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参的本草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党参历代本草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参异名:上党人参(《本草逢原》),黄参(《百草镜》),东党、潞党(《全国中草药汇编》),纹党(四川)。党参根为常用中药。其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功能,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肺气亏虚,热病伤津,气短口渴,血虚萎黄,头晕心慌等证,为我国传统的补益药。  相似文献   

3.
邹荫甲 《中草药》2006,(6):466-467
桔梗科党参在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亦无该植物图,表明了明代以前党参并未入药。清代《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在上党产人参逐渐绝迹时应用新出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和经验,并认为两者功效不同。清代《潞安府志》在党参项下的记述也证实了上党“古有人参”,“今所出惟党参”。个别医家失之祥察,将古之人参与今之党参混为一谈是毫无根据的。党参系蔓生茎与人参一茎直上,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大相径庭。现保存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中的中国唐代人参实物标本为古代人参是五加科人参而不是党参提供了铁证。在阅读古今本草著作时,应分析其所用“上党人参”、“上党参”、“党参”等名称的真正所指。今之党参并非古之人参。  相似文献   

4.
由跋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搞清古本草中由跋的植物基原,经本草考证,认为唐代《新修本草》与明代《本草纲目》的由跋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掌叶半夏)Pineliapedatisecta的幼小块茎(四周无子块茎),而清代《植物名实图考》的由跋则为同科植物的滇南星Arisaemayunnanense。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资料对瞿麦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性效进行考证,为瞿麦药材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瞿麦药材植物来源有2种,分别为瞿麦Dianthus superbus L.和石竹D.chinensis L.。石竹以瞿麦之名药用,是瞿麦药材的主要来源。瞿麦道地产区已经发生变迁,全国分布广泛,其药用部位经历了“实”“茎叶合用”“只用蕊壳,不用茎叶”“地上部分”的变迁历程。古今对瞿麦“味苦,性寒”的观点基本一致,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遵古鉴今,取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功效之精华,符合实际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著作及现代中医药典籍,对旋覆花的释名、基原、道地性与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炙、性味功效主治进行考证,为临床应用旋覆花药材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旋覆花基原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icaL.的干燥头状花序。旋覆花的产地目前已不局限于湖北随州、河南,全国各地均有产出。古今对旋覆花“苦、辛、咸,微温”的性味记载基本一致,《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旋覆花功效主治为:“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临床应用旋覆花还用到其“通血脉,益色泽”的功效,因此应补充完善旋覆花功效主治。  相似文献   

7.
党参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荫甲 《中草药》2000,31(6):466-467
枯梗科党参在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亦无该植物图,表明了明代以前党参并未入药。清代《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在上党产人参逐渐绝迹时应用新出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和经验,并认为两者功效不同。  相似文献   

8.
草豆蔻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该文通过系统查阅草豆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炮制方法、性味和功效主治进行全面考证和整理,以期为草豆蔻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草豆蔻别名有豆蔻、漏寇、草寇等,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草豆蔻的形态描述及附图,得出古人记载的草豆蔻可能出现与艳山姜、草果等出现使用混乱的情况,古今品种在部分地区发生了变化,今考证草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主产于岭南等热带地区,以海南产质量较佳,采收时间一般为夏秋果实成熟季节。草豆蔻炮制方法多样,古有面裹煨制、吴茱萸制、炒制等,现代一般采用净制(去皮生用),具有健脾暖胃、下气开郁、燥湿驱寒等功效。现代研究应加强草豆蔻基础研究,制定炮制的量化标准和道地药材数字化标准,深入挖掘草豆蔻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及应用,使草豆蔻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药食两用之品,花椒因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而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产地变迁,广泛栽培,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同名异质等现象.本文通过查阅、整理花椒相关本草典籍,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规格、性味功效、采收时间、加工炮制及配伍禁忌等进行本草考证,以正本溯源,厘清古今,为其品质评价、炮制规范、规格等...  相似文献   

10.
溲疏原植物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振声 《中药材》2003,26(1):41-43
《神农本草经》始记载的溲疏,唐代以后便已失传。北宋至晚清对其原植物的考证,多属牵强附会;近代有的学者考证为虎耳草科的Deutzia scabra Thunb.,殊难置信。笔者经多方考证,溲疏的原植物当系忍冬科粘毛忍冬Lonicera forgesii Franch,及葱皮忍冬L.ferdinandii Franch.。  相似文献   

11.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陶弘景始分3类并为后世所沿用,其中以马尾当归品质最佳,其叶形、产地、药材性状等均与今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一致,为历代推崇的主流品种,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时选用。其道地产区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为业界公认。当归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和炒制,其中酒制经历代发展衍变为多种,后逐步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酒炙”法。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酒当归炮制规格。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当归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3.
灯心草为灯芯草科灯芯草属植物,其茎髓、全草均能入药,是治疗心烦少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高热口渴等的民间传统中药材,具有清凉镇静及利尿之功效。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灯心草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发现,灯心草别名较多,历代本草记载其基原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明确了灯心草的药性及功效,其味甘、淡,性微寒,利水通淋、清心降火;对含灯心草的方剂进行归类,其中以治疗喉痹的方剂为主;灯心草产区自宋代起为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和陕西一带,清代后期转向江苏苏州和江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灯心草产地逐步扩大至全国,江苏、四川、贵州等地有栽培,以江苏苏州为佳;灯心草的炮制方法有生品、火烧灰、灯心炭、朱砂拌制品和青黛拌制品等,其目的是使其某一方面的疗效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漏芦的名称、基原、学名、产地、采收加工、品质、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沿革梳理与考证,为含漏芦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皆以“漏芦”为正名,尚有鹿骊根、老翁花、荚蒿等别名。历代本草记载的漏芦主流基原为今之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多以根入药,唐代以来北方地区尚将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的茎叶做漏芦使用,至近代《祁州药志》始根据当时商品流通情况按产地结合基原不同,将其分化为祁州漏芦和禹州漏芦两类,其中禹州漏芦为菊科植物驴欺口Echinops latifolius的根。古代漏芦的质量以“单州出者为胜”,现代祁州漏芦品质以表面黑色、整齐、粗壮、坚实、不碎裂、无枯心者为佳,禹州漏芦品质以枝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古代漏芦药材采收加工多为“八月采根,阴干”,现代多于春、秋二季采挖根部,晒干。古代炮制方法为与甘草拌蒸后用;现今则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以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利用含漏芦的经典名方时,需要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党参进行了本草考证,药理研究及党参质量研究做了阐述与总结,为党参的质量评价及党参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饴糖的名称、品种、原料及制作工艺进行了考证,为含有饴糖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饴糖之名历代多源于其形态、质地、制法、原料及产地。古代所用饴糖根据质地不同,主要分为软、硬两类,湿软如蜜者称为“饴”或“胶饴”,质硬色白的则称为“饧”“糖”,现代则多称为麦芽糖,入药仅用胶饴,饧则多作食用;历代药用胶饴推崇糯米(来源于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为原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制蘖,经过发酵、煎煮、浓缩制备而成,而粟米(来源于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Panicum miliaceum等其他谷物为原料制成的饴糖品质次之。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录饴糖,收载了药用辅料麦芽糖,为纯度较高的结晶粉;但国家食品标准与地方炮制规范中收录了饴糖。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所用胶饴可参考GB/T 20883—2017中的麦芽糖浆,并明确以糯米大麦为原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黄芪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系统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黄芪本名黄耆,而“芪”字本指药材知母,明代开始俗作黄芪,进而逐渐将黄芪作为药材正名。黄芪历代主流基原可确定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的干燥根,不同历史时期还存在多花黄芪A. floridus、金翼黄芪A. chrysopterus、梭果黄芪A. emestii等黄芪属甚至非黄芪属植物作地方习用黄芪使用的情况。黄芪最早产区为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后逐渐往东北方向扩展,宋代以来多将山西所产绵黄芪奉为道地,至清代除山西外又加内蒙古为道地,民国则推崇东北所产。现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甘肃及东北等省区,商品以栽培品为主,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仿野生栽培品质较好。黄芪在本草、方书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多用生品,炮制品中以蜜炙为主流。基于当前资源栽培、生产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11首含黄芪的经典名方建议均使用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以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产者为佳,且除清心莲子饮注明需蜜炙外,其他方剂建议用生品。  相似文献   

18.
三七本草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三七的历代文献记载及本草考证进行了概述,一是三七的发现,二是名称由来,三是原植物的来源情况,四是原产地分析,五是主要功效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医籍、方书、方志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黄芩药材的名称、基原、商品规格、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黄芩最早有“黔”“菳”等名,历代本草皆以黄芩为正名,还有“腐肠”“黄文”“妒妇”等别名;历代所用黄芩的主流基原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同属其他种植物在不同时期亦有作为黄芩使用的情况;历代药用部位均为根,自南北朝以来,根据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结合性状特征分成子芩和枯芩2个功效不同的规格,并延续至今,但受栽培成本、指标性成分含量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多为子芩;历代本草记载的黄芩产区较广且逐渐从长江流域向北扩展,近代以来一度推崇河北承德所产,奉为道地,现黄芩栽培产地较广,遍及华北、东北。黄芩早期多用生品,明代出现多种炮制品,发展延续至今主要为生品、酒制品2种。根据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黄芩以S. baicalensis入药,其商品规格及炮制品的选择可依据原方要求、临床作用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20.
中药白头翁用药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别名有奈何草、胡王使者、老翁花等。东汉时期,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写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古代本草传承和记载不尽相同,只是有"近根处有白茸"或"近头部有白茸"等简单描述。通过对白头翁的本草学研究,查阅和分析历代本草文献,考证其基原及产地、功效等,并对中国白头翁属植物标本的整理、比较,结合对中国白头翁属分类研究,考证中药白头翁原植物基原,为白头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分析,只能确定为毛茛科白头翁属Pulsatilla植物,无法确定为白头翁P.chinensis。中药白头翁全国各地用药差异很大,仅仅通过性状特征等无法鉴别其种类,药材市场上混淆品、伪品很多,严重影响人们用药安全。随着近代分子生药学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它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的特点,为鉴定植物的种类及发现新物种提供了新方法,为鉴别植物药材真伪提供了可靠依据。白头翁属间植物种类繁多,药材鉴别亦更加困难,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量实验表明:白头翁属植物(如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等)化学成分及指标性成分与白头翁相似,是否能作为正品使用,需要结合制剂、药理等分析技术,从而更好的利用它们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