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慢性炎症复发性疾病,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晰,其中免疫因素通常被认为是UC发病的最终环节.由于本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免疫、遗传学等相关研究成为热点.大量证据表明UC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中Th17/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探讨其在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该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消化内科诊治的UC患者42例,另取健康对照42例.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和Treg细胞的表达百分比;Trizol提取血液细胞总RNA,Real-time荧光定量PCR检测ROR γt和Foxp3基因的表达;ELISA检测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UC患者血液中出现了Th17细胞比例的升高和Treg细胞比例的降低,相应的Th17/Treg细胞比值从对照组的(0.54±0.18)升高到UC组的(7.84±2.07)(P <0.01).ROR γt基因在UC患者中表达上调,而Foxp3基因则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二者的比值从(0.767±0.084)升高到(1.351±0.114)(P<0.01).ELISA检测结果表明UC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GF-β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UC患者存在Th17/Treg细胞的比例失衡,Th17/Treg细胞比例的失衡,可能参与LD患者免疫功能的紊乱,在UD患者肠道的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眼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治疗组、眼针治疗组、针药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建立UC大鼠模型,每日灌胃、眼针(肺-大肠区)治疗1次,连续10 d。观察一般情况及每日DAI评分,处死后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TGF-β、IL-17、IL-10含量,q-PCR检测结肠黏膜、脑组织中FoxP3、RORγt mRNA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黏膜、脑组织中FoxP3、RORγt蛋白表达。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对照组、眼针治疗组和针药联合组DAI评分降低,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肠组织与脑组织中IL-6、IL-17、TGF-β、RORγt表达水平均降低,IL-10、FoxP3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组与眼针治疗组在(IL)-6、TGF-β、IL-17、IL-10、FoxP3、...  相似文献   

5.
赵崧  陆玥琳  冯皖  沈洪 《河北医学》2016,(11):1920-1922
目的:探讨中药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1例湿热内蕴证轻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清肠化湿方口服加灌肠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单用中药的疗效,应用特异性细胞固定及检测法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肠化湿方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外周血CD3+及CD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调节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免疫反应抑制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清肠化湿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靶点与信号通路,从而解释其治疗湿热型UC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清肠化湿方的潜在活性成分(OB≥30%,DL≥0.18)及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通过TCMS...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构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从芳香烃受体(AhR)角度,观察清肠化湿方对白细胞介素-22(IL-22)分泌及黏蛋白-2(MUC-2)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表达的作用,阐述其缓解小鼠UC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DSS构建UC小鼠模型,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粪便形...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对RA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Th,主要是Th17细胞)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Th17细胞主要分泌IL-17,介导炎症反应过程,是RA发病机制中的主要效应细胞;Treg细胞作为具有独特调节作用的免疫抑制细胞,主要通过分泌TGF-β、IL-10等发挥作用。两种细胞的分化发育相互制约,Th17细胞的增多,Treg细胞的减少,可导致Th17/Treg平衡失调,而出现滑膜炎症、关节破坏、骨侵蚀等,加剧RA的发生、发展。近年来,中医药针对Th17/Treg失衡的治疗发现,阻止Th17对RA的致病作用,提高Treg细胞对RA的保护作用,调节Th17/Treg的平衡成为治疗RA的新途径。本文拟就Th17、Treg细胞分化、平衡关系以及中医药对Th17/Treg失衡的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RA的机制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芍药苷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生过程中体内Th17/Treg平衡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24只7~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芍药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6只大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局部Th17/Treg免疫平衡的变化及泼尼松对该模型肾脏局部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6~8周龄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阿霉素肾病模型(adriamycin,ADR)组、低剂量泼尼松(prednisone,Pre)治疗[ADR+Pre(low)]组和高剂量泼尼松治疗[ADR+Pre(high)]组,两治疗组于建模第5周行泼尼松悬液灌胃(13.5 mg/kg和18 mg/kg,1次/d,共8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随机尿蛋白浓度;肌酐试剂盒检测随机尿肌酐浓度;肾脏组织病理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肾脏局部Th17和Treg细胞比例。结果:随建模时间进展,与Control组相比,ADR组逐渐由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otic syndrome,MCNS)进展为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random urinary protein-creatinine ratio,RUPC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00),肾脏局部Th17明显升高(均P=0.000),Treg无明显差异,Th17/Treg逐渐失衡(均P=0.000);与ADR组相比,两泼尼松治疗组肾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RUPCR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ADR+Pre(high)组较ADR+Pre(low)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ADR+Pre(high)组较ADR组Th17明显下降(P<0.05),Treg无明显差异,Th17/Treg比值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随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Th17/Treg失衡加重,肾脏损害加重;而早期应用泼尼松治疗可通过下调肾脏局部Th17水平,延缓Th17/Treg失衡,进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及Th 17/Treg失衡的意义.方法 分别选取同期53例宫颈癌、25例CIN和25例子宫全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宫颈组织中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结果 宫颈癌组、CIN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及Th 17/Tre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与FIGO分期呈正相关(P<0.05),Treg细胞表达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组织中Th 17/Treg与FIGO分期呈负相关(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表达均显著升高,Th17/Treg失衡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reg/Th17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影响,以期为寻找NASH的新治疗靶点提供参考。方法将20只4~6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10只。对照组小鼠予普通饮食饲养10周。模型组小鼠予高脂饮食饲养10周,建立小鼠NASH模型。10周后处死两组小鼠留取外周血与肝组织。观察并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清TG、ALT、AST水平,外周血Treg/Th17比例及肝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具备NASH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特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肝纤维化评分均高于与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TG、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促炎因子NF-资B、IL-6、IL-17水平均升高(均P<0.05),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下降(P<0.05)。结论Treg/Th17失衡会引起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失衡,促进小鼠NASH与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DSS诱导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称小鼠体质量,量取结肠长度,制备结肠病理切片,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和TNF-α的水平,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结肠肠道内容物中丁酸、异丁酸的含量,基于16 S rR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小鼠粪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对新方法诱导小鼠心肌梗死4周后Th1/Th2、Treg/Th17的平衡影响。方法 37只雄性C57BL/6小鼠用新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n=32),假手术组(n=5)不进行最后的冠状动脉结扎。术后将模型组存活小鼠(n=25)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干预组(n=12)和心肌梗死组(n=13),依那普利干预组每日给予依那普利7.5 mg/kg灌胃,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28 d后检查各组小鼠心脏彩超,称量小鼠心脏重量和体重,心脏采血并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和Th2、Treg和Th17细胞比率。结果依那普利干预组小鼠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均小于心肌梗死组,且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心肌梗死组,且小于假手术组(P0.05)。依那普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Th2、Treg细胞比率高于心肌梗死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小鼠心肌梗死4周后外周血有Th1/Th2、Treg/Th17的失衡,依那普利可以调节Th1/Th2、Treg/Th17平衡,这可能与其抑制心梗后小鼠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AR)是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既往认为AR是由Th1/Th2型细胞因子的不平衡引发的。然而,目前研究发现还有其他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了AR的发生、发展,因而Th1/Th2的细胞模式现已经扩展为Th1/Th2/Th17/Treg细胞模式。该文复习既往研究文献,锁定与AR密切相关的Th1/Th2/Th17/Treg细胞因子系统,对该系统在AR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进行综述。扩展后的Th1/Th2/Th17/Treg细胞模式更有助于对疾病的理解,将推动AR的发病原因探讨、药物的干扰机制阐释以及相关靶点新药开发等研究工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6、IL-10、IL-17、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探讨这6种细胞因子在AS发病中的意义及其与AS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