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脂康胶囊治疗合并高脂血症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观察血脂康对合并高脂血症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疗效。方法:4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予小剂量血脂康治疗6月,并以同期正常人32例为对照,检测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超、肝功、血脂、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指标,采用McAuley指数及稳态模式评估法中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部分患者行肝组织活检对照治疗前后组织学改变。结果:胰岛素抵抗指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明显升高,经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标及血脂、转氨酶水平下降,部分患者的肝组织学指标改善、未发现肝毒性。结论:小剂量血脂康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高脂血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高尿酸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异病同治的规律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高尿酸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并进行可视化,提取两病共同的证候分类及其相应的中药配伍组合。检索中药配伍组合活性成分对应的人类靶蛋白和两病的相关基因;在分子网络分析平台分别构建靶蛋白和基因分子网络,通过网络映射分析,找到中药配伍组合治疗两病相关的通路和高连接分子。结果:痰瘀互结证是两病最常见的共同证型,方证对应,中药配伍组合(丹参、大黄、茯苓、泽泻、当归、白术)是治疗两病共用使用最多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通过调控5个分子(26 S蛋白酶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核转录因子-κB,泛素C和蛋白激酶B)和1个生物学通路(肝X受体/维甲酸X受体激活通路)对两病发挥协同治疗效应。结论:高尿酸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异病同治的生物学基础;文本挖掘和生物信息分子网络分析是探索疾病异病同治基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白藜芦醇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分子机制,并根据结果在细颗粒物(PM2.5)染毒的肝细胞模型中进行验证.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PubChem、DrugBank、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白藜芦醇相关靶点,与... 相似文献
4.
观察栀子苷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从游离脂肪酸探讨栀子苷调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栀子苷组和血脂康组,每组大鼠10只,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大鼠饲料喂养,其余3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以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造模时间为8周,从第5周起至第8周末,栀子苷组和血脂康组分别灌服相应的药物。记录大鼠体重、肝湿重、脂肪质量;用相应方法检测肝组织TG,FFA,FAS,AMPK,ACCase及Malonyl-Co A含量,血清CHO,LDL-C的含量,血清AST,ALT的活性;观察肝脏组织肉眼及病理变化(HE染色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脂肪重;血清CHO,LDL-C,ALT,AST;肝组织TG,FFA,FAS,ACCase及Malonyl-Co A含量皆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AMPK活性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肉眼外观及病理切片脂肪变性明显,并出现炎症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栀子苷组大鼠体重、脂肪质量、肝组织FFA含量、血清ALT,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肝湿重,肝组织TG,FAS,ACCase及Malonyl-Co A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AMPK活性明显增多(P0.05),肝脏肉眼外观及病理学表现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血脂康组大鼠的肝湿重、脂肪质量、肝组织TG,FFA和血清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血脂康组相比,栀子苷组大鼠的体重、脂肪质量、肝组织FF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栀子苷具有显著的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理效应;其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游离脂肪酸代谢是通过调节"AMPK-ACCase-Malonyl-Co A-FFA"轴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不同中医证型血脂水平的干预影响,找出血脂康治疗NAFLD合并CAS的最有效中医证型,指导其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按诊断标准选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81例。治疗组服用调脂汤;对照组服用东宝肝泰片,治疗前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评定指标,实验完成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在降血脂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两者血清ALT、AST下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调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明显优于东宝肝泰片,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细胞功能及降血脂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7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NAFLD患者82例作为NAFLD组,然后根据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NASH组32例和非NASH组50例(其中单纯性脂肪肝患者20例,临界NASH患者30例);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健康组。比较各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PAI-1水平、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AST/AL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分析血清PAI-1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评价PAI-1对NAFLD特别是NASH的诊断价值。结果NAFLD组的性别、年龄、血清ALP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及血清ALT、AST、AST/ALT、GGT、TG、TC、HDL-C、LDL-C、FPG、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均<0.05)。NASH组的性别、年龄及血清ALT、AST、AST/ALT、ALP、GGT、TC、HDL-C、LDL-C、FPG水平与非NAS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及血清TG、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NASH组(P均<0.05)。血清PAI-1水平与BMI、ALT、GGT、TC、TG、LDL-C、FPG均呈正相关(r=0.726,0.214,0.319,0.434,0.331,0.311,0.218,P均<0.05),与AST/ALT呈负相关(r=-0.316,P<0.05)。血清PAI-1水平诊断NAFLD和NASH的AUC值分别为0.812[95%CI(0.725,0.881)]、0.954[95%CI(0.884,0.9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66,17.901,P均<0.05)。血清PAI-1>9.71 ng/mL对预测NAFLD的敏感度为70.73%,特异度为100%。血清PAI-1>11.60 ng/mL对预测NASH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结论血清PAI-1水平对NAFLD特别是NASH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楂曲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患者给予口服中药复方加味楂曲饮,对照组(22例)给予口服当飞利肝宁片0.45 g/片,2片/次,3次/d,两组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彩色B超评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ALT,AST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脏彩色B超检查提示肝组织学病变程度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治疗组患者血清TGF-β1明显降低,而血清SOD水平则有所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TGF-β1与SO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楂曲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还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脏组织学病变程度,这可能与通过降低血清TGF-β1、升高血清SOD水平而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