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腹腔镜脾切除术中脾蒂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中处理脾蒂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以来13例LS的临床资料,包括使用的不同器械和手术方法。结果 13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3h(2.0~4.5h),术中出血10~800ml;1例巨脾,手术时间4.5h,术中出血80ml;3例应用LigaSure处理,手术时间平均为2.5h,术中无出血;8例应用超声刀分离,手术时间平均3.0h,出血量10~200ml;2例应用单极电凝,手术时间约3.0h,出血约100ml。结论 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脾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脾周围韧带的分离和脾蒂的处理是腹腔镜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大出血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大出血原因及麻醉处理对策。方法:利用腹腔镜技术对52例需行脾脏切除术患者进行手术。11例出血量超过800mL,8例因此中转开腹手术。术前均配血1600mL以上,术中严密观察手术进程,监测循环、呼吸指标,依据以上观察结果及时进行输血及体液成分调整。结果:11例大出血患者,4例出现轻度休克,经处理后纠正。余者呼吸、循环均在安全范围内波动。结论: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大出血发生率高,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脾蒂、脾胃韧带血管出血。出血特点为迅猛、大量,镜下处理困难,多数需要中转开腹止血。麻醉处理的关键是在术前对此并发症有充分认识并准备足够血液,尤其强调术中要严密观察手术操作过程,以便及时输血,以为手术止血争取时间,保证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术26例,其中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脾肿瘤9例,合并胆囊结石3例。结果 26例均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3例同时行胆囊切除,1例副脾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90.6±48.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0.4±162.9)mL。术后平均住院(9.8±5.0)d。术后脾静脉血栓2例,腹腔内出血1例,胰漏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结扎脾动脉,避免脾包膜撕裂,妥善处理脾蒂血管及胃短血管,可减少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脾切除术脾蒂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飞  卢榜裕  蔡小勇  陆文奇  黄玉斌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0):1090-1092,1095
目的探计腹腔镜脾切除术(laproscopic splenectomy,LS)中处理脾蒂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腹腔镜脾切除手术病例(包括16例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的临床资料。了解脾蒂处理的方法及技巧。结果36例病人中有1例中转开腹,3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或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19例腹腔镜脾切除平均手术时间为165min,术中平均失血87mL,术后平均禁食时间1.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d。16例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68min,术中平均失血800mL,手术后平均禁食时间为2.5d,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d。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及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是安全且效果良好的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仔细操作,控制脾蒂,防止大出血。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脾切除术10例经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手术的方法与优缺点。方法:1999年9月-2001年9月,10例病人接受了腹腔镜脾切除术。结果:9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8例行脾切除,1例行脾下极部分切除,出血1-300ml,手术时间80-250min,其中3例没有使用线型切割器,用结扎方法和钛夹处理脾血管,术后第2日开始进流质,术后5-9d病人出院,1例脾血管出血中转开腹,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挑选的病人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而效果良好的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仔细操作,防止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脾切除术(附2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该院从1999年6月~2003年6月间共施行腹腔镜脾切除术2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7例、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1例、自身溶血性贫血l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脾血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囊肿1例。结果手术成功17例,平均手术时间3h,平均术中失血380ml,平均术后住院5d,无术后并发症。3例中转开腹,1例为脾蒂出血,1例为胃短血管出血,1例为脾周围炎粘连紧密出血。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是一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新方法,术中体位的选择、脾蒂的处理、巨脾的处理以及脾脏的取出等问题的合理处理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脾蒂结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临床医学》2011,31(7):12-13
目的探讨脾蒂结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对8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4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中3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超声刀离断脾周韧带,丝线结扎并钛夹夹闭脾蒂,切除脾脏。合并胆囊结石者,同时切除胆囊。结果 12例均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2 m in,术中出血平均90 ml,无中转开腹,术后2例切口皮下血肿。结论脾蒂结扎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手术费用低,是最易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1976年 1月~ 1999年 6月手术发生的脾损伤 5 1例占脾损伤的2 0 .48%。男 43例 ( 84.31% )、女 8例 ( 15 .6 9% )、年龄 18~ 75岁 ,5 8~ 73岁占 90 .6 9% ,中位年龄为 6 6岁。脾损伤发生在胃癌手术 34例 ( 6 6 .6 7% )、胃十二指肠手术 7例 ( 13.73 % )、食管癌手术 6例 ( 11.76 % )、肝肿瘤手术 3例 ( 5 .88% )、结肠造瘘术 1例 ( 1.96 % )。手术时脾损伤主要表现为左上腹渗血不止或术毕时发现脾有裂伤。脾损伤的部位主要为脾包膜撕裂共 43例 ( 84.36 1% )、脾门脾蒂裂伤 8例 ( 15 .6 9% )。手术时脾损伤的原因为肥胖病人切口…  相似文献   

9.
作者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 2月收治巨脾症患者 32例 ,其中 1 8例采用腹腔内处理脾蒂游离脾脏的改进手术方式 ,与经典的脾切除术式相比较 ,更加安全 ,出血少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2例中 ,男 1 7例 ,女 1 5例 ,年龄 9~ 67岁 ,平均年龄 45  相似文献   

10.
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介绍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方法。方法 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3例。腹腔镜下靠近脾门解剖二级脾蒂。从下极向上极方向逐支分离脾叶动静脉,边分离边用血管夹夹闭离断。结果 3例顺利完成,术后弘7d出院。结论 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手术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性腹腔镜脾切除术(1aparoscopicsplenectomy,LS)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我院共行LS82例,超声刀游离脾周韧带,腔镜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离断脾蒂,脾脏装入塑料袋剪碎取出。结果Ls成功73例,手术时间90—300min[(162.5:i:56.3)min],术中出血量50~1000ml[(356.7±266.4)m1],术后住院3—14d[(6.7±3.0)d]。9例中转开腹,2例为脾蒂出血;4例为胃短血管出血;2例为脾周围粘连紧密出血;1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巨脾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出血多,中转开腹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术后2天死亡。24倒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者,术后22例血小板恢复正常,2例血小板不升,其中1例死亡。35例溶血性贫血术后血红蛋白升高。1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血小板恢复正常,2例术后无升高。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LS仍是肝胆外科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技术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2002年9月间门静脉高压,淤血性脾肿大38例病人,其中21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17例采用传统脾血回输方法。比较两组的脾血回输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及异体输血情况。结果: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组脾血回输量高于传统脾血回输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增加值两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传统脾血回输组有4例行异体输血(200-400ml),同步自体脾血回输组未行异体输血。结论: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技术,操作简便,显著提高了自体脾血回输量,避免了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体位对采用脾蒂结扎法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S)的影响。方法对采用脾蒂结扎法行LS的7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仰卧分腿位、右斜卧位和完全右侧卧位采用脾蒂结扎法行LS的优缺点及影响。结果该组采用仰卧分腿位22例,右侧斜卧位27例,完全右侧卧位24例。采用完全右侧卧位和右侧斜卧位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采用仰卧分腿位的手术时间(P0.05),采用仰卧分腿位、完全右侧卧位和右侧斜卧位3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依次递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蒂结扎法是LS较好地处理脾蒂的方法。采用仰卧分腿位、右斜卧位和完全右侧卧位行LS,3种体位各有优缺点,右斜卧位完全可以满足大多LS的操作要求和空间暴露,完全右侧卧位更加便于较大体积脾脏的腹腔镜下切除,把握好适应证,掌握3种体位的优缺点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脾血管显像中的作用,确立其在脾脏微创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20例,术前行CDFI探测脾蒂终末血管走行类型,脾血管走行与胰腺关系,脾动、静脉管径;按照不同解剖类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并记录术中实际脾血管各项解剖指标,与CDFI结果对比,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所有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DFI检测的各项解剖指标与术中实际结果基本符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CDFI可明确脾血管的解剖类型,从而指导脾脏微创手术实施,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全脾或部分脾切除术对外伤性脾破裂(TSR)患者的疗效。 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17例TSR患者,结合术前CT检查和术中腹腔镜探查,并根据2000年第六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脾损伤分级标准确定脾损伤等级,再行全脾切除或部分脾切除,并观察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17例患者中Ⅰ级脾损伤3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8 ± 12)min,平均回输自体血(750 ± 23)ml,平均出血量(220 ± 45)ml。所有病例均在术后3 d内肛门恢复排气并恢复饮食,平均住院(11.7 ± 2.1)d,且术后随访无相关远期并发症发生。 结论腹腔镜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全脾或部分脾切除术治疗TSR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行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择期门奇断流术46例和急诊门奇断流术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7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均停止。急诊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急诊手术对术后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止血效果确切、手术时机的把握和围术期处理是急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术中经脾蒂上缘间隙切除脾脏的微创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152例脾脏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其中,118例患者术中经脾蒂上缘间隙离断脾蒂作为观察组,34例患者术中未经脾蒂上缘间隙离断脾蒂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7 d血液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1.85±27.14)ml、手术时间(69.39±19.34)min和中转开腹率(0.8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2.67±36.29)ml、(119.44±23.73)min和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的血液白细胞计数(WBC)水平(4.32±1.14)×109/L、血红蛋白(Hb)水平(125.37±18.28)g/L和血小板(PLT)水平(378.28±112.94)×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28±1.05)×109/L、(97.23±22.43)g/L和(239.42±134.8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胰瘘、腹腔出血、门静脉血栓、感染、肠梗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脏微创切除手术患者术中经脾蒂上缘间隙离断脾蒂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和中转开腹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间3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其中一级脾蒂离断法14例(A组)、二级脾蒂离断法17例(B组)的一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结果】3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出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胰漏、脾热的发生及住院天数和费用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二级脾蒂离断法安全和有效,该法并不增加手术的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而且具有降低术后并发脾热、胰漏并发症及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的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Spontaneous haemopneumothorax is an infrequently reported entity. We report here on two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haemopneumothorax complicated by massive haemorrhage. Sources of bleeding were caused by torn pleural adhesion and ruptured apical bullae. Inappropriate management can lead to an increase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lose monitoring, early recognition, prompt resuscitation and thoracotomy because of the possible leth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