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从方证、类方、用药角度探讨桂枝去芍药汤理论内涵,认为当方证出现"胸满""间歇脉"并见时,方为仲景桂枝去芍药汤之指征。  相似文献   

2.
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煌 《江苏中医》1998,19(8):3-5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路,是中医学的精髓,而方证相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方证相应的研究对解决中医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近10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疾病辨治模式。该模式以经验为基础,以经典为依据。临证经验是形成其雏形的基础,《伤寒论》等经典中的方证对应是对临证经验的升华,临证实践又对其进行不断重复、验证、发展与完善。证据是方证对应中"证"的原始内涵,证据包括症状、体征,疾病和体质3个方面内容以及方证、药证2种形式,其中疾病和体质是对症状、体征的进一步延伸。临证时主张以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以方证、药证为诊断单元,进而表现为一种以直觉判断和跳跃性思维为特征的疾病辨治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简介黄煌(1954—),江苏省江阴市人。1973年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学习中医内科。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班,获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研修1年。历任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研...  相似文献   

6.
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熊兴江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26-3031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氏活血化瘀名方,本方证由四逆散方证、桃红四物汤方证合桔梗药证、牛膝药证而成.结合多年来的方证研究体会及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心得,从祖剂药证分析、经典方证阐释以及体质特征研究这3方面阐释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为方证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调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核心所在.方证对应思想蕴涵方证原则、药证原则、量证原则、合方原则和类方原则.研究方证对应有望实现中医规范,提高临床疗效,深化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关键词方剂证候方证相应说方证相应说是探讨临床处方药物应用规律的学说之一。该学说首见于《伤寒论》,后经众多医家的发挥,成为中医临床的原则和方法。方证相应说强调方与证的对应性,证以方名,方为证立,...  相似文献   

9.
“载药上行”是指方中一味或几味药物运载它药以上行,从而达到治疗上半身疾病的目的。然有的医生在临床上应用时,多不辨证审方,徒用桔梗。选择“载药上行”的药物时,应辨证为先,法随证立,方随法而出,而后配伍斟酌,注重方药配伍和疾病证候,选择合适的“载药上行”药物,疗效才佳。  相似文献   

10.
方证相应的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方证相应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寒热证动物模型、方证相应为关键词,检索了近2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得到相关文献229篇,逐篇阅读、甄别、梳理和选择.采纳参考文献19篇.以方致证的寒热证动物模型,有采用温热方剂制作热证动物模型,也有采用寒凉方剂制作寒证动物模型.其他方法致寒热动物模型及以方治证,有采用灌服冰水、干辣椒粉等方法致脾胃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治以理中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温热、寒凉方剂,也有肠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大承气汤,湿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加味四妙散等.寒热证动物模型及方证相应的报道虽多,但有待上升到较统一的认识;建立准确的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方证相应的研究,须找到可供观察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在观察和评价寒热证的时候,要重视体质因素;可尝试用寒热偏性的方剂制作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然后选用寒热偏性的方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方证对应理论研究正常和脑缺血病理状态下黄连解毒汤中指标成分肠吸收情况的差异性,探讨临床对症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合理性。方法:以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为检测指标,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浓度黄连解毒汤在正常和脑缺血大鼠的肠吸收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连解毒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在脑缺血模型组大鼠不同肠段的肠吸收均有一定程度增加,其中盐酸小檗碱在十二指肠、空肠有显著性增加;黄芩苷在全部肠段的肠吸收均有显著性增加;栀子苷在空肠、回肠、结肠有显著性增加。结论:黄连解毒汤主要药效成分在脑缺血大鼠的肠道吸收情况优于正常组,为该复方临床对症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体现了中医方证对应理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软化方法对白芍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浸法测定蒸法、煮法、闷润法、浸泡、减压冷浸法5种软化方法制得的白芍饮片中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测定各饮片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结果:各饮片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大小顺序为蒸法>闷润法>减压冷浸法>煮法>浸泡法;醇溶性浸出物、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的含量大小为闷润法>蒸法>煮法>减压冷浸法>浸泡法。结论:闷润法及蒸法软化白芍药材质量优于其他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芍药与甘草配伍增效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芍药和甘草中主要活性成分采用HPLC检测;对方法学进行了专属性、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等考察。结果:芍药单味药单煎后芍药苷检测到的含量为2.19 mg·g-1;甘草单味药单煎后甘草酸检测到的含量为17.13 mg·g-1;芍药和甘草分别单煎再按1∶1混合,芍药苷检测到的含量为5.45 mg·g-1,甘草酸检测到的含量为17.69 mg·g-1;芍药和甘草按1∶1混合煎煮,芍药苷检测到的含量为2.58 mg·g-1,甘草酸检测到的含量为18.14 mg·g-1。结论:芍药与甘草配伍,两药单煎混合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但前者增高更为明显;两药混合煎煮,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明显提高,但以后者更为显著;芍药与甘草配伍止痛的科学基础可能与两药合用后的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常用中药牡丹和芍药种子中含有茋类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开发和利用牡丹种子资源,该文选择种子中含量相对较高的10种茋类成分suffruticosol A,suffruticosol B,suffruticosol C,trans-resveratrol,cis-ε-viniferin,trans-ε-viniferin,cissuffruticosol D,cis-gnetin H,trans-suffruticosol D和trans-gnetin H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DAD,YMC-pack ODS-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以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30 nm。同时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的方法初步评价其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同时测定10种茋类成分的含量;牡丹和芍药种子中的茋类成分主要集中于种皮部位(总质量分数达16.7%以上),种仁中含量很低(总质量分数不到0.3%),种皮提取物富含茋类成分,总含量达75%以上。种皮提取物及10种茋类成分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潜力。该文对牡丹和芍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种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赤芍乙醇提取中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个15化合物,经MS和NMR,CD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7R,8R)-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异丙叉基丙二醇(1),(-)-(7R,8S)-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异丙叉基丙二醇(2),senecioyllomatin(3),O-angeloyllomatin(4),(+)-cis-3'-senecioyloxy-4'-angeloyloxy-3',4'-dihydroseselin(5),二氢欧山芹素(6),2,5-二羟基苯乙酸苄酯(7),3,6-二甲基-5-羟基苯并呋喃(8),(S)-楝叶吴萸素A(9),2,3-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10),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11),2,5-二羟基-4-甲基苯乙酮(12),4-羟基苯甲酸乙酯(13),香草酸(1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5)。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9均为首次从芍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506-4509
笔者通过对芍药品种的本草考证和对黄芩汤配伍组方的分析,探寻白芍与赤芍在品种、产地加工、炮制方法、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异同;并从功能主治等方面加以比较,探讨《伤寒论》"黄芩汤"中的芍药究竟是赤芍还是白芍。在进行考证时,笔者从芍药本草记载的本原,即最早收录该品种的本草古籍,按照主流本草发展的脉络,理清该品种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并以功能主治为主线,搞清赤白芍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现代白芍的应用大约起始于宋代,它与赤芍的区别主要是加工方式不同,而其原植物品种是相同的。笔者从历史源流、植物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方法的角度搞清了芍药品种的来龙去脉,探讨和分析了赤白芍从不分用到分开使用的发展变化,以及黄芩汤中芍药的品种。最终,笔者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证实在2000多年前《伤寒论》成书时白芍尚未出现,而根据《名医别录》所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的产地加工方法推断,"黄芩汤"中使用赤芍更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药材的生长年限与其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兴起的"草本植物生长轮"被用于判别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生长年限。该研究结合常规石蜡切片和徒手切片方法,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草芍药P.obovata、川赤芍P.veitchii、美丽芍药P.mairei、窄叶芍药P.anomala、新疆芍药P.sinjiangensis和块根芍药P.anomala var.intermedia 7种植物的根和就地引种栽培芍药的主根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芍药组7种植物的根在显微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可用于不同种之间的鉴别;芍药组7种植物根的次生木质部中,口径较大的导管和周围的小导管或木纤维聚集呈团块状分布,切向断续排列成与形成层平行的环,均形成清晰的生长轮;吉林四平就地引种栽培的一至四年生的芍药主根中均有生长轮,且与其生长年限一致。该研究报道了芍药组7种植物的生长轮现象,由于野生芍药组植物根中生长轮特点与栽培的芍药类似,因此可为其生长年限提供判别依据,也可为赤芍类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栽培年限对杭白芍根际细菌群落及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揭示根际土壤微生态与杭白芍品质的关系,收集了1~4年杭白芍的根及根际土壤,利用PCR-DGGE检测土壤菌群多样性;利用HPLC检测根中芍药苷含量。结果表明,种植杭白芍能明显降低土壤的酸性,并随着栽培年份增加pH酸性持续下降,到第4年时土壤pH、酶活均达到最高,而有机质含量则最低。变性凝胶梯度电泳检测1~4年的根际细菌多样性在3.38~3.61,多样性随栽培年限而上升,说明杭白芍的生长会促进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测序结果表明,杭白芍土壤中的优势细菌为γ变形菌、α变形菌、放线菌、酸杆菌及厚壁菌等,其中,根际特异菌主要为α变形菌、酸杆菌Gp1及放线菌;而在非根际土中γ变形菌为特异优势菌群。此外,1~4年的杭白芍根际优势细菌组成基本相似,只有少数种类随年份发生改变,表明根际细菌群落的组成主要受杭白芍物种的影响。HPLC检测结果表明,1~4年杭白芍的芍药苷质量分数分别为3.26%,3.30%,3.36%,3.41%,均超过国家标准,且随生长年份呈上升态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可知,芍药苷含量与土壤pH、细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有连作障碍的作物不同的是,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杭白芍根际的pH和细菌多样性不降反升,但优势菌群变化不大,这可能是该植物不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农业实践中之所以选择4年采收杭白芍根入药的原因之一主要是产量而不是有效成分含量。此外,研究还发现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累积与土壤pH、有机质和细菌多样性关系密切,证明杭白芍的道地性与土壤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消乳丸是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中的儿科经典名方之一,临床疗效确切,但当前暂未转化为中成药制剂。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消乳丸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173条,筛选出有效数据99条,涉及中医古籍46部,该研究从消乳丸的方源方名、组方剂量、药物基原、制法用法、主治功效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考证结果显示消乳丸可能出自宋代医家汤民望的《婴孩妙诀论》,在历代古医籍记载中有消食丸、杨氏消乳丸、快膈消食丸等异名,但主要以消乳丸之名记载在册,该方由香附、砂仁、陈皮、神曲、麦芽及甘草6味药组成,炮制方法为香附、神曲、麦芽炒用,甘草炙用,砂仁、陈皮生用,功效为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主治乳食积滞所致的呕吐、泄泻、夜啼等诸多病证。历代古籍记载中使用最多的组方剂量折算成现代用量为香附41.30 g、砂仁20.65 g、陈皮20.65 g、神曲20.65 g、麦芽20.65 g、甘草20.65 g,制剂为丸剂,在服用方法上主张以温开水或姜汤送下,服药时间为食后。通过对消乳丸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研发申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肉桂成方制剂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和Excel(2010)软件,筛选含肉桂的成方制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肉桂方剂的主治疾病、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高频药对及高频疾病进行药物组合的深度分析。结果 筛选出含肉桂的方剂391首,涉及中药675味,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依次为肉桂、当归、甘草、地黄、茯苓;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组合依次为当归-肉桂、甘草-肉桂、肉桂-地黄、茯苓-肉桂、肉桂-木香。肉桂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在不同疾病中使用规律各异。结论 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中国药典》中含肉桂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活血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效,肉桂常与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使用,其组方规律反映出肉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药物组合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