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神经干细胞(NSC)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鼠胚NSC,用同时携带NT-3和GFP的lentivirus转染构建工程化NSC:用荧光显微镜、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 Ganglion,DRG)、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工程NSC的转基因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几乎100%的工程化NSC表达GFP;DRG培养和Western blot检测到基因工程化NSC能高效分泌NT-3蛋白.结论: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携带并稳定表达GFP和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NSC是可行的,可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后的神经发生及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Reynolds等运用无血清培养基从小鼠纹状体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ell,NSC),并证明它能够分化成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ervous system,CNS)的3类主要细胞,打破了成年CNS在损伤后不能修复的观点。Gage将NSC的生物学特征概括为:①来源于神经组织并可生成神经组织;②具有自我更新能力;③可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类型。目前已公认,在成年CNS中存在NSC的主要脑区是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subventrie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颗粒下层(subgranule layer,SGL)。NSC在一定条件下可增殖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 ,美国科学家在成年动物和人脑的脑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内发现了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cell,NSC) ,当脑损伤时它们可以移行至损伤部位实施修复。这一重要发现为寻找NSC来源实现对脑组织的修复提供了依据[1、2 ] 。1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尽管成年脑内存在NSC ,但损伤发生后完全依靠其增殖分化来进行神经修复还是不够的。因此 ,科学家试图通过移植NSC来修复神经系统功能。迄今进行的大量动物实验证明 ,神经替代和部分重建神经回路是可能的。NSC移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入的NSC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宿主神经…  相似文献   

4.
行神经干细胞移植的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锦屏  张玉芳 《现代护理》2005,11(21):1848-1849
目的探讨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和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对19例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钻颅血肿抽吸引流综合治疗,待血肿引流干净后,将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注入血肿腔,同时实施早期康复运动训练.结果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runnstrom评价方法,肢体运动功能Ⅳ~Ⅵ期,在注入NSC前为0例;注NSC后2 w上肢5例,下肢7例;出院后3个月上肢18例,下肢19例.ADL采用Barthel指数,入院时19例<40分.出院后3个月>60分17例,占89.5%,60~40分2例,占10.5%.结论移植外源性NSC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可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配合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可最大限度恢复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激活的机制与细胞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微环境、基因信号调控和康复治疗等多种因素密切有关,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综述脑梗死后内源性NSC的激活机制。  相似文献   

6.
神经干细胞与脑梗死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着神经干细胞(NSC),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和侧脑室下区是成体大脑内源性NSC存在的主要脑区。NSC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当大脑受到损伤或出现某些病理性变化时会被激活,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如康复训练、丰富环境、局部应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激活自身干细胞或移植干细胞(包括NSC移植和非NSC移植)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是目前脑缺血的研究重点.传统观点认为脑内神经元是终末分化细胞,一旦受损即无法修复,因而认为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失是永久性的.国内外用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SC)移植至缺血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显示,外源性NSC移植成活率较低,且NSC分化具有不可控性,缺血灶神经损伤功能修复不理想.因此积极开展内源性NSC的康复干预规律研究,对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枢神经功能重建和再生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其中60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SC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经尾静脉分别给予NSC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另30只未造模大鼠经尾静脉给予NSC设为正常组。分别移植前、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评定,并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荧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结果正常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NSC组和对照组大鼠移植前BBB评分均为0分;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大鼠BBB评分逐渐提高,至移植后第7天,NSC组的BBB评分[(2.76±0.86)分]与对照组[(2.44±0.7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移植后第14天,NSC组大鼠的BBB评分[(6.72±1.07)分]较对照组[(5.23±0.97)分]有明显提高(P<0.05)。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正常组大鼠的vWF阳性血管数[(70.34±5.74)、(71.51±7.84)个/HP]明显多于NSC组[(52.07±6.30)、(58.37±5.75)个/HP]和对照组[(37.11±5.59)、(40.82±4.42)个/HP],而NSC组的vWF阳性血管数较对照组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VEGF蛋白表达[(0.295±0.009)、(0.293±0.009)]明显低于NSC组[(0.643±0.015)、(0.691±0.021)]和对照组[(0.532±0.008)、(0.421±0.011)],对照组VEGF蛋白表达亦较NSC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SC移植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血管生成,并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关宝丽  王效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99-200,i0006
背景:跟下神经损伤和受累可致足跟疼痛综合征。熟悉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走行和分布,可避免足部手术时损伤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目的:了解人体下肢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沈阳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2-08/2004-10在沈阳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进行。观察对象为自愿捐献及有关部门支援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6条,常规防腐固定。方法:自小腿中段1/3段开始解剖胫神经,至其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观察并测量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走行、分支及其分布。以内踝中心与足中心连线作参照点,神经经过连线处为“0”点,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主要观察指标:成人下肢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结果:36条标本中均存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①跟内侧神经来源:来自胫神经27条(75%);来自足底外侧神经7条(19%);来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2条(6%)。②跟内侧神经的分支情况:有2个主要分支的29条(81%)。多数分支位于木展肌浅层脂肪垫内及皮下。③跟下神经来源: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31条(86%);来自胫神经3条(8%);来自足底内侧神经的2条(6%)。④跟下神经发出部位:在0点下方(1.7&;#177;4.5)cm。⑤跟下神经分支及分布:有2个主要分支的24条(67%),跟下神经大部分分布于足底方肌内侧缘的浅层。结论:跟内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较恒定,跟下部手术时应在外侧进路,当需下方进路时,应尽量靠后,避免损伤两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大量增殖、迁移和分化,参与神经再生和脑组织功能的恢复[1—3],这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脑神经元缺乏再生能力的错误观念。近年来,有研究者试用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移植至缺血区治疗脑梗死,该方法存在着外源性NSC移植成活率较低,分化具有不可控性、致瘤性、缺血  相似文献   

11.
在正常状态下,神经干细胞(NSC)的分化受到表观遗传因子、细胞因子、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的调控,NSC的迁移常沿着脑内某种结构进行,但迁移范围极其有限。在脑缺血状态下,内源性NSC会向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分化,并在细胞因子浓度梯度的影响和调控下向缺血灶迁移。在移植后,NSC会分化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并向病灶迁移,但分化、迁移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神经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使得以损伤细胞再生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成为可能:内源性神经干/神经祖细胞被发现长期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的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亚颗粒细胞层(subgranular zone,SGZ)并在基础的水平上不断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这一发现也最终被证实[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亚低温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损伤3,7,11,14,18,28 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 假手术组缺血侧脑组织存在少量BrdU阳性细胞,亚低温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3,7,11,14,18,28 d时缺血侧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NSC的增殖高峰期茹对照组延长.结论 亚低温促进大鼠腩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脑组织NSC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N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属性,可分化产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长期以来大脑被认为是个免疫特区,NSC是神经发育早期阶段的幼稚细胞,细胞表面的特定免疫原性蛋白分子尚未形成,免疫原性较弱,在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较弱。现在的研究表明NSC免疫原性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现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1在正常情况下NSC的免疫原性应用NSC移植潜力需要了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以及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识别NSC的能力。Mammolenti等[1]取孕13d B6小鼠皮层,体外培养、扩增得到NSC…  相似文献   

15.
<正>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和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neurogenic stress cardiomyopathy, NSC)是神经重症中极其凶险的并发症,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快速识别、积极治疗对患者生存至关重要,早期恰当的治疗通常预后较好。脑积水后并发NPE和NSC是非常罕见的病例,国内外少有报道。近期我院成功救治1例脑积水后并发NPE和NSC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其应用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颗粒下层是所有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存在的2个神经干细胞富集区,其他区域如脊髓、隔区、纹状体等也分离出了神经干细胞。目前应用神经干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已形成两种思路:移植外源性干细胞的“替代治疗”策略和激活内源性干细胞的“补充治疗”策略.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来源稳定可靠、无伦理道德问题、无免疫排斥反应、无致瘤性等优势,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当前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及近年来的活化策略作一简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及单纯神经内镜治疗垂体瘤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 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38例垂体瘤患者分为内镜组(予以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和导航组(给予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联合应用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导航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内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导航组患者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和精神活力评分高于内镜组(P<0.05)。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能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并且获得更好的手术结局,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和神经营养素3(NT-3)对海马表皮生长因子(EGF)反应性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为神经元的诱导作用。方法:在含EGF的培养体系中分离培养NS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特征性标志nestin的表达,Br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将NSCs接种在6孔培养板中,分成4组:FGF-2组、NT-3组、FGF-2+NT-3组和对照组。培养10d时,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并计算阳性染色细胞的百分率。结果:FGF-2和NT-3均可诱导EGF反应性NSC分化为神经元,FGF-2优于NT-3。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分化率低,仅为3.70%。联合应用FGF-2和NT-3,可使神经元分化率增加约10倍。结论:FGF-2与NT-3联合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海马EGF反应性N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射频皱缩刀对腋神经表面温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取10个新鲜肩关节标本(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分为肩关节持续冲洗和间断冲洗两组,模拟肩关节不稳定进行射频皱缩刀关节囊皱缩术.射频皱缩刀应用持续工作和间断工作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和1和2档能量设置,采用电动测温仪分别记录射频皱缩刀工作10,25,40,55,70 s及停止工作30 s时腋神经表面的温度. 结果:①肩关节间断冲洗组:射频皱缩刀持续工作模式下,各个时间段腋神经表面温度升高较快,2 min以后均超过70℃,最高达到85℃(3 min时),停止工作30 s,仍为82.3℃;射频皱缩刀间断工作模式下腋神经表面温度较持续工作模式升高慢(P<0.01),各个时间点均不超过60℃,最高才达到58℃(70 s时).②肩关节持续冲洗组:射频皱缩刀持续工作模式下,皱缩能量为1档和2档时,在30 s时腋神经表面的温度不差异(P>0.05),而连续工作1 min以上,能量为1档时,各个时间点所测温度均比能量为2档时低(P<0.05);射频皱缩刀间断工作模式下,皱缩能量为1档和2档时,在10,25 s时,腋神经表面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40 s后,能量为1档时,腋神经表面温度比能量为2档时低(P<0.05).在肩关节持续冲洗和能量为1档时,射频皱缩刀在两种工作模式下,腋神经表面温度均不超过50℃. 结论:在肩关节镜下行射频皱缩术时,腋神经表面温度会明显升高,持续冲洗、间断工作模式可降低腋神经表面温度;而间断冲洗、持续工作模式可能会损伤腋神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神经阻滞与苯巴比妥治疗失眠的疗效比较.方法:将12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苯巴比妥组各64例.神经阻滞组采用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双枕大神经阻滞),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苯巴比妥组每晚睡前30 min口服苯巴比妥分别为15 mg、30 mg、60 mg,最大剂量达90 mg,15天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神经阻滞组和苯巴比妥组在治疗一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结论:神经阻滞治疗失眠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苯巴比妥,且神经阻滞组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少,无耐药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