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十三鬼穴,又称"十三穴"、"鬼穴",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癫第五·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记载:"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这十三个腧穴是治疗癫狂痫等精神疾患的经验效穴。鬼穴治疗癫病、狂病大多因情志内伤、脏腑阴阳功能失调,甚至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针刺鬼穴有通经络、调阴阳、和气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发展的历史上,十三鬼穴的提出有二:一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孙真人十三鬼穴;二是宋代医家徐秋夫的秋夫疗鬼十三穴。在孙真人十王鬼穴歌中有“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以及“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的描述。从中不难看出.在古代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够全面地、科学地去认识癫狂痫等精神、神志疾患的发病机理,而认为精神、神志疾患是由鬼邪作祟而引发的。故将能够治疗癫、狂、病等精神、神志疾患的腧穴称为鬼穴。孙思邈、徐秋夫两位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各自总结出了治疗这类精神、神志疾患的…  相似文献   

3.
“百邪所病十三针”最早出在《备急千金要方·小肠腑·风癫第五》。孙氏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又重新记述了这一内容,且与前书之记载略有不同。后世流传的“孙真人十三鬼穴歌”中之“十三鬼穴”即指此,尤以《针灸大成》中记  相似文献   

4.
陈鑫  钟兰 《河南中医》2013,33(4):589-590
大陵穴是心包经原穴,为十三鬼穴之“鬼心”,历代医家用此穴治疗神志疾病效果显著.失眠属精神情志疾病,其病位在心,心包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大陵穴能治疗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5.
<正>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根据前人经验和孙氏的实践提出,治疗癫狂等“鬼怪”之证用“十三鬼穴”,即凡此类病症,都可首选十三鬼穴治之,十三鬼穴是: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据《针灸大成》载),上星(鬼堂)、会阴(鬼藏)、尺泽(鬼巨)、舌下中缝(鬼封)等十三穴。现就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体会略述己见。一、十三鬼穴主治神志病孙氏所指“癫狂”诸证,包括他所述的癫狂类:“默默不声”“或眼”等抑郁性精神病;狂证类:“多言,或歌或哭,昼夜游走,裸形露体”等狂躁性精神病。一般统称为神志病,或精神系统病症,如现代医学的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型)、癫痫、癔病、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健忘、失语、昏迷、脑病后遗症、痴呆、智力低下,乃至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性精神病、装病等,因为大多为七精所致,也因其主症离奇古怪,又不能用一般方药治好,只有称为“鬼怪”之疾,而取“十三鬼穴”以治之。  相似文献   

6.
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鬼垒……不可错也。”现将十三鬼穴及针法明示于下。1.鬼宫人中穴也(《铜人》)。又名鬼客厅(《千金》),鬼市(《千金翼》),水沟(《甲乙》)。手法男子左边进针,右边出针;女子右边进针,左边出针。必须横穿才可。2.鬼信少商穴也(《灵枢》)。  相似文献   

7.
除了为人所熟知的《千金方》十三鬼穴外,在其他医籍中还记载有“徐秋夫十三鬼穴”。医籍中记载的“徐秋夫十三鬼穴”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鬼穴名和选穴上。不同的“徐秋夫十三鬼穴”皆与《千金方》十三鬼穴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部分选穴相同或位置相近、进针顺序一致,在治法上亦有相通之处。笔者以为“徐秋夫十三鬼穴”实际上是以《千金方》十三鬼穴为框架进行的改编。  相似文献   

8.
十三鬼穴为治疗精神、情志病的经验组穴,主要治疗的是与意识和精神有关的疾病。本文从十三鬼穴的源流、演变、主治病种和组穴内涵角度探讨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疾病的机制。从十四经脉气血的流注顺序出发,推演十三鬼穴的气血流注顺序,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的气机运动模式,构建十三鬼穴的气机圆运动模型,阐述其调节元阴元阳、疏导气机及脏腑经络气血的机制,为针灸穴位组方的临床运用拓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0.
治疗中风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孙思邈十三鬼穴在针灸临床中常被应用于治疗中风后遗证。但笔者在查阅及临床中发现中风后患者所表现出的证候差异较大,其病机亦各有特点,不能妄投十三鬼穴治之,而应结合十三鬼穴所属经脉、脏腑、定位及腧穴的性能,坚持辨证论治理论特点,据证选取十三鬼穴组方治疗中风后遗证,以期收获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1.
对中医文献中“鬼穴”概念的包含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和使用鬼穴相关中医文献的价值。早期的“鬼穴”版本众多,如“李氏十鬼穴”“徐秋夫十三鬼穴”“孙思邈十三鬼穴”“十七鬼穴”等,同版“鬼穴”在穴位选择上也由于流通传授等原因出现了差异。文章将从起源、穴位名称等方面进行溯源和比较,寻求不同体系下鬼穴更精准的内容及应用,勘正讹误,使其更好地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从血管性痴呆(VD)的症状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十三鬼穴的穴位特点和治疗特点,结合VD的病因病机、治则,从鬼穴主要治疗神志病的特点探讨十三鬼穴治疗VD的临床思路,为临床上针刺十三鬼穴治疗VD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祎辰  朱垚  陆明 《河南中医》2020,40(7):1008-1010
鬼穴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后世医家的鬼门十三针大多是从孙思邈十三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孙思邈十三鬼穴中,鬼市(承浆)、鬼藏(会阴)两穴位于任脉之上,鬼宫(人中)、鬼枕(风府)和鬼堂(上星)三穴位于督脉之上,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而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身的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其次,督脉三穴都位于头部,刺激此三穴对于调节全身阳气的流动起着较大的作用。鬼心(大陵)、鬼窟(劳宫)位于心包经,可镇心神、开心胸之痰结。鬼信(少商)、鬼垒(隐白)、鬼床(颊车)、鬼腿(曲池)是脾经、肺经及其表里之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癫症。鬼路(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痉挛痫眩、角弓反张等。十三鬼穴中的经外奇穴主要就是鬼封(海泉),刺激海泉穴可以安定心神,缓解癫症。鬼穴主要治疗的急症有昏迷、癫狂。医生在运用鬼门十三针治疗时,辅以心理辅导帮助治疗。现代对鬼门十三针的研究多为单个鬼穴的研究,对鬼穴的组穴研究较少,临床治疗时应多用组穴。  相似文献   

14.
十三鬼穴是指十三个治疗神志疾病的经验效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身心疾病渐增,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也逐渐重新被重视。为推广十三鬼穴的应用、给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检索CNKI、万方、维普等主流数据库中近20年来有关十三鬼穴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分析文献后发现:十三鬼穴源于春秋战国扁鹊,后经孙思邈整理入《千金要方》加以流传;十三鬼穴成熟于明代,但临床创新多集中于现代;十三鬼穴操作具有特殊性;十三鬼穴的现代研究机理及其与现代研究的契合点有待发掘。十三鬼穴治疗精神疾病及一些内科疾病有显著疗效,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对于其机制及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15.
古人将用于治疗神志病的穴位称为鬼穴,唐代孙思邈确定了十三鬼穴。《千金冀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义”。现就十三鬼穴的位置、常用名、别称、功效及针法作一些探讨。1 人中 别名鬼宫、水沟。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处,系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其穴性清热开窍,回阳救逆。针刺0.3~0.5寸,可治中风昏迷、口眼 斜、癫痫、发狂。2 少商 别名鬼信。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系手太阴肺经之井穴。由于五音对应于五行,其中,肺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脏为阴,阴常不足,故曰少商。《灵枢·…  相似文献   

16.
衡狮静  叶静 《河南中医》2006,26(4):68-70
《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鬼邪,产乳金疮”。石膏为《伤寒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味中药,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其清热功效显著,故有“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的美称。本文作者想就石膏清热的功效及临床的配伍应用,结合近年来的文献做一综述。1石膏应用于热证1.1表证有热可用石膏辛寒清透,不但可清里热,同时辛散,兼可解表热。恰当的运用不但有助于表热的祛除且无寒以伤中,引邪入里之弊。在《伤寒论》治表郁轻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中石膏的使用即…  相似文献   

17.
一、发汗以解表邪即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之证。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篇第20条所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与治疗禁忌。湿邪留着肌肉,故见身体疼痛、不  相似文献   

18.
潘建红 《光明中医》2009,24(8):1524-1525
大陵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其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临床疗效早已被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明,不仅如此,根据中医理论推理,精神神志疾病病位多在于心,心包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原穴大陵,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穴位.本文重点论述大陵穴及其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珍香196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针灸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其针灸治疗精神情志疾病有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 精神情志疾病包括神昏、妄见、瞻语、乱语、独语、狂语、烦躁、多梦、默默不语、失眠、健忘、嗜卧、痴呆、百合病等,总由突然的或持久的恶性精神情志刺激,引起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衡所致,针灸治疗效果卓越。现从八方面简单介绍胡老师的临床经验。1 十七鬼穴的运用。唐代孙思邈和宋代徐秋夫分别提出了治疗精神情志病的十三鬼穴,其中有九穴相同,四穴不同。胡老师兼两家之长,将这两种体系的鬼穴合  相似文献   

20.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指以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之结病,可针刺大肠俞和二间两个穴位。经络腧穴理论中,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大肠之经气转输、聚结体表所在,有疏调肠胃、宣导气血之功,二间为大肠经的水穴,可针泻用以治疗大肠经的各种实证。标本气街理论中,大肠俞属于背俞穴,位于标部,二间穴属于五输穴,位于本部,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可流转十二经气,利于气血运行。气街与标本关系密切,大肠俞位于背部,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中,针刺二间穴可以使大肠传化糟粕,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大肠俞可宣泄水液,调节膀胱的津液代谢。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为临床治疗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