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脑缺血后梗死区脑组织血流和氧供恢复,引起缺血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瀑布级联反应过程。目前尽快溶栓,恢复脑组织供血仍是治疗脑卒中的唯一策略,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再灌注后其症状较前会更加严重,使患者面临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死亡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深入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与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响着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作为经典的抗凋亡/促生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是预防CIRI的关键级联信号通路,在线粒体障碍、细胞凋亡、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中处于核心位点,与C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传统中医药对于临床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来中医药防治CIRI的临床成效也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肯定,进一步阐明了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可凭借多靶点、多组分和多途径的生物学优势直接或间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并对CIRI起到整体性保护作用。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在CIRI中的防治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临床防治CIRI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血流供应恢复后出现的脑组织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损伤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CIRI的病理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凋亡、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等。研究发现,中药材及其活性成分在CIRI的防治方面显现出独特优势和良好应用前景。槲皮素为植物性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药,已有研究证实其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血脑屏障、激活线粒体自噬等多种途径改善CIRI,减轻脑损伤,但对于其具体作用机制及分子靶点的研究略有不足。此外,研究人员针对槲皮素生物利用度低和溶解性差的问题,研制出多种改善槲皮素生物活性成分分散状态,提高化学稳定性,增加临床应用率的递送系统;并针对槲皮素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进行了实验评价,证实低剂量使用槲皮素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综上,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槲皮素治疗CIRI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药物递送及安全性评价等予以综述,以期为槲皮素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一种病理现象,是包含了神经元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胶质细胞损伤、血管损伤等的综合体。随着神经血管单元(NVU)概念的提出,CIRI在临床治疗和试验研究上也从单一结构走过渡到了整体。旨在对以往文献的整理、分类、汇总、归纳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对中药有效成分在CIRI引起的NVU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吸取以往研究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醒脑开窍中药研究的文献,从醒脑开窍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对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脑保护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兴奋性的影响等方面,阐述醒脑开窍中药的药理共性特征和个体差异,丰富中医醒脑开窍的理论本质和科学内涵,为醒脑开窍理论的实验研究思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5.
刘林  方永奇 《中医药学刊》2010,(8):1726-1728
通过综合分析多年来有关醒脑开窍中药研究的文献,系统地揭示醒脑开窍中药(麝香、石菖蒲、冰片等)对血脑屏障(BBB)的影响。该类中药有效成分脂溶性强、分子量极小,易挥发;易快速透过BBB进入脑组织,并具有双向调节BBB通透性的作用,能改善BBB功能和保护脑组织;能引药上行,除了本身能透过BBB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之外,还可促进其他药物透过BBB,提高药物的疗效。加强醒脑开窍中药对BBB影响的研究,能更科学地解释"辛香走窜"、"开窍醒神"、"引药上行"的本质,对治疗脑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现代医学在CIRI诊治方面有一定进展,却依然存在术后康复困难、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CIRI亟需新的治疗药物。中药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中药有效成分,其可发挥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等药理作用改善脑组织损伤,对提高CIR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缓社会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控细胞表面受体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hoA/ROC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血红素加氧酶-1(Nrf2/Keap1/HO-1)、Notch等信号通路,调节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相关蛋白的转录表达,缓解脑组织损伤的加剧进而改善CIRI。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改善CIRI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通路进行综述,并在代谢水平上探究CIRI新的治疗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的酶促级联反应,其发生发展与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功能紊乱、细胞凋亡等机制密切相关。目前针对CIRI后特定神经元或血脑屏障等单一结构功能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脑组织整体变化的研究较少。神经血管单元是由血管、神经元、血脑屏障及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当CIRI损伤后,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小胶质细胞增生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最终引起继发性脑损伤。因此在治疗策略中,通过加强神经细胞-细胞间和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联系,双向调节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神经元存活,提高突触重塑及神经再生等修复过程,是保证神经血管单元间正常功能和血流的物质基础,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故神经血管单元概念的提出为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中医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及整体调节的优势特点,能够对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起到整体保护作用。笔者拟对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结构的改变及中医药对其调节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脑屏障的天然屏障作用,在保护脑组织的同时也限制了众多药物的入脑转运。芳香开窍类中药能够开窍醒脑、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体现出引药上行和脑保护的特性。该文以常见芳香开窍中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和石菖蒲为代表,综述了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对血脑屏障通透性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调节机制进行了探讨。此外,结合近年来芳香开窍中药在现代制剂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应拓宽此类中药的应用,将其芳香开窍的特性与现代药剂学的新剂型、新技术相结合,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醒脑开窍及活血化淤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制剂及口服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52例(治疗组)与单用西医治疗的46例(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对照组总有效率7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及活血化淤中药具有减轻脑水肿,加速和促进脑血冲的液化与吸收,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识别并探究醒脑静注射液入脑成分及其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研文献获取醒脑静入脑成分并采用GC-MS技术对其入脑成分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Swiss数据库对醒脑静注射液入脑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同时通过CTD、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脑缺血靶点;进一步利用Omic Share平台对药物与脑缺血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及"入脑成分-脑缺血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对入脑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鉴定出龙脑、麝香酮、樟脑、莪术二酮等13种醒脑静注射液入脑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得到93个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缺血的作用靶点,包括MPO、PPARG、HMOX1、MMP2等。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neurotrophin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等可能是醒脑静注射液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主要途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得出代表性成分(栀子苷、莪术二酮、麝香酮)与治疗脑缺血潜在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结论明确了醒脑静注射液的入脑成分,预测了入脑成分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并初步验证了其靶点,为深入阐明醒脑静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绍峰  刘洪荣 《四川中医》2005,23(10):53-5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开窍醒脑充髓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疗效。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活血通络、开窍醒脑充髓中药口服,同时口服尼莫地平;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7%;对熙组总有效率为4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通络、开窍醒脑充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大脑血流供应中断后再次恢复血流供应致使大脑组织正常生理结构遭到破坏,神经功能代谢损伤加重的现象。CIRI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主要涉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等生物学过程。现阶段,西医治疗CIRI手段有限,但中医药在防治CIRI方面却有着独特优势,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进行干预,从而降低病死率及改善功能障碍。PERK及其下游蛋白是内质网应激中一条诱发细胞凋亡、调控细胞自噬的信号通路,与CIRI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在中医药防治CIRI中PERK是重要靶点之一,且取得一定成果。因此,本文对PERK信号通路在CIRI中的防治作用及中医药干预作用进行综述,为中医药在CIRI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又一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3.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生不仅代表恶性程度高,往往也是治疗失败、预后差的主要因素。水通道蛋白-4作为一类具有高选择性特异性蛋白家族成员,与脑转移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传统中医将脑转移瘤的病机归结为风、痰、毒、瘀等方面,治则以醒脑开窍、活血化瘀、化湿利水为主。近年来,以AQP4为靶点的抗瘤中药已成为研究热点并逐渐受到关注。因此,对AQP4作用机制的具体探讨,有望为脑转移瘤的中医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针对其缺血损伤发生机制,通过静脉溶栓以恢复血流仍是临床上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因静脉溶栓存在增加出血风险、治疗窗口狭窄、禁忌证多等弊端,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在未达到完全有效复流的同时,对缺血脑组织进行有效保护事关IS预后。研究发现,改善IS导致的脑损伤存在诸多通道机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就是其中之一。中医在治疗IS,尤其在改善缓解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丰富的干预手段和独特优势。在IS发病后,中医药尽早介入其治疗、康复和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治疗优势,保证患者获益最大化,对IS后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诸多研究表明,中药干预手段通过调控激活mTOR信号通路,以干预和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方式有效减轻IS导致的脑损伤,对实现脑保护、改善IS预后具有积极作用,为IS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思路。该文基于此,对mTOR信号通路在IS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近年来中药调控mTOR信号通路治疗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S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系统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速效醒脑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慧  耿莹 《天津中医》1998,15(2):61-62
我院采用速效醒脑液对62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从改善脑水肿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以及急性期后疗效两组间对照,均成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我们认为脑梗塞急性期阶段,用中药醒脑开窍,涤胃肠积热,与降低脑微血管中的脑-肠肽(CCK)有关,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况。  相似文献   

16.
赵文举  付海鑫  应春苗  刘向哲 《中草药》2024,55(8):2812-2819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病理过程,是临床患者恢复亟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铁死亡的病理机制和CIRI密切相关,成为治疗CIRI的新兴靶点。中药治疗卒中具有独特优势,可通过减轻铁超载、减少活性氧产生、激活铁死亡防御通路、调节脂质合成等关键环节抑制铁死亡,减轻CIRI,保护神经功能,促进损伤恢复。通过对中药调控铁死亡治疗CIRI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治疗CIRI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与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血脑屏障介于血管与脑实质间,是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周细胞、基底膜及其间的紧密连接组成的复合组织;其作为血-脑间的重要屏障系统严格限制血液与脑组织的物质交换,一方面允许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进入屏障,另一方面则限制有损脑组织的物质进入屏障,以维持神经元微环境的稳定;血脑屏障的屏障功能同时也限制了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进入脑内或使得药物进入脑内的浓度降低,影响了某些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中药具有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如开窍类中药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等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且能协助其他药入脑,其作用主要与减少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抑制血脑屏障的转运蛋白、抑制离子通道的主动转运相关;开窍类中药如冰片、麝香尚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某些补益药如人参、黄芪、白芍等亦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以发挥保护血脑屏障及脑组织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与调控炎性反应、增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促进血管内皮增殖相关。中药双向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可能是中药防治脑系疾病的作用基础,本文系统整理近年来中药干预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运用中药防治脑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缺血脑组织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可能导致比血管闭塞时更严重的急性损伤.针刺干预CIRI具有良好疗效.该文就基础研究中针刺可减轻CIRI中炎症反应、钙离子超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CIRI治疗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CIRI中神经保护的进一步研究指明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概述“醒脑开窍”针法 (简称“醒”法 )治疗中风的临床机理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醒”法治疗中风的文献及最新研究结果 ,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醒”法治疗中风机理在于其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微循环、脑电生理、心功能等方面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且优于传统针刺法 ,体现了其优越性。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疗效肯定 ,其作用机理广泛 ,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特点 ,体现了其作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特异性治疗性外泌体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旨在研究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新介质对于IS的诊断及对于受损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讨论外泌体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作为缺血性中风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潜在临床应用。进一步探讨针灸对外泌体的影响,外泌体对针灸刺激的应答作用,为阐述针灸治疗IS的机制提供新思路,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