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探讨二仙汤对大鼠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2只雌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OVX)组、雌激素(E)组及二仙汤(EXD)组。E组、EXD组分别以1.8×10-4 g·kg-1剂量戊酸雌二醇药液、9 g·kg-1剂量二仙汤进行灌胃,余下两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次/d,持续16周。16周后,检测大鼠血清雌激素及血脂四项水平,提取大鼠粪便DNA,给予16S rRNA基因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VX组比较,E组与EXD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Alpha多样性显示,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变化。Beta多样性显示,4组菌群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二仙汤干预可以改善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利用LEfSe分析4组差异菌群,Sham组与OVX组有3个差异菌门、18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组有1个差异菌门、12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XD组有3个差异菌门、5个差异菌属。雌激素干预可以使OVX组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厌氧弧菌(Anaerovibrio)、苏黎世杆菌(Turicibacter)3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二仙汤干预可以使OVX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2种菌门变化趋势逆转恢复,普雷沃氏菌9(Prevotella 9)、瘤胃球菌科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纺锤链杆属(Fusicatenibacter)4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结论 去卵巢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改变,二仙汤可以改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蒌连丸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取4~5周龄雄性db/m+小鼠为正常组,将同周龄成模雄性db/db小鼠根据血糖、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5 g·kg-1·d-1)及蒌连丸组(13 g·kg-1·d-1),每组6只药物干预5周,每周记录小鼠体质量、进食水量及空腹血糖(FBG),5周后检测空腹血糖、肝脏甘油三酯(TG)、肝脏总胆固醇(T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收集小鼠肠道内粪便,应用16S rRNA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进食水量、FBG、肝脏TG、肝脏TC、GSP、FINS及HOMA-IR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蒌连丸组可显著降低db/db小鼠饮水量、FBG、肝脏TG、肝脏TC、GSP、FINS及HOMA-IR(P<0.01);蒌连丸组肠道菌群从门到属水平均发生了变化,有益菌相对丰度增加,有害菌相对丰度减少。其中,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布劳特氏菌、瘤胃球菌、副拟杆菌丰度显著增加(P<0.01)。结论 蒌连丸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db/db小鼠糖脂代谢,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肠道中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布劳特氏菌、瘤胃球菌、副拟杆菌丰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百药煎发酵炮制前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的影响,探讨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UC的作用机制,指导中医临床区别用药。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1组为空白组,其余4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0.8 g·kg-1),五倍子水煎液(1.8 g·kg-1)和百药煎水煎液(2.7 g·kg-1)灌胃7 d;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对比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 UC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结肠组织充血增厚,出现明显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经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后,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有提升,门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1);百药煎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罗斯氏菌属、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和帕拉普氏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5,P<0.01);百药煎组拟杆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罗斯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倍子组和百药煎组结肠组织均明显恢复,充血减轻,仅见散在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升高,且百药煎组的表达量高于五倍子组。结论 百药煎治疗UC效果优于五倍子,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况,提高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起到减轻肠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白芍总苷(TGPs)对干燥综合征(SS)模型小鼠肠动力、肠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情况,探讨白芍总苷对SS小鼠肠道菌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BALB/c小鼠为正常组,雌性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果寡糖组(700 mg?kg-1),TGPs低、中、高(160,320,640 mg?kg-1)剂量组,每组各6只。观察小鼠摄食量、饮水量、粪便排出颗粒数和粪便含水率,评价TGPs对于SS小鼠肠动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乳酸(D-Lac)含量、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连接复合物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量;收集不同时间的粪便样品,采用平板涂布和气相色谱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均减少(P<0.01),肠推进率显著下降(P<0.01),D-Lac含量和DAO活性明显升高(P<0.05,P<0.01),ZO-1表达量降低(P<0.01),肠道菌总菌数量下降(P<0.01),短链脂肪酸浓度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TGPs显著增加SS小鼠粪便数量和含水率(P<0.05,P<0.01),提高肠推进率(P<0.05,P<0.01)。TGPs降低小鼠血清中D-Lac含量和DAO活性(P<0.05,P<0.01),增加ZO-1表达水平(P<0.01);TGPs提高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比例、降低肠杆菌比例;TGPs促进乙酸和丁酸的产生(P<0.05,P<0.01)。结论 TGPs通过增加粪便含水量,提高肠动力改善SS小鼠便秘症状;TGPs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乙酸和丁酸含量,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SS小鼠肠道屏障通透性,促进受损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肠-脑”轴探讨化痰通络汤(HTTLD)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和肠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TTLD高、中、低剂量组(28.66,14.33,7.16 g·kg-1),依达拉奉(4 g·kg-1)+丁酸梭菌(5.0×108 cfu·mL-1)组,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灌胃给药HTTL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组织损伤,小肠推进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对肠道动力的影响,十二指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检测评价肠黏膜细胞损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细菌内毒素(LP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十二指肠的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闭锁小带蛋白-1(ZO-1)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TTLD中、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脑梗死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1),以HTTLD高剂量组的效应最佳,且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小肠推进率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能显著升高小肠推进率(P<0.01),以HTTLD高剂量效应最佳,且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十二指肠黏膜可见明显损伤,各给药组黏膜损伤情况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ZO-1,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HTTLD低、中、高剂量组能不同程度上调ZO-1,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P<0.05,P<0.01),以高剂量组的效应最为显著。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D-LAC,DAO,LPS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D-LAC,DA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HTTLD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LPS含量(P<0.05,P<0.01),且HTTLD高剂量组的作用最明显。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受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同时肠道黏膜损伤、肠道蠕动减弱和肠道黏膜屏障破坏。HTTLD能减少脑组织和胃肠道黏膜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胃肠道动力、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和毒物的释放,从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肠”轴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菥蓂不同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揭示其降尿酸活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将88只雄性昆明鼠小鼠分为11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别嘌呤醇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组,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低剂量组,正丁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总黄酮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空白组小鼠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其他组小鼠均灌胃氧嗪酸钾(500 mg·kg-1)以复制高尿酸血症模型。造模若干小时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灌胃蒸馏水,别嘌呤醇组给予别嘌呤醇混悬液(50 mg·kg-1)。各给药组按高、低剂量(5,2.5 g·kg-1)灌胃给药,每日1次,持续14 d后取血,测定血尿酸(SUA)水平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收集新鲜粪便进行16S rDNA测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UA水平和X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别嘌呤醇组SUA水平和XOD活性显著下降(P<0.01),菥蓂给药组干预后,除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和总黄酮提取物低剂量组外,SU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总黄酮提取物高剂量组和正丁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可明显抑制XOD活性(P<0.05,P<0.01),其中总黄酮提取物高剂量组降低SUA水平和抑制XOD活性最显著。菌群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α多样性和菌群丰度变化显著,且发现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与XOD活性显著相关;给药组干预后菥蓂总黄酮提取物高、低剂量组操作分类单元(OTU),ACE,Chao1,Shannon指数明显升高(P<0.05,P<0.01);乙酸乙酯提取物低剂量组、总黄酮提取物高剂量组和正丁醇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乳酸杆菌科相对丰度在正丁醇提取物低剂量组、总黄酮提取物高剂量组中显著升高(P<0.01)。结论 菥蓂降尿酸的有效部位主要为黄酮类成分,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如乳酸杆菌、拟杆菌和厚壁菌进而改善机体SUA水平和XOD活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溃宁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266 g·kg-1)、慢溃宁方高、中、低(20、10、5 g·kg-1)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自由饮用3% DSS溶液7 d复制UC模型,造模当天同时灌胃给药治疗,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7 d。每天记录小鼠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收集所有结肠和粪便,记录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损伤严重,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升高(P<0.01),结肠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α(IL-17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慢溃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结肠黏膜损伤减轻,结肠长度均有所恢复(P<0.01),第5天开始,DAI显著降低(P<0.01),结肠IL-10、TGF-β1显著升高(P<0.01),IL-1β、IL-6、IL-17α、TNF-α明显降低(P<0.05,P<0.01),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升高,厚壁菌门和AKK菌属、杜氏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丰度增加,拟杆菌门和Muribaculaceae、梭状芽孢杆菌属UCG-014、理研杆菌属丰度减少。结论 慢溃宁方在改善UC小鼠的症状上疗效确切,与中药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且不同浓度对菌群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而恢复肠道免疫平衡,从而促进结肠黏膜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混合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0只雄性BALB/c幼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组(西药组,0.68 g·kg-1)及半夏泻心汤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甘补组(9.1、3.19、1.82、4.1 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予混合抗生素灌胃诱导肠道菌群紊乱,14 d后西药组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灌胃,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及甘补组分别予半夏泻心汤及不同配伍药组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共14 d。连续给药14 d后无菌采集粪便样本用于16S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并经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1)诱导炎性反应,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黏膜巨噬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幼鼠肠道微生物结构显著改变(P<0.01),结肠黏膜损伤明显,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及IL-1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组均能增加菌群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提高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有益菌的比例(P<0.01);同时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组均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P<0.05,P<0.01),增加巨噬细胞浸润(P<0.05,P<0.01),升高IL-6、IL-8、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1);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苦降、甘补组升高IL-1β mRNA表达(P<0.01);西药组、半夏泻心汤及辛开、甘补组IL-10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 半夏泻心汤及拆方组能调整抗生素暴露幼鼠肠道菌群,保护肠道菌群紊乱后结肠黏膜免疫屏障,以半夏泻心汤全方为最佳配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玉液汤对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大鼠胃饥饿素(Ghrelin)表达水平的调控,探讨其防治DCI的作用途径。方法 以高脂高糖饲料结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除正常组外,造模成功后按照血糖均匀分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1)、玉液汤低、中、高剂量组(4.575、9.15、18.3 g·kg-1),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30 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血糖。给药结束即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束后取大鼠全脑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变化,同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和海马CA1区Ghrelin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显著上升(P<0.01),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P<0.01),目标区域停留时间及运动路程、穿越平台次数显著下降(P<0.01),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结构异常,排列紊乱,数量减少,大鼠血清、海马CA1区及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玉液汤中、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均增加,各剂量组血糖显著下降(P<0.01),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目标区域停留时间、运动路程及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P<0.01),海马CA1区细胞结构形态均改善,正常细胞数量增加,血清、胃组织及海马CA1区Ghrelin水平明显提高(P<0.05,P<0.01)。结论 玉液汤可有效改善DCI大鼠的认知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清、海马CA1区及胃组织Ghrelin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大黄?虫丸(DHZCW)对腺嘌呤诱导的肾纤维化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组(0.168、0.084、0.042 g·kg-1)、吡非尼酮组(200 mg·kg-1),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腺嘌呤混悬液250 mg·kg-1灌胃造模28 d,再进行药物干预4周,在代谢笼中收集大鼠尿液,测定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尿素(Urea)、尿肌酐(Crea)、胱抑素C(Cys C)、24小时尿蛋白(24 h TP)。收集肾脏样本并对其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关键效应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蛋白的表达量。收集大鼠粪便运用高通量测序16S rDNA技术对大鼠菌群进行物种差异性分析。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UN、Urea、Crea、Cys C、24 h TP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DHZCW高、中、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组BUN、Urea、Crea、Cys C、24 h TP均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出现明显纤维化改变,α-SMA、ColⅠ、ColⅢ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DHZCW高剂量组和吡非尼酮组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损伤改变,DHZCW中、低剂量组可见纤维化改变,低剂量组较为明显;DHZCW高、中、低剂量组和吡非尼酮组中的α-SMA、ColⅠ、ColⅢ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说明DHZCW能有效减少胶原异常沉积而抑制肾纤维化。肠道菌群来看,门水平上,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明显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减少,二者比例明显失调。科水平上,模型组降低了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前蹄菌科(Prevotellaceae)、未分类拟杆菌科(Bacteroidota_unclassified),增加了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ae)菌群的丰度。属水平上,模型组的未分类厚壁菌(Firmicutes_unclassified)、未分类拟杆菌属(Bacteroidota_unclassified)、普雷沃氏菌属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等菌群丰度显著降低,UCG-005、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_UCG-014_unclassified)等菌群丰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DHZCW能降低潜在致病菌而升高有益菌丰度,调节肠道菌群。结论 DHZCW能有效改善肾功能和抑制肾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1.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2.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  相似文献   

16.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姜黄素对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对牛血清促进的牛内皮细胞、人肝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观察姜黄素对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琼脂糖刮除法检测姜黄素对牛血清及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姜黄素能明显抑制牛内皮细胞增殖,同肿瘤细胞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姜黄素能抑制牛血清及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的牛内皮细胞迁移。结论:姜黄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是姜黄素抗血管生成的机理之一;同时也说明姜黄素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二氢杨梅素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二氢杨梅素 (DMY)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DMY对由Fe2+ 维生素C(Fe2+ VitC)体系、Fe2+ 过氧化氢 (Fe2+ H2O2 )体系、Fe-半胱氨酸 (Fe2+ Cys)体系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 :DMY能抑制离体大鼠脑、心、肝匀浆及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并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DMY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具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荫风轮总苷对动物子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荫风轮总苷对子宫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植入异物造成大鼠子宫炎症模型,观察荫风轮总苷的治疗作用;于大鼠离体子宫和家兔在体子宫观察其对子宫活动力和子宫收缩幅度的影响;并测定了荫风轮总苷对大鼠子宫重量和血清中雌二醇、黄体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荫风轮总苷有增强子宫收缩能力,且对在体子宫的作用维持时间较长,能显著增加子宫重量,有减轻子宫炎症作用的趋势,对雌激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对孕激素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荫风轮总苷对子宫的作用是用于治疗子宫出血的重要药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1995-2001年中药内治、外治疗法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