AT)、增强时间(△T)明显缩短,增强强度(EI)及单位时间强度变化(k)明显增高(P均0.05),达峰时间(TTP)提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EUS显示18例宫颈癌的病灶区血管数目增多,结构紊乱的征象,另2例0期原位癌和1例ⅠA1早期浸润癌未能显示异常血管。宫颈癌组MV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D-CEUS和3D-CEUS的联合运用,有利于提升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及定量研究,为临床准确评估宫颈癌活体肿瘤血管生成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恶性肿瘤超声造影(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和声学定量参数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IH)技术对48例肝恶性肿瘤患者行实时CEUS检查,以声学定量软件绘制病灶的TIC,分析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结果 48例肝恶性肿瘤中,16例原发性肝癌(HCC)、23例肝转移癌(metastasis livercancer,MLC)TIC形态呈快上快下型,4例小HCC、5例MLC呈快上慢下型;HCC中,小HCC降支减半时间迟于非小肝癌(P<0.01);MLC降支减半时间早于HCC(P<0.05);20s增强强度比较,乏血供MLC低于HCC及富血供MLC(P<0.01),后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的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血管识别成像技术(VRI)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聚乙二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代号M2ES)Ⅰ期临床试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肝转移癌患者,给药剂量分别为15mg/m2(4例)、30mg/m2(3例)、60mg/m2(2例),每周给药1次,共3次,用药结束后观察7d。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每次给药后的第2、7天进行VRI成像检查。配合Image-ProPlus6定量分析软件行肿瘤内的造影剂摄取率计算,肿瘤治疗有效定义为治疗前后造影剂摄取率下降10%以上。结果 VRI检查总次数为59次,与治疗前对比,有效组共3位患者9次超声造影检查肿瘤内造影剂摄取率平均减少53.1%,其他患者造影剂摄取率治疗前后无改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RI成像技术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过程中可反复多次使用,能有效、及时地监测用药后肿瘤的血流灌注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测兔肝VX2肿瘤血流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用肝VX2肿瘤模型兔8只,注射自制声学造影剂后,应用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观察肿瘤病灶周边和内部血流信号的变化、分布和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级。结果造影后肿瘤内部血流的显示率明显增加,尤以能量多普勒成像(PDI)变化最为明显;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内膜生长因子(VEGF)弥漫性表达于癌巢中,表达阳性率52%~85%。统计结果表明,造影能量多普勒显像检测的血管阳性反应面积百分率分级与VEGF表达程度显著相关(r=0.764,P<0.05)。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造影显像技术,有助于评估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肝肿瘤实时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47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9例患者共3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6个原发性肝癌.4个转移性肝癌,9个肝血管瘤,5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果经超声造影后,34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并有不同的增强特点。肝癌表现多为整体快速增强,呈不均状.并在门脉期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多呈周围向心性增强.呈环状或周围结节状.并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均匀增强.并充盈整个门脉期。如以肝肿瘤在动脉期增强而在门脉期减退呈低回声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则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19/20)、100%(14/14)和97%(33/34)。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不同肝肿瘤在不同时相上的不同表现,可帮助提高肝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小鼠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H22肝癌皮下接种次日起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沙利度胺(200 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连续7 d,末次给药次日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两组肿瘤最大横切面的面积和无强化区面积,计算无强化区面积比例.病理切片测量两组肿瘤最大横切面积及坏死面积并计算坏死面积比例.结果 超声造影及病理切片测量肿瘤的最大横切面积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测量的肿瘤无强化区面积及其比例和病理切片上测量的肿瘤坏死面积及其比例在治疗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05).超声造影测量的肿瘤最大横切面积、无强化区面积及其比例分别与病理切片测量的肿瘤最大横切面积、坏死面积及其比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8,P<0.001).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在肿瘤体积发生改变前检测出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的肿瘤内坏死和血流灌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价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估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 对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于术前1周进行超声造影,造影时仪器预设置和造影剂用量保持一致,动态影像经专用软件脱机分析和数学模型拟合,获得基础强度、强度增量(ASI)、峰值减半斜率(a2),上升斜率(a3)、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ACT)、峰值强度(PI)和曲线下面积(AREA)等参数.肝癌手术标本进行CD34抗体染色,由计算机读片记录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统计其与各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肝癌病灶区的ASI、a2、a3、AT、TTP、PI和ACT与肝实质相应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区参数a2与MVD均值有相关性,肿瘤区标化的ASI和AREA参数与MVD均值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能客观地显示肝癌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无创评估肝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不同病理类型肝转移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肝转移癌病灶(原发癌分别为腺癌32例,鳞癌9例,恶性间质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观察其开始增强时间、动脉灌注特点及增强类型,并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观察造影前、后动脉相病灶的血流变化,对血流进行分级比较。CEUS动脉相(0-40s)、门脉相(41~120s)观察病灶增强类型,延迟相(120S以后)观察全肝病灶数目并与增强CT比较。结果CEUS动脉相肝转移癌Ⅲ~Ⅳ级血流的病灶数目较造影前明显增加(P〈0.05);肝转移癌病灶动脉灌注、增强类型表现多样,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缺乏特异性;CEUS肝转移病灶增强类型不同于增强CT,且在延迟相较增强CT能发现更多新病灶。结论CEUS对肝转移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实时谐波超声造影(CEUS)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46个肝门部胆管癌。采用χ^2检验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常规超声与CEUS回声分布差异;以手术确定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诊断门静脉受侵的准确率、对肝门部淋巴结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在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82.6%(38/46)及91.3%(42/46)的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低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而常规超声63.0%(29/46)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回声,病灶清晰显示率在常规超声、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37.0%(17/46)、84.8%(39/46)、91.3%(42/46)。肝门部胆管癌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分布与常规超声回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4、53.939,P=0.000)。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为100%(46/46),高于常规超声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80.4%(37/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P=0.005)。术中证实9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常规超声诊断7例患者门静脉受侵,CEUS诊断8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常规超声与CEUS均未发现肝动脉受侵。术中诊断8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及CEUS均发现6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CEUS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清晰显示率及对胆管侵犯范围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1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MRI、肝血池显像或穿刺活检等确诊。结果 49个肝血管瘤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四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周边细环伴小结节状增强并呈向心性填充(26灶);模式Ⅱ,呈粗环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15灶);模式Ⅲ,呈轻度缓慢增强或无增强(6灶);模式Ⅳ,呈不规则整体增强(2灶)。本组有8个灶延迟期可见轻度退出,其中6个灶为模式Ⅱ,2个灶为模式Ⅳ。本组病灶造影前仅2个灶(4.0%)被诊断为血管瘤,超声造影后35个灶(71.4%)被确诊为血管瘤。未能诊断为血管瘤的病灶中≤3cm者占78.6%(11/14)。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血管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或排除恶性;但对延迟期有轻度退出者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异常或可疑病变的肝移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造影剂(Sono Vue)用量2.4ml,机械指数0.06~0.08,采用肘静脉或术中静脉留置管快速团注,14例患者注射1次,10例患者注射2次,2例患者注射3次,记时器与录像机同步记录。结果移植肝肝癌复发6例,移植肝门静脉癌栓2例、血栓4例,移植肝肝硬化再生结节3例,移植肝肝动脉扭曲、重叠、侧支循环形成2例,移植肝脂肪肝伴坏死1例;移植肝血肿1例,移植肝未见异常7例。21例得到手术病理、穿刺活检的证实,5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可协助诊断肝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尤其能鉴别门脉内的血栓和癌栓,鉴别肝癌复发与血肿和脂肪坏死。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增生结节的造影模式,并评价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增生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SonoVue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观察78例肝硬化合并占位病变及小结节195灶。最终确诊41例48灶肝细胞癌合并增生结节83灶,37例为单纯性肝硬化增生结节64灶;以147灶增生结节为研究对象。47例92灶在超声造影后30~60min内行穿刺活检确诊,余31例55灶增生结节经临床以及影像诊断随访6个月以上,并行多次血清甲胎蛋白检查确诊。比较增生结节造影前后诊断率。结果 超声造影增生结节呈四种灌注模式:模式一,61灶(41.5%),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与肝呈同步灌注;模式二,31灶(21.1%),为延迟增强,其后与肝同步;模式三,46灶(31.3%),主要显示为实质期轻度退出;模式四,9灶(6.1%),为各期均无灌注。超声造影前43.5%(64/147)难以定性或考虑为恶性,造影后根据动脉期无明显增强,实质期无明显退出的诊断标准,96.6%(142/147)可明确排除恶性。造影前后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肝内增生结节的定性诊断率,超声造影可作为肝硬化患者合并小结节病变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非典型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6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91.8 %(56/61).超声造影检查后4例病灶仍未作出诊断,1例误诊.结论 超声造影可提高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新型造影剂与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1,自引:14,他引:81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占位患者,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9例为造影CT、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恶性肿瘤占28例.采用第二代新型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影剂注射方法分别采用静脉快速团注法和慢注法两种.首先观察了正常肝、肝硬化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相出现的时间及峰值,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肝占位病变的造影剂灌注过程.结果显示典型的原发性肝癌2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21例(91%)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2例<2 cm的高分化小肝癌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但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可快可慢.肝血管瘤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持续时间长,数分钟后消退.对原发性肝癌23例进行了两种不同注射方法的比较,发现团注法使肝癌病灶更快达到增强峰值,更有利于肝癌特征的显示.本组中3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前、造影后、增强CT的诊断结果比较,肿瘤病灶的显示分别为76灶、99灶、75灶.11例恶性肿瘤病灶数目较造影前增多,其中87%(20/23灶)为3~10 mm小病灶.另5例显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结论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发现微小病灶方面更优于增强CT,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新型超声对比剂SonoVue与低机械指数实时脉冲反向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103例肝脏局灶性和弥漫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比较研究,其中经穿刺活检、手术或临床确诊的79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 79例肝脏病变患者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和增强类型,与病理结果对照,常规超声与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34.2%(27/79)和88.6%(70/7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