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轮状病毒感染致肝损害和心肌损害3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秀珍  龚四堂  区文玑 《新医学》2001,32(5):282-283
目的:探讨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与肝损害和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92例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肝功能及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检查。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组)肝损害与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损害与心肌损害发生率与病毒轻重无关;年龄越小肝损害和心肌损害发生率越高。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合并肝损害和心肌损害,临床医生对腹泻患儿应注意粪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及对其肝损害和心肌损害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秋冬季节发生的腹泻中,40%-60%是由轮状病毒(Ritavurysm RV)感染引起,RV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发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如: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为了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现将我院2007年9月-2008年2月收治住院的秋季腹泻患儿共280例,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对90例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检查。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应加强对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临床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59例患儿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患儿予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轮状病毒肠炎不单纯是肠道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尤其应注意心肌损害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肌酶在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对562例腹泻患儿用胶体金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腹泻婴幼儿按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分RV肠炎组(RV阳性)和急性腹泻组(RV阴性),RV肠炎组婴幼儿按有无脱水症状分脱水组和无脱水组,比较各组心肌酶指标及心肌损害情况。结果RV肠炎组心肌酶类各项指标均高于急性腹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水组心肌酶类各项指标均高于无脱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肠炎组婴幼儿通过心肌酶和心电图检查,评价其是否存在心肌损害,有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常伴随心肌酶升高;有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有升高趋势,且心肌损害发生率也有升高趋势。轮状病毒感染可致心肌损害,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6.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对心肌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对照组各60例,收集血清,测定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5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轮状病毒肠炎组α—HBD及CK、CK—MB显著增高(P〈0.01)。其他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心肌损害。该组60例患儿中心肌损害发生率为40%。  相似文献   

7.
王强  张思智 《华西医学》1997,12(4):456-457
轮状病毒肠炎与潜在性心肌损害(附33例报告)王强张思智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610072)轮状病毒肠炎在小儿秋冬季急性腹泻中的发病率较高,一般认为只要做好液体疗法,病儿可自愈。轮状病毒引起急性心肌炎国内外报道甚少,但是否存在潜在性心肌损害,为探讨这一问...  相似文献   

8.
黄名寿  张一宁  赵珊 《临床荟萃》2008,23(2):109-110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秋冬季节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引起发热、腹泻、呕吐及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近年来发现本病常引起心肌酶谱升高.为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在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判断、治疗上的价值,笔者对本院确诊的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12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致病原 ,虽然大多症状较轻 ,但其较易发生肠道外感染或损害。每年发展中国家约有 87万人死于本病[1] ,心肌损害是其中死亡原因之一 ,我院 2 0 0 2年 1月至12月共收治轮状病毒肠炎 12 3例 ,发生心肌损害 87例 ,占 70 73 %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2年 1月~ 12月因腹泻在我院住院患儿中 ,常规采集新鲜大便进行轮状病毒抗体测定 ,阳性者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 ,且病程少于 3d ,无先天性心脏病 ,无心肌炎及各种肌肉疾病 ,无肝肾疾病和各种脑损伤 ,统计符合上述条件表 1 两组心肌酶谱…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4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损害的发病机理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7倒轮状病毒患儿的临床青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约有25.3%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发生心肌损害。其中以腹泻合并脱水酸中毒者更为多见。心肌损害可能与病毒血症有关。而与电解质紊乱无关。结论 轮状病毒所致心肌受损并不少见,但心肌损害呈可逆性。且病情轻微。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时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腹泻病患儿,用胶体金法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用连续检测法测定血清心肌酶的水平。结果①RV肠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1);②轻度脱水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明显高于无脱水组(P〈0.01),而中度脱水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轻度脱水组(P〈0.01)。③RV肠炎般心肌损害患儿经给与1,6-二磷酸果糖治疗后,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可致心肌损害,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治疗同时注意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对63例腹泻患儿及47例正常体检d,JL进行血清心肌酶谱AST、LDH、CK、α-HBD及CK-MB测定。结果腹泻患儿血清AST、LDH、CK.MB、α-HB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K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性腹泻与腹泻合并脱水酸中毒患儿比较心肌酶活性存在差异性,尤以CK-MB、LDH为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心肌酶带检测可早期发现心肌受损的情况;对于腹泻小儿应常规进行心肌酶谱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同时应早期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73例病毒学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行心肌酶谱,血生化,心电图及胸片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心肌损害发生率达52.1%,伴严重腹泻、脱水,酸中毒时心肌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2.2%,58.9%,68.0%,明显高于单纯腹泻的心肌损害(P<0.05)。而心肌损害不受发病年龄及是否存在发热、呼吸道感染影响(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易并发心肌损害,心肌损害程度与腹泻轻重、脱水程度,酸中毒有关,与发病年龄,是 在发热与呼吸道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4.
王颖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89-1490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我国秋冬季节约50%-60%的婴幼儿腹泻是由RV引起,随检测手段的进步,近年发现RV不仅引起肠道内感染而且早期即可发生病毒血症,导致心肌、肝脏损害等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研究表明,轮状病毒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损害,而轮状病毒并发心肌炎  相似文献   

15.
李莉  任华  李保存 《华西医学》2012,(2):242-244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心肌受损情况和所伴随生化检验指标改变。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腹泻患儿80例,年龄6~27个月,平均12.9个月。其中有50例为轮状病毒腹泻(A组),30例为非轮状病毒性腹泻(B组)。A组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腹泻诊断标准,有心肌损伤的异常指标但达不到心肌炎诊断标准者诊断为心肌损害。B组患儿有水样腹泻,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阴性。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免疫亲和层析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值,并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 A组5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中,44例(88.0%)存在心肌损害,其血清谷草转氨酶(74.32±13.77)U/L、肌酸磷酸激酶(52.01±10.37)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273.43±27.55)U/L均升高,且明显高于B组[(24.98±7.03)、(17.11±6.52)、(151.46±16.5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乳酸脱氢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往往伴有心肌损害及相应的血液生化检测指标改变;以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作为近期心肌损害的诊断指标更为特异和敏感。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探讨轮状病毒对心肌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明确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于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5项指标,将同期儿科腹泻门诊70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分为对照组,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比较。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酶谱异常,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检测,及时发现对心肌的损害并尽早营养心肌治疗是必娶的.  相似文献   

17.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在判断心肌损害上的价值。方法:将62例轮状病毒性抗原阳性患儿与同期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腹泻患儿均抽血作血清心肌酶检查,同时,轮状病毒性抗原阳性患儿又分为有无酸中毒组,有无脱水组。观察不同情况下血清心肌酶变化,且所有患儿均摄片,作心电图检查,心肌酶中有一项异常者作心脏超声检查。结果:RV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升高比率明显增高;伴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的RV肠炎患儿心肌酶升高较其他RV肠炎患儿明显。两组病例心电图检查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所有病例经x线胸片检查,均无明显心脏增大征象;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的病例无房窒扩大及心功能降低。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变化更常见的是导致心肌一过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近年来,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外损害引起国内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现将本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46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RV)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好发于秋、冬季节,常引起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急性胃肠道感染和肠道外多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甚至猝死。其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提出心肌酶的升高与脱水密切相关,为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提供另一个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腹泻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腹泻病合并心肌损害患儿38例(心肌损害组),另选择无心肌损害患者32例为腹泻组,两组均给予抗病毒及纠正脱水和水电解质失衡等常规治疗,心肌损害组加用果糖、辅酶Q、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和复方丹参改善心肌血供等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查结果.结果 心肌损害组38例患儿肌酸激酶为(291±91)U/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81 ±28) U/L,乳酸脱氢酶为(289±42) U/L;腹泻组分别为(232±41)、(72±11)、(213±31)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4.72、5.41,P均<0.05).心肌损害组38例患儿中窦性心动过速19例,T波改变8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电轴左偏5例;单纯腹泻组患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胸部X线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儿童腹泻病的心肌损害症状易漏诊,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