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采用三臂试验评价治胃丸治疗肝胃不和证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及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慰剂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三组均给予非药物治疗的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铝碳酸镁片,2片/次,3次/d,餐后1~2 h或睡前或胃部不适时服用;安慰剂组采用治胃丸模拟药,6 g/次,3次/d,餐后1 h口服;观察组采用治胃丸,6 g/次,3次/d,餐后1 h口服。三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治疗前后肝胃不和证各症状评分和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评分;治疗前后检查胃镜,进行胆汁反流程度和胃镜下黏膜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和P物质(SP)等胃肠激素水平,比较中医证候疗效和胃镜疗效;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肝胃不和证各主要症状和7个次症状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P<0.01),观察组肝胃不和证积分和PRO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胆汁反流程度评分和胃镜下黏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CC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和安慰剂组(P<0.01),MTL,GAS和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53/58)91.38%,高于对照组的(41/57)71.93%,安慰剂组的(18/52)34.62%(χ2=15.248,P<0.01);观察组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为(54/58)93.10%,高于对照组的(45/57)78.95%,安慰剂组的(15/52)28.85%(χ2=27.581,P<0.05,P<0.01)。未发现服用治胃丸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治胃丸用于肝胃不和证(BRG)患者可改善胆汁反流,促进胃镜下黏膜的愈合,并能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肠运动功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中医证候疗效和胃镜下黏膜疗效,且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动力、胃组织线粒体功能及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揭示柴胡疏肝散防治F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4.8 g·kg-1),多潘立酮组(4.5 m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改良夹尾刺激法复制FD大鼠模型。4周后,采用营养性半固体糊法观察FD大鼠胃排空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柠檬酸合成酶(CS),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特征,免疫荧光共定位法观察胃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表达,提取新鲜胃组织线粒体,生化试剂盒检测线粒体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LC3,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p62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CS,MTL,GAS含量显著降低(P<0.01),HE染色可见各组大鼠胃组织未见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胃组织线粒体肿胀、扩张,出现空泡病变,LC3和VDAC1免疫荧光共定位表达显著增加(P<0.01),线粒体ROS,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含量显著降低(P<0.01),LC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和多潘立酮组大鼠胃排空率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CS,MTL,GAS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胃组织线粒体核膜完整,内部嵴形态清晰,嵴密度较高,部分存在线粒体分裂融合现象,LC3和VDAC1共定位表达显著减少(P<0.01),线粒体ROS,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LC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柴胡疏肝散防治F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胃组织线粒体功能、抑制线粒体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涤痰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两组均进行营养管理、康复训练和针刺。对照组口服通络化痰胶囊,3粒/次,3次/d;观察组口服涤痰汤加减。两组疗程均治疗2周。进行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和痰瘀阻络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记录肺炎、营养不良、脱水和误吸等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47/49)95.92%,高于对照组的(41/50)82.00%(χ2=4.854,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Z=2.211,P<0.05);观察组VFSS吞咽障碍低于对照组(Z=1.969,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SSA和痰瘀阻络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吞咽症状评分、其他症状评分及SWAL-QOL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DN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9)12.24%,低于对照组的(15/50)30.00%(χ2=4.668,P<0.05)。结论 在营养管理和康复训练的基础,涤痰汤加减配合针刺法治疗DAS痰瘀阻络证患者,可减轻吞咽障碍和误吸风险,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强脾滞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将78例单纯性肥胖症胃强脾滞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在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均治疗2月后比较中医证候疗效、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肥胖度和可视化食欲量表指标改善情况,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8.89%(32/36),对照组有效率为77.14%(27/3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2.30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儿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肥胖度均明显降低(P<0.05,P<0.01)。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可视化食欲量表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儿除贪食多食外,其余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食欲望、饥饿感、意愿进食数量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饱胀感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证及次证各项积分、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肥胖度、进食欲望、饥饿感、意愿进食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但饱胀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半夏泻心汤加味能有效降低胃强脾滞证单纯性肥胖症患儿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和肥胖度,改善肥胖患儿体型及临床症状,并提高其治疗疗效及依从性,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比较苍附导痰汤加减对痰湿阻滞型单纯性肥胖儿童糖脂代谢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奇数归入对照组,偶数归入基础观察组,每组30例。在全部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苍附导痰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作为对照。经为期3个月的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不同组患儿的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水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治疗有效率的改变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BMI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MI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TC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FPG、FINS、HOMA-I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PG、FINS、HOMA-IR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FPG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更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22/30),经秩和检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Z=-2.100,P<0.05)。结论 苍附导痰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肥胖患儿的BMI指数,改善其糖脂代谢水平,临床疗效颇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IR)调节效果。方法 将140例患者按1∶1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脱落/失访4例,违背方案剔除3例,完成63例;观察组脱落/失访5例,完成65例。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保肝和调脂等处理。对照组口服化滞柔肝颗粒,1袋/次,3次/d;观察组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治疗12周,并随访12周。采用瞬时弹性记录仪测量肝脏脂肪含量,测量空腹血糖(FGP)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各评价1次;进行治疗前后腹部B超检查;测量肝/脾CT;检测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联素、瘦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期CAP和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0.01),ISI和HOMA-β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脂各指标的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LT,AST,FBG和FINS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肝/脾CT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NF-α,IL-6,Vaspin和瘦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腹部B超疗效和肝脏脂肪含量测定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试验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没有发现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NAFLD肝胃不和、湿浊内停型患者,可调节糖、脂代谢,提高了胰岛素敏感性和HOMA-β细胞功能,改善了IR,并能调节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减轻了临床症状和肝脏脂肪含量,提高了肝/脾CT,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紫癜汤加减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血热妄行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25例患儿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脱落、失访问2例,剔除2例,最后完成57例;观察组脱落、失访3例,剔除2例,最后完成59例。两组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口服血尿安胶囊,1~4粒/次,3次/d;观察组以紫癜汤加减辨证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每周记录1次紫癜情况、进行1次尿液分析检测,记录3个月内紫癜、血尿和蛋白尿消失情况;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随访1个月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检查和血热妄行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 C(CysC),免疫球蛋白A1(IgA1),IgG,补体C3,CD4+,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白细胞介素-17(IL-17),IL-21,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紫癜消失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和随访1个月观察组血尿和蛋白尿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和随访1个月,观察组24 hUp水平和血热妄行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Alb,β2-MG和Cys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IgA1,IgG均低于对照组(P<0.01),C3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4+,Treg均高于对照组(P<0.01),Th17和Th17/Treg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IL-17,IL-21,和TGF-β1均低于对照组(P<0.01),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紫癜汤加减辨证治疗HSPN血热妄行证患儿,可促进紫癜消退,改善血热妄行证症状,能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减轻了肾脏炎性损伤,从而减轻了血尿和蛋白尿,起到了保护肾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加味枳术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原发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神经递质和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将121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1例。两组均行生活方式调整。对照组口服芪黄通便软胶囊,3粒/次,3次/d。观察组口服加味枳术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8周。记录治疗前后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CSBM≥3 次/周,视为排便正常);进行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评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进行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和结肠传输试验;检测治疗前后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周平均CSBM多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排便正常率为57.38%(35/61),高于对照的35%(2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2,P<0.05);观察组患者便秘各主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PAC-QOL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1),初始感阈值、排便感阈值和最大耐受容量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24,48 ,72 h标志物的排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MTL和SP高于对照组(P<0.01),SS和VI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34.29%(12/35),低于对照组的61.90%(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8%(58/61),高于对照组的81.6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1,P<0.01)。结论 加味枳术汤内服治疗老年气阴两虚型原发性便秘能调节胃肠神经递质,改善胃肠动力和胃肠排空率,减轻便秘症状,有助于恢复自主排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临床疗效优于芪黄通便软胶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加味左金丸颗粒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两种疾病相同证候(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共纳入144例肝胃不和证患者,其中包括72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和7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后,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不同疾病的患者数量均为36例。观察组予加味左金丸颗粒剂口服,对照组予安慰剂颗粒口服,两组均每日2次,每次2袋,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脑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钛(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P物质(SP)]、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常见的胃肠相关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等指标的变化,判定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分析同一疾病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CGRP、VIP、5-HT、SP、TNF-α、IL-6、GAS、MTL及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GRP、VIP、5-HT、SP、TNF-α、IL-6、GAS、MTL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RE患者及两组FD患者CGRP、VIP、5-HT、SP、TNF-α、IL-6、GAS、MTL及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RE患者和观察组FD患者CGRP、VIP、5-HT、SP、TNF-α、IL-6、GAS、MTL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恶心呕吐、乏力、口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味左金丸颗粒剂能有效改善RE和FD 2种不同疾病肝胃不和证的中医证候及脑肠肽、胃肠激素及炎症因子,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加味增液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脱落、失访6例,完成59例)和治疗组65例(脱落、失访3例,完成62例)。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 mg/次,3次/d。治疗组口服加味增液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便秘主要症状评分、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结肠传输试验情况及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平均每周自发完全排便次数(SCBM)及其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95.16%)明显高于对照组(81.36%)(χ2=5.6314,P<0.05);治疗组复发率(30.65%)显著低于对照组(57.63%)(χ2=8.941 1,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便秘主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PAC-SYM量表3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24,48,72 h 残留标志物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3,4周的SCBM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MTL,SP水平显著升高,VI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采用加味增液汤治疗气阴两虚型STC患者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增加SCBM,提高结肠传输功能,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诊治不孕症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的临床意义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98名不孕症妇女,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输卵管粘连Ⅰ~Ⅲ级者,不孕时间要短于输卵管Ⅳ级的患者。腹腔镜组术后妊娠2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8例,异位妊娠5例;经腹术组术后妊娠1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0例,异位妊娠3例。两组输卵管粘连Ⅰ~Ⅲ级的妊娠率均明显高于Ⅳ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诊治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