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应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癫痫患者中选取150例纳入本研究,分列两组各75例分别采用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疗程后,采用丙戊酸钠治疗的观察组有41例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总有效率达到97.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了2例胃肠道反应,2例嗜睡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治疗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是治疗癫痫作用良好的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王丽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169-170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应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62例癫痫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62例癫痫患儿经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完全控制发作35例(56%),显效10例(16%),有效8例(13%),无效10例(16%),总有效率84%。结论丙戊酸钠是一种疗效较好、严重不良反应少的广谱抗癫痫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邓颖  刘莹珍  宋彧  周国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48-3350
目的 探讨78例癫痫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临床丙戊酸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78例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值,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78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治疗窗(50~100 mg/L)内的有55例,占总监测次数的70.0%,临床总有效率90.9%,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8%;浓度低于50 mg/L的患者共21例,占总监测例次的27.0%,临床总有效率61.9%,不良反应发生率9.5%;浓度高于100 mg/L的患者共2例,占总监测例次的3.0%,临床有效率50.0%,而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结论 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对提高癫痫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儿童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治疗癫痫儿童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节给药剂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用VPA治疗的癫痫患儿90例,在服药5~7个半衰期(t1/2=5~20h)后,于晨空腹采静脉血2ml,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TDX美国Abbott公司)测定。结果:服药剂量为每日10~30mg/kg时,血药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r=0.56,P<0.05),各体重组间的血药浓度与剂量的回归直线不重叠(F=12.1,P<0.01):体重<10kg组呈低度相关(r=0.30),体重>30kg组呈中度相关(r=0.56)。结论: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个体的给药剂量,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治疗老年癫痫患者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为老年患者丙戊酸钠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的老年癫痫患者30例,连续服药1周以上,于早晨服药前抽取静脉血3 mL,HPLC法测定浓度。结果:每天剂量<0.8 g组,平均浓度为(41.1±5.6)mg·(-1);每天0.8 g组,平均浓度为(60.5±14.3)mg·L~(-1),每天剂量>0.8 g组浓度为(72.2±26.4)mg·L~(-1)。结论:老年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治疗很有意义,但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个体化给药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应用丙戊酸钠对脑卒中后出现癫痫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2例患有脑卒中后癫痫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抗癫痫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临床常规抗癫痫方案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癫痫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颅内水肿等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丙戊酸钠水平、β2-MG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丙戊酸钠对脑卒中后出现癫痫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我院97例确诊癫痫患者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未能有效控制的有8例,低于最低有效血药浓度的且有效的有2例,有4例须高于有效血药浓度方能有效控制症状。结论丙戊酸钠在治疗时须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单纯以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3):165-16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80例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控制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与对照组的72.5%相比疗效较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疹、嗜睡、暴躁易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癫痫临床效果好,利于癫痫的快速控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丙戊酸对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丙戊酸对癫痫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癫痫患者组34例于丙戊酸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分别测定血钙(Ca)、血磷(P)、骨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VitD3]、降钙素(CT)及尿脱氧吡啶啉(DPD)、肌酐(Cr);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两组治疗前骨代谢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CT、BAP、BGP、DPD、Cr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1,25-(OH)2VitD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丙戊酸治疗癫痫惠儿可致骨代谢异常,骨形成及骨吸收均明显活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探讨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276例癫痫患者的丙戊酸血药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71.7%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在参考范围内;缓释片浓度明显高于常规剂型浓度(P〈0.01);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浓度相关;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因素包括:患者病理生理因素;药物剂型与制剂质量;患者依从性;采样时间与方法;监测时间;合并用药;医嘱执行准确度和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等。结论:在丙戊酸治疗药物监测中,要关注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因素,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Background: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s can make necessary anti-epileptic medication (AED) changes hazardous for children with epilepsy. We report the utility of a dosing algorithm designed to maintain stable trough lamotrigine (LTG) concentrations during conversion from valproate (VPA) to LTG monotherapy in adolescents aged 16–20 years.

Methods: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to the study if they required a change in their AED regimen due to lack of efficacy or intolerable side effects. Conversion to LTG monotherapy took place in a four part treatment algorithm. Lamotrigine was escalated according to a target dose of 200?mg/day over 8‐weeks. Valproate was withdrawn over a period of 2–6 weeks, depending on the initial dose. Lamotrigine dose was further escalated to 500?mg/day and continued for four weeks as monotherapy. Trough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LTG were measured during each phase of the trial.

Results: Twelve of 16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tudy. After the LTG escalation to 200?mg/day, mean trough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8.0?μg/mL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9.5?μg/mL after VPA withdrawal or the 9.2?μg/mL after 4 weeks of monotherapy at 500?mg/day. Adverse events led to premature discontinuation for one subject. Two subjects withdrew due to worsening seizures during LTG monotherapy possibly due to non-compliance. Limitations of the trial include the open label design and small sample size of the sub-analysis.

Conclusion: In adolescent patients, this algorithm produces stable LTG serum concentrations with favorable tolerability during a transition from VPA to LTG monotherapy.  相似文献   

14.
陈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513-5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癫痫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总结丙戊酸钠预防性治疗自发性SAH后癫痫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将自发性SAH入院时未发生癫痫的患者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和对照组。预防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未出现癫痫发作前不使用抗癫痫药物,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给予丙戊酸钠治疗。结果:预防治疗组癫痫总发病率9.79%,对照组癫痫总发病率20.8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丙戊酸钠对自发性SAH后癫痫发作的预防治疗效果良好。将SAH的一般护理和癫痫的特殊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1 例64 岁男性患者,因癫痫反复发作口服丙戊酸钠(500 mg,bid)及拉莫三嗪(25 mg,qd)进行治疗,30 d 后因发热、皮疹、抽搐、行走障碍入院.骨穿刺结果提示红细胞形态呈巨幼化,予氯雷他定(10 mg,qd,po)及复方甘草酸苷(60 mg,qd,ivgtt),停用拉莫三嗪,改用口服丙戊酸钠(早上750 mg,下午500 mg)抗癫痫,12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服用丙戊酸钠抗癫痫.2 d 后患者皮疹及发热再次加重入院,予甲泼尼龙(40 mg,bid,ivgtt)、氯雷他定(10 mg,qd,po)及复方甘草酸苷(60 mg,qd,ivgtt),停用丙戊酸钠改用苯巴比妥钠(100 mg,bid,im)抗癫痫治疗,20 d 后改为苯巴比妥钠(30 mg,bid,po),期间患者发热及皮疹消退、肝功能恢复,于第22 天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给予负荷剂量抗癫痫药物(AED)治疗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合并数据的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和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进行的2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分析比较地西泮组、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和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患者的临床数据。3组患者一线AED治疗均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地西泮(0.2 mg/kg,5 mg/min)。二线AED治疗方案:地西泮组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地西泮(0.2 mg/kg,5 mg/min)后继续静脉泵注维持量地西泮(4 mg/h,每3分钟增加1μg/kg),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丙戊酸[30 mg/kg,6 mg/(kg·min)]后继续静脉泵注维持量丙戊酸[1~2 mg/(kg·h)],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为静脉注射负荷剂量苯巴比妥(20 mg/kg,50 mg/min)后继续静脉注射维持量苯巴比妥(100 mg/6 h,50 mg/min),治疗持续至癫痫发作终止后24 h,以后逐渐减量。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反应。结果 10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53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2±16)岁。地西泮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19)岁;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15)岁;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男性1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1±14)岁。3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西泮组、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和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GCSE终止率分别为63.2%(24/38)、57.5%(23/40)和60.9%(1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地西泮组6例(15.8%)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呼吸抑制、循环抑制和骨髓抑制分别为2、3和1例;地西泮后续丙戊酸组11例(27.5%)出现不良反应,其中不伴高血氨脑病的轻度血氨升高、轻度肝功能异常和骨髓抑制分别为8、2和1例;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11例(47.8%)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呼吸抑制、循环抑制、轻度肝功能异常和骨髓抑制分别为3、2、5和1例。地西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地西泮后续苯巴比妥组(P=0.033)。上述不良反应经停药与对症治疗后均可消除。结论静脉给予负荷剂量地西泮或丙戊酸或苯巴比妥治疗成人GCSE均安全有效。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用的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予以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7.
郭红云  常吉梅  刘伟 《中国医药》2013,8(10):1474-1475
目的通过对临床常用一线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确保用药安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收治的癫痫患者350例,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分为卡马西平组(110例)、苯妥英钠组(90例)、苯巴比妥组(80例)和丙戊酸钠组(7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4种抗癫痫药物在各组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不同年龄与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有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保证用药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羚羊角胶囊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进行治疗的外伤后癫痫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钠片,15~20 mg/(kg·d),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羚羊角胶囊,0.6 g/次,1次/d。两组经过4个月治疗后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学指标、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和癫痫发作频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49%和94.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S100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IL-6、NSE、BDNF和S100β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IS评分、ESS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AIS评分、ESS评分和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癫痫发作频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羚羊角胶囊联合丙戊酸钠片治疗外伤后癫痫效果明确,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化风丹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癫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I),20~30 mg/k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化风丹,8~10丸/次,3次/d。两组连续用药18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癫痫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头痛、疲倦、肌肉阵挛、全身肌肉痛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6、IL-1β、TNF-α、HMGB-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风丹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和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采用痫愈胶囊联合丙戊酸镁治疗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响水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1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1片/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痫愈胶囊,5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ADL评分、药物保留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97.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明显降低,ADL评分均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和ADL评分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24、36周后,治疗组药物保留率分别80.88%和60.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69%、40.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0%,显著高于治疗组的4.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痫愈胶囊联合丙戊酸镁治疗癫痫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