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时珍《本草纲目》与微观药证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时珍《本草纲目》博极医源,集明代以前医文药学之大成,汇诸家精华而成一学,融脏腑、经络、阴阳左象、用药法象等理论,结合临床治病,察病源,候病机,随证用药,务必谨守病机,杂合以治,较系统的阐明了药证辨治的科学内涵和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
《内经》“扬刺”临床应用举隅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徐立群【关键词】刺灸法《内经》临床应用《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此法是正入一针,旁入四针且浅刺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大而浅的病症。张景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钱乙辨治疮疹、惊风、疳证、吐泻等儿科4种常见疾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特色。[方法]通过系统研读《小儿药证直诀》,梳理分析书中疮疹、惊风、疳证、吐泻等相关内容,归纳钱乙治疗上述4种疾病的学术特色,并进一步提炼总结钱乙辨治儿科疾病的学术经验。[结果]钱乙认为,疮疹的病因为"外感天行,内蕴热毒",并详细记述其病初症状;钱乙对惊风以急慢分论,认为"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钱乙对疳证提出应以肝、心、肺、脾、肾、筋、骨疳论治;论治小儿夏秋吐泻,则注重气候变化对脾胃的影响,又从多方面的症状表现辨别其脏腑的寒热虚实程度等。[结论]钱乙辨治儿科疾病立论公允,辨析精当,对后世辨治儿科诸病多有启发,影响甚大,值得进一步研习。  相似文献   

4.
高树中重视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倡导针药并用,内外合治。以高老师将《黄帝内经》与临床相结合为例,摘选其针药并用,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面部全息理论等方法,辨治痉挛性斜颈、视神经损伤及顽固性心悸三则验案,介绍高老师临床诊疗思路及遣方用穴特色。  相似文献   

5.
证即证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证候能够反映病变的机制和发展趋势,是中医学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因此,证候分型的科学性、准确性关系到临床的疗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收录了1 624个中医证候名,《国标》中将证候以中医学辨证系统划分类目,以各类目中的证候属性为分类目、细类目进行证候分类,证候类目又分为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等六大类。章如虹等按照《国标》,从78 605份病例中统计出1 027个证候诊断,其中脏腑证类占证候类目的28.15%[1],可见,脏腑证类在中医…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的历史和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认为 ,一部《伤寒论》经过归纳分析研究之后 ,极为清晰、极为醒目地突出了三个字 ,也就是 :证、治、辨而已矣。证与治是指方证 ,即《伤寒论》中的方证与治疗。其中既有仲景的继承 ,也有仲景的发展。如以证言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汲取了《内经·热论》的六经分证内容 ;如以治疗言 ,《伤寒论》后世尊称为方书之祖。溯源穷流 ,经方是从《汤液经法》发展而来。殷商时期的伊尹撰写的《汤液经法》传到了西汉时期的太仓公淳于意 ,淳于意又传到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 ,张仲景继承了《汤液经法》 ,发扬光大 ,大放异彩 ,撰写了《伤寒杂病论》。梁·…  相似文献   

7.
浅议疮疡辨脓与治法张坤,高殿珩,冯志友河南安阳卫校(455000)主题词疮疡/中医病机,疮疡/中医药疗法,消法,托脓生肌,补法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痈疽证治统论》日:疮疡“初起者,审其证而消之;成脓者,因其势而逐之;毒尽者,益其所不足而敛之,此治...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9.
明·张景岳,平生治重温补疗虚,尤其是善用熟地黄,负有盛名,被誉为温补派之大师,有“张熟地”之美称。其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现就张氏应用熟地黄试作浅探。1 扩熟地黄之炒用 驳滞腻之嫌疑《类经附翼·真阴论》说:...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与研究概况贾玉梅(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半夏泻心汤/药效学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  相似文献   

11.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物组成。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两见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一见于《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此外,本方还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的第13条。本方组方严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杏轩医案》载案探析程文囿的学术渊源与诊病辨治特色,以期学习、传承程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杏轩医案》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内经》、《伤寒论》、张景岳、李东垣、叶桂及程文囿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等,阐述例案所示程氏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与背后体现的学术渊源。[结果]程氏临证诊治,深谙《内经》,明辨病因病机;推崇仲景,多循经方施治;法于景岳,尤重温补脾肾;遵从东垣,培补脾胃之本;效法叶桂,清邪热养胃阴。[结论]程氏宗《内经》、仲景、景岳、东垣、叶桂诸家之长,多有创新,治法灵活。若能结合程氏一生经典论述与学术特色对医案进行深入探析,则能对其临证诊病施治规律与特点有更深刻认识,从而提升临床辨治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 《内经》在病证辨治中,体现了颇具特色的辨脏腑经脉论治与辨病施治的原则,对其整理研究,于临床治病很有参考意义。一、辨脏腑经脉论治分辨疾病所属的脏腑经脉,而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治之,这是辨脏腑经脉论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经典条文,结合《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以及后世医家相关文献,论述六经及脏腑经络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证治规律。采用先辨六经,再辨脏腑,并将具有极高效验的经方与之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消渴病的辨治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对《外科良方》中辨治外科疾病的学术特色进行探析。《外科良方》通过全身图及春夏秋冬图阐明病症;彰显独特的十二时辰服药方;着重阐述汤、丹、散、膏、丸5种剂型;强调内服、外用结合及外伤、小儿辨治。《外科良方》具有丹方疗效突出、图文阐明病症、彰显时辰用药、内外结合并重、辨治外伤妇儿的特点,同时传承黄氏治疗外科疾病的精华,突显临证辨治外科疾病的特色,为临床辨治外科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考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超,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止,十篇皆以同样的字句,同样的格式:“辨××病脉证并治”名篇。仲景为何不以“太阳病”、“少阳病”等名篇,却郑重地添加了“辨”及“脉证并治”的字词呢?这不能不细究之。“辨”,即辨识脉证,也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疾病的过程。“并治”,即一并讨论其证的治法、治方,也即“论治”。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公元三世纪初的先师仲景,不可能依靠任何物理测试和生化检验的数据来辅助诊断,只能凭借四诊中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脉象和证候,以“六经”和“八纲”为纲领,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张简斋妇科病证辨治特点:调气血,辨虚实,消补兼施;益肝肾,固冲任,调补奇经;安五脏,分寒热,兼顾表里。张简斋特别重视气血辨证,并兼顾寒热、表里、虚实、脏腑等方面。治疗擅长调补奇经,刚柔相济,以轻去实。   相似文献   

19.
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黄帝内经》首开辨病论治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将辨病与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机结合,开启了病证结合思想的萌芽,为后世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与统一性,提出病证结合是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立论基础,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以疾病为研究基础,以病机为核心要素,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标准,“基于疗效,评价病机”是构建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关键。在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以方测证、验证病机”的方式,为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体也.”说明中医利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针对病情“杂合以治”,可以提高疗效。因此,于临床中如何利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四大治疗手段,并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将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突出中医特色的迫切需要.目前,这种“杂合以治”在临床上运用较为广泛者,当首推针药兼施,现就此探讨如下:1 历代医家对针药互补的论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汤液醪醴论》)说明中药、针灸是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