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即小肠为心之离腑,一脏一腑,一上一下,转利枢机合为表里,强调心可病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冠心病与肠道菌群是密切相关的理念相符,认为肠道菌群通过不同产物参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免疫代谢,直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随着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与冠心病的关系被逐渐发现,这使"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在该思想下指导中医药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以提高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已成为影响2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菌群紊乱所导致的宿主能量稳态失衡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鉴于肠道菌群结构的可塑性,调节肠道菌群开辟了2型糖尿病防治的新途径。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失调与消渴病(2型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其中,胃强是引起机体胃肠机能紊乱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中医胃强与肠道菌群存在交互影响,二者共同助推了疾病的进程。因此,基于中医胃强与肠道菌群交互视角审视2型糖尿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细胞焦亡互作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浊毒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及中医学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肠道菌群紊乱是浊毒内蕴的病理学基础,细胞焦亡为浊毒内蕴的微观体现,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细胞焦亡”互作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浊毒内蕴”病机相契合。本文从“肠道菌群—细胞焦亡”互作失衡角度探讨“浊毒内蕴”的病因病机,是将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旨在为临床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重要原因,但其特异性治疗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心合小肠"理论为中医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经络相通,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与现代医学所证实的肠道菌群与DCM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理论相契合.肠道菌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和有害代谢产物排出,其异常情况会引起DCM患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心血不足、心脉不通.中药具有多靶点效应,其进入肠道后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可能成为认识DCM防治效应机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探讨在2型糖尿病中"浊毒"理论与肠道菌群失衡过程之间的共性,以期今后为2型糖尿病从"浊毒"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是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本文通过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以期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和负担不断增加,是亟需研究的热点问题。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认知障碍关系密切。本文提出"清浊相干"即脾胃升降失常,内生浊邪,导致清气不升、脑失所养,浊邪不降、上犯清窍,为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引发认知障碍的关键病机;病久由浊转毒,而败坏脑髓、损害脑神,是导致认知障碍不断加重的重要因素和病理转归。从"清浊相干"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角度防治认知障碍,可能是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调整脾胃肠,升清降浊毒"为中医药防治认知障碍的重要方法,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是中医药防治认知障碍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多从“消渴”出发,以传统的上、中、下三消论治,继而“脾胰同源”理论的提出揭示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虚胰病。现代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小肠内分泌细胞、肠道菌群等均有密切的联系。葛根芩连汤本为治疗协热下利之方,现代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其健脾升清、调和脾胃、燥湿厚肠之功与其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调节肠道菌群之功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通过结合2型糖尿病的病机、葛根芩连汤的方义及现代研究,基于“脾胰-胃-肠”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机制,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阅读经典古籍与近代文献,梳理了阴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生理,阴与水的关系,强调阴对人体生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而水是体内重要的阴物质。阴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水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12.
中医理论指出,“肾主水”在维持机体内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通过肾气的开与阖决定体内水液的分布,潴留与排泄,对于某些水液代谢平衡失调的相关病症,常从肾论治。水通道蛋白是具有特异性转运水的通道蛋白,充当着细胞内和细胞间水流的调节器,维持水液动态平衡,因其所在部位和表达存在差异,又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大量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广泛分布于肾脏中,其表达的改变对揭示不同疾病所引起的水液代谢平衡失调有着重要意义。历代医家在对中医药调节水液代谢紊乱不断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的独特作用优势,在调节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笔者通过探讨“肾主水”与水通道蛋白表达、水液代谢紊乱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对水液代谢紊乱的调节及作用机制,诠释“肾主水”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调节水液代谢紊乱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以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CAG出现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被称为胃癌前病变,大大增加癌变风险。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激活失调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诱导炎症级联反应,参与多种疾病进程。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激活失调会引起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浸润,诱导CAG发生发展,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NLRP3炎症小体激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功能障碍产生活性氧(ROS)堆积是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关键。刘友章教授提出“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供给机体所需能量和物质;线粒体通过三羧酸循环生成的三磷酸腺苷(ATP)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二者在生理上作为人体能量加工厂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病理上脾虚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存在关联,脾虚不运出现湿浊痰瘀等病理产物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产生的代谢产物等存在契合之处。该研究从“脾-线粒体相关”理论出发,探讨CAG的中医病机,论述了NLRP3炎症小体与CAG发病的关系,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激活NLRP3炎症小体是CAG脾虚病机的现代生物学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网络药理学角度解释中药复方“消癌解毒方”中君药、臣药的关系以及该方防治肝癌的有效性。方法 依托中药药理分析平台(TCMSP)、国家健康研究院PubChem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寻找到复方“消癌解毒方”中君药白花蛇舌草、臣药太子参、山慈菇所对应的靶点,借助DisGeNET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研究平台OMIN、治疗靶点数据库TTD、PharmGkb数据库找到与肝癌相关的靶点。通过网络映射分析药物-靶点-疾病的关系。利用CCK-8、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相关靶点可行度。结果 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 > 30%,类药性(DL) > 0.18的筛选获得有效活性成分13种,药物对应靶点330个,肝癌相关靶点603个。利用生物功能及信号通路分析,消癌解毒方可能参与多种肿瘤发生、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信号通路。并通过BCL2、CASP8、NCOA2、PTGS2、TGFB1、BAX、CASP3等基因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研究显示山慈菇的生物功能富集在淋巴细胞稳态、B细胞稳态、T细胞稳态等相关功能上,太子参富集在了骨髓白细胞分化的正调节、B细胞稳态、T细胞稳态、白花蛇舌草功能则富集在上皮细胞凋亡过程、平滑肌细胞增殖、受体代谢过程、RNA聚合酶Ⅱ转录pri-miRNA、细胞周期等方面。同时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靶点预测的可行度。结论 从网络药理学、现代生物学角度来评述消癌解毒方中君药、臣药组成是合理、科学的。消癌解毒方防治肿瘤是具有生物学支撑的。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初病在络"久病入络"应引入"治未病"思想,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情志与腹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4.2对近来国内22篇关于情志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相关文献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情志与腹泻关系相关明显,疏肝理脾药物或结合心理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明显有效(Z=10.65,P<0.00001),合并OR值为4.11(95%CI,3.17,5.33)。从情志角度切入治疗腹泻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并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结论:情志是腹泻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临床治疗中重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督脉与脑的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希言  马巧琳 《世界中医药》2007,2(3):134-135,137
从经络循行、功能作用、临床治疗3个方面,论述督脉与脑的密切关系,从而认为督脉是脑所属的经络。现代实验研究的有关资料,也证实了督脉与脑的内在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也完善藏象经络学说。  相似文献   

18.
米兰  欧阳恒 《中医药导报》2006,12(6):3-4,15
文章提出银屑病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郁气结、肝郁化热、木郁土衰、肝肾亏虚是银屑病的重要病机,可导致不同类型银屑病的发生。其论治中,分别提出了疏肝理气、清泻肝热、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相对应的治法。文章最后还强调了情志因素对银屑病具有重要的影响,患者宜保持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19.
毒邪与肾病发病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的概念在中医药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药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与“毒”联系着。本文所论的毒主要是从它作为致病因素即病因来阐述。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借助调节血管稳态、血管张力、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凝血抗性、炎症因子等来响应机体的物理和化学信号,进而维持血管处于衡动稳定的状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所需的关键条件,肿瘤血管化的病理模式为瘤体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以促进其增殖。近年来,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渗入,驱动血管生成被认为是促进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调控代谢重塑以满足肿瘤血管化过程中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其异常的代谢特征使得其能更好地适应肿瘤微环境的变化,这种代谢的改变常被看作是肿瘤血管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中医“阴火”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原指“阴虚生内热”,属内伤之火范畴,后经历代医家推演变化,逐步形成“脾胃气虚-阴火上乘-气火失调”的病机认识。内皮细胞代谢重塑的发病过程是“阴火”病理表征的客观体现,而阴火造化生息、燔灼妄动之性又与肿瘤新生血管增生无制、亢变为害的疾病状态相吻合。脾胃亏虚与气机失衡的改变可致水谷精微不得布散,发生代谢障碍,停久为痰为瘀,与血脉相搏结,致使局部环境异化(肿瘤微环境形成)、脉道不利(内皮细胞代谢失衡),异变形成肿瘤新生血管。在“阴火”证候要素指导下,围绕气与火的相关性,运用“扶正调气”的治法遣方用药,可调节内皮细胞代谢功能,达到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进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基于以上认识,该文围绕内皮细胞代谢重塑与阴火相关理论,阐发学术微旨,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肿瘤血管化进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