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地黄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的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熟地黄项下方法测定浸出物、地黄苷D含量,利用水提醇沉法测定多糖含量,利用电子舌和分光测色计测定滋味和颜色,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滋味、颜色与酒炖品、清蒸品炮制质量及内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 清蒸过程中浸出物含量随炮制时间延长不断下降,酒炖过程浸出物含量较为稳定;酒炖和清蒸过程地黄苷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地黄苷D含量小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酒炖和清蒸过程多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多糖含量大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通过电子舌和测色计,酒炖品和清蒸品可被明显区分;酒炖过程中地黄苷D含量与红绿值(a*)、黄蓝值(b*)、总色度值(E*)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糖含量与b*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滋味、颜色变量无明显相关性;清蒸过程中多糖含量与CTS(咸)、ANS(甜)、a*b*E*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CTS、ANS、a*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黄苷D含量与CTS、ANS、明度值(L*)、a*b*E*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酒炖和清蒸工艺下地黄性状和内在成分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电子舌、测色计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地黄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丁宁  任榕霞  王杨  崔伟亮  张磊  李慧芬 《中草药》2023,54(19):6286-6294
目的 以色空间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麦麸对麸炒山药外观颜色的影响,为中药炮制辅料麦麸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麸炒炮制工艺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 以不同含水量(ω)、不同粒径(Φ)的麦麸为辅料以及加入不同用量(n)的麦麸,分别制备麸炒山药。采用色差仪测定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L*a*b*及总色度值Eab*L*为亮度,a*为红绿色度值,b*为黄蓝色度值,Eab*=(L*2a*2b*21/2],采用SIMCA 14.1和SPSS statistics 26对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麦麸含水量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a*,含水量越大,a*值越小;麦麸粒径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L*,粒径越细,L*值越分散;麦麸用量则主要影响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a*b*,每100 g山药用麦麸5~20 g,麦麸用量越大,a*b*值越大。合适规格麦麸炮制的麸炒山药外观色度值及总色度值范围分别为81.09≤Eab*<90.12。基于色度值的麦麸规格参数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分别为ω=0.688 L*+1.264 a*-0.872 b*-18.113,Φ=0.058 L*+0.049 a*-3.696,n=0.346 L*+0.867 a*-24.666。结论 麦麸含水量<25%,粒径10~50目,每100 g山药饮片用麦麸10~15 g,炮制出的麸炒山药饮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性状要求。过于潮湿、粒径过细及麦麸用量过大或过小均难以满足麸炒山药的外观颜色要求。  相似文献   

3.
甄臻  李慧芬  刘静  王杨  孔庆悦  张学兰 《中草药》2021,52(24):7438-7446
目的 采用色差法和显微成像技术获取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基于色度学原理对生地黄与熟地黄进行快速鉴别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色差仪测定地黄生、熟品粉末颜色,使用显微镜摄取生地黄与熟地黄木栓细胞、导管的显微特征图像,使用“显微特征颜色提取”软件测定显微特征颜色,以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值(L*a*b*)及总色值(Eab*)为基础,利用Kruska-Wallis H秩和检验、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研究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差异,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二者粉末与显微特征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结果 a*为生地黄与熟地黄主要差异性颜色值,木栓细胞为生地黄与熟地黄主要差异性显微特征。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y=0.629L*+0.379 a*-2.754 b*+1.494 Eab*-40.662,显微特征颜色的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y=0.497L*-0.659 b*+0.267 Eab*-5.428;上述2个函数判别规则为y>0判为生地黄,y<0判为熟地黄。结论 利用色差法和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生地黄与熟地黄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的数字化表达,Fisher判别分析利用饮片粉末和显微特征颜色信息可有效判别生地黄与熟地黄,为中药生、制饮片的判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定黄芩粉末的色度及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将代表颜色与代表质量的内在含量指标值相关联,探讨黄芩药材化学成分与色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药黄芩的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黄芩粉末进行测定,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黄芩含量测定项下方法,采用HPLC进行测定,通过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药材内部物质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对二者间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黄芩中黄芩苷含量与a*(代表颜色红绿色度)、b*(代表颜色黄蓝色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a*b*值越大,黄芩苷含量越高;而黄芩苷含量与L*(代表颜色明暗)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L*值越小,黄芩苷含量越高。结论 黄芩外观颜色与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相关,且颜色深棕黄色的黄芩,黄芩苷含量较高,质量相对较好。通过色差仪的测定可初步快速判断黄芩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为黄芩药材等级划分及制订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在其生产及商品流通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测定藏药余甘子药材中主要成分没食子酸、安石榴苷B、没食子酸甲酯、老鹳草素、柯里拉京、诃子林鞣酸、诃黎勒酸和鞣花酸含量的方法,为余甘子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0.2%冰醋酸水;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余甘子药材中主要成分没食子酸、安石榴苷B、没食子酸甲酯、老鹳草素、柯里拉京、诃子林鞣酸、诃黎勒酸和鞣花酸分别在 0.094-1.87,0.10-2.51,0.047-1.49,0.12-3.84,0.28-8.80,0.055-1.75,0.042-1.34,0.0090-2.88 μg 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5,102.04,101.20,99.94,99.75,100.69,100.30,100.30%。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稳定,可同时测定余甘子药材主要成分的含量,为余甘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金银花炭炮制过程中颜色变化及内在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并以pH、炭吸附力、显微特征为考察指标,探讨金银花炭“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方法 按炒制时间0.0、1.5、3.0、4.5、6.0、7.5、9.0、10.5 min制备不同炮制程度的金银花炭样品(编号为S1~S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代表成分没食子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L*(亮度值)、a*(红绿色度值)、b*(黄蓝色度值),并通过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分别对7种代表性成分含量与颜色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检测金银花炭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pH、吸附力、特征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金银花炭炮制规律。结果 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木犀草苷、芦丁、绿原酸、异绿原酸A成分含量逐渐降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没食子酸成分含量先增后降,所有成分总体呈降低趋势。样品粉末的L*b*降低,a*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L*b*与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呈正相关,b*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正相关,a*与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各样品可以明显的分为3类,S1~S2聚为一类,S3~S5聚为一类,S6~S8聚为一类,其中S3得分最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异绿原酸C可通过色度值结合回归方程来预测成分含量。理化分析显示,金银花炭炮制品的pH随着炒炭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附力则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S5样品的吸附力为最高,非腺毛、草酸钙簇晶、花粉粒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6~S8样品各显微结构明显炭化,花粉粒几乎不可见。结论 金银花炒炭过程中化学成分和颜色特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理化性质的变化,认为S5样品为最优炮制品,可为金银花炭饮片的炮制规范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丰富金银花“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色泽量化原理分析荆芥药材粉末颜色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指标成分含量、浸出物的相关性,同时对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UPLC测定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药材粉末颜色(L*a*b*值),同时测定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及指标成分含量,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结合聚类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熵权TOPSIS法对13批不同产地的荆芥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3批荆芥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共确定21个共有峰,相似度较高,指认出橙皮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3个成分。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峰1分别与L*b*、总色值(E)呈高度正相关,胡薄荷酮含量、峰17分别与L*b*E值呈高度负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b*值呈高度正相关;峰3分别与L*b*E值呈显著正相关,橙皮苷含量、峰9分别与L*E值呈显著正相关,峰7、18分别与L*E值呈显著负相关,峰5、11、13、14、16分别与b*值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可将荆芥药材聚成2类,浙江萧山聚为一类,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周口聚为一类。OPLS-DA结果显示,峰17(胡薄荷酮)、9(橙皮苷)、13、10(迷迭香酸)、11、12、14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大于1。熵权TOPSIS法结果显示河北安国产荆芥的质量整体较佳。结论 荆芥药材粉末色度值与各项测定指标密切相关,可用于不同产地荆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竹炳  吴杭莎  葛卫红  杜伟锋 《中草药》2024,55(10):3291-3299
目的 分析杜仲盐制前后杜仲胶胶丝力度与色度值及特征成分含量的相关性,为杜仲炮制过程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盐制前后的杜仲饮片为研究对象,使用Instron3343型材料试验机测定杜仲胶丝力度,利用测色仪采集色度值L*a*b*Eab*,采用HPLC法测定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京尼平、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金丝桃苷6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与散点图(scatter plot,S-Plot)分析各成分的权重,结合SPSS 26.0与SIMCA 14.1软件分析样品胶丝力度与色度值、特征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生品相比,杜仲盐制后胶丝力度极显著降低,L*a*b*Eab*均不同程度降低,金丝桃苷的含量、色度值L*a*b*Eab*与胶丝力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的含量与胶丝力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的含量与胶丝力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盐制后杜仲饮片的胶丝力度降低,杜仲饮片的色度值和金丝桃苷含量也一同降低,而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与京尼平苷的含量反而增加。为盐杜仲饮片的定性判别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杜仲盐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熟大黄炮制过程样品表观颜色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色谱峰所表征成分的相关性,以揭示大黄酒蒸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方法 运用视觉分析仪分析熟大黄不同炮制时间点样品粉末的颜色变化,采用HPLC指纹图谱进行共有成分指认及其相对峰面积计算,利用多元统计学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表观颜色和HPLC指纹图谱中成分变量的聚类、判别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熟大黄炮制过程中,样品粉末a*(红绿色值)变化幅度不大,L*(明度值),b*(黄蓝色值),E*ab(总色度值)呈下降趋势,颜色由亮转暗,由黄色到棕褐色转变。在254 nm和280 nm处,指纹图谱中共指认了46个色谱峰,经对照品比对鉴定出了其中18个成分。L*b*E*ab的变化趋势与鞣质类(儿茶素、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乙酯),二苯乙烯苷类(反-3,5,4′-三羟基苯乙烯基-4′-O-β-D-葡萄糖苷),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没食子酰基-6?-O-(4?-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苯丁酮苷类),结合蒽醌类(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酸-8-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及ω-羟基大黄素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游离蒽醌类(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则呈负相关。与254 nm相比,280 nm的过程样品色谱峰的相似度变化较为明显,检测到的共有峰数目也更多,该波长可反映更多大黄酒蒸过程中化学成分组成上细微的差异。结论 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苯丁酮苷类成分主要与L*的相关性较强,蒽醌类成分则与b*的相关性较强;E*ab的下降与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升高及儿茶素、二苯乙烯苷类、结合蒽醌类、苯丁酮苷类和ω-羟基大黄素等成分的下降密切相关。过程样品颜色指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熟大黄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15批大米理化性质、米炒党参粉末颜色值与米炒党参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探究不同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测定大米理化性质,利用色度仪对不同米炒制的党参粉末颜色值进行测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党参多糖进行定量,HPLC法测定党参炔苷、5-羟甲基糠醛含量,并测定醇浸出物含量,采用AHP-熵权法结合多元相关分析评价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结果 在相同的炮制条件下,不同大米炒制的党参饮片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但饮片内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米炒党参样品中党参多糖含量与颜色值L*a*Eab*及大米的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党参炔苷含量与大米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成正相关,醇浸出物含量与颜色值L*a*b*Eab*及大米水分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大米对米炒党参饮片内在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米炒党参饮片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大米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