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刚  艾良 《腹部外科》2008,21(1):46-47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大肠类癌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大肠类癌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2.5cm者12例,术后复发转移8例;肿瘤直径〈2.5cm的7例仅有2例复发转移。肿瘤已浸润至肌层、浆膜者14例,复发转移9例;浸润深度不超过肌层的5例中仅有1例复发。淋巴结转移阳性的5例术后全部复发转移,而淋巴结转移阴性者只有5例复发转移。结论对于大肠类癌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应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来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3.
阑尾类癌九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阑尾类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确诊阑尾类癌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2例癌灶大于2cm;7例小于2cm,其中6例小于1cm。4例肿瘤位于阑尾头端部,有3例行阑尾切除术,1例急诊行回盲部切除。3例肿瘤累及阑尾根部者术后1.3个月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手术后无肿瘤残留。2例肿瘤位于阑尾中上段,但未累及根部且直径小于2cm,仅行阑尾切除术。随访0.5.2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对肿瘤直径小于2cm,未累及阑尾根部和远处转移的阑尾类癌患者仅行单纯阑尾切除即可;累及根部或肿瘤直径大于2cm者,应行右半结肠切除。  相似文献   

4.
阴茎疣状癌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的特殊类型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诊治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6岁。肿瘤均为菜花状、外生型,最大径2—6cm,局限于阴茎头5例,侵犯至冠状沟近侧3例。经活检病理诊断后,3例肿瘤侵犯冠状沟近侧者和1例位于阴茎头肿瘤较大者行阴茎部分切除术,4例局限于阴茎头者行肿瘤局部切除术。结果病理检查见肿瘤细胞分化好,标本切缘均阴性。1例肿瘤局部切除术者术后14个月阴茎残端复发,再行阴茎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9年,无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余7例术后随访4~13年,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肿瘤局部切除术者术后性生活较满意。结论阴茎疣状癌的生物学行为以局部侵袭性生长为主,很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采用恰当的治疗方法后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大网膜的病例分别为65、25、2、2、1例;肿瘤直径1~10cm;其中恶性者47例,良性者48例;行根治性切除62例,行切除术31例,2例广泛转移者行肝结节活检。17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CK、EMA、S-100及Desmin阳性率分别为89.5%、86.3%、5.3%、0、9.5%及8.4%。随访80例,2例胃间质瘤广泛转移者分别于术后4月、6月死亡,17例术后5~25月死于其他疾病,余者均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43.7%。结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强化术中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采取合理规范的手术方式,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35例胃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报道,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前诊断正确率为68.6%肿瘤,中位直径7.0(1.5~14.0)cm。行胃楔形切除9例,胃部分切除23例,全胃切除3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9例。CD117(+)100%,CD34(+)90.9%,Vim(+)79.3%,SMA(+)42.9%,S-100(+)26.9%。术后有6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1例进行了再次手术。2例出现肝转移,3例后腹膜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2例死亡,4例带瘤生存。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50 HPF以及高危病人为胃GIST复发转移的预测因素。结论:胃GIST高危病人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大,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应积极再次手术,同时高危和复发转移者应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方式及并发症。[方法]根据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行Ⅰ区髂骨翼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重建3例;Ⅱ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异体半骨盆重建1例;Ⅲ区耻骨局部切除3例;Ⅰ、Ⅱ区转移瘤肿瘤血管介入与化疗1例;Ⅰ、Ⅲ区肿瘤切除+重建1例。[结果]7例良性肿瘤中1例Ⅰ区巨细胞瘤刮除术后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切除治愈,术后全部功能正常。5例原发恶性肿瘤中2例Ⅰ区淋巴瘤术后化疗,局部无复发,功能良好;2例Ⅰ、Ⅲ区和Ⅰ区肿瘤切除后重建,半年后可持拐下地,1a后步态接近正常;1例Ⅱ区肿瘤切除,异体半骨盆置换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不愈及局部肿瘤复发。1例Ⅰ、Ⅱ区转移瘤血管介入+化疗后存活2a。[结论]骨盆肿瘤的手术切除首先应考虑完整切除肿瘤,然后再考虑重建,术者要权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回顾性分析8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病变部位4例在胃体,3例在胃窦,1例发生在胃贲门;其中5例高度恶性,3例低度恶性。1例因广泛转移仅行活检,1例姑息切除术,6例行根治术。仅行活检1例术后4个 月死亡;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复发;行根治术6例均生存,最长者达5年。提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胃恶性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手术应争取行根治性手术,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脾肿瘤5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年间56例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39例,其中确诊为脾囊肿25例,血管瘤9例,错构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例,炎性假瘤1例,其中4例脾囊肿、1例脾血管瘤和1例脾错构瘤行脾部分切除术,其余均行脾切除术;除5例失访外预后均良好。原发性恶性肿瘤12例,其中淋巴瘤2例,血管肉瘤2例,网织细胞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未分型1例;其中1例行坏死感染引流术,1例行脾胰体尾联合切除,其余均行脾切除或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获随访者8例中生存5年以上者3例,3年存活1例,4例手术后1年内死亡。脾脏转移癌5例,行脾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术。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方法。脾良性肿瘤主张行脾部分切除术。脾恶性肿瘤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